二十八、炸饼、馒头、贴花
赶完年货,整理年货后,28号就该在家忙活了。 民间有句俗话:“腊月二十八,炸糕、馍馍,花饰”。 炒年糕是炒年糕,包子是包子,贴花是窗花。
炸糕的寓意:祈求上帝把所有的叛徒从油锅里赶出来。 炸糕的习俗起源于炸柏(即:炸秦柏),是民间为纪念抗金英雄岳飞而自发形成的。
南宋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岳飞被秦桧陷害杀害。 为了表达对秦桧的仇恨和对岳飞的崇拜,在岳飞去世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炒柏”,希望所有的汉奸都受到惩罚,忠臣烈士将不再被毒害。 。
油炸在古代是一种酷刑。 具体来说,就是把人放进锅里煎炸炸死。 这也称为烹饪或用油烹饪。 现在看来,这种酷刑是不人道的; 但在古代,人们谈论对奸臣的怨恨时,往往会用“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等非人的话语来表达。 岳飞本人也在著名的《大江赤色怒如冠》中写道,“志在饿时吃匈奴肉,渴时喝匈奴血”。
炒年糕就是炒年糕,是“炒柏”的变种; 此外,炸糕还有“年年好起来”的寓意。
腊月二十八的油炸食品品种繁多。 例如山东民间有炸花、炸焦叶、炸丸子、炸糖糕、炸酥肉、炸莲藕(茄子)盒、炸鱼等。
炸花又称“炸花”、“炸果子”、“炸面花”、“炸面鱼”等,流行于胶东地区。 原料可以是白面粉、糯米粉、玉米粉、黄豆粉或高粱粉,加上鸡蛋和白糖。 人们会把准备好的炸花与栗子、花生、糖果等放在一起,作为春节招待客人的小吃。
炒花
炒面
关于“炒花”,有一个传说,起源于徐福。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时,派徐福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无果而归; 回家路上,厨师做饭时不小心把一块肉掉进锅里,在热油里炸得发出滋滋的声音。 取出来后,徐福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极其酥脆。 于是,他将对面的那块重新塑形,煎熟后呈献给秦始皇,说是从仙人那里得来的; 后来流传于世。
制作“炸花”时,需将面团切成条状,翻成图案,故名“炸花”; 又因与“福”谐音,又被赋予了“繁荣、福祉”之意。
在河南、山东交界的山东省菏泽市,有一种油炸面食,叫“年泡”(也叫炸馍),是家家户户过年时必做的。
面条出锅后,底部酥脆,顶部膨胀成小灯笼的形状。 它们色泽金黄、柔软、芳香。 轻轻咬住一个角,“扑通”一下,一股热气就会从上面冒出来。 看面团内部,像蜂窝,孔洞相连; 嚼劲松软,味道香浓。
包子的意义就是祭奠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无名英灵。 在北方,很多地方把馒头称为“馍”。
旧时有“二十八蒸面”、“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 这是因为早年,由于天气寒冷,面条往往要等一天才能做好,所以民间有“二十八日和面,二十九日蒸馍馍”的民间谚语。 ”。 现在不同了。 第28天做的面,当天就可以做,当天就可以蒸。
据说,包子是甘肃最早的食物。 古人认为甘肃是“夕阳西下的地方”。 《尧典》说,尧帝派皇家天文学家“羲和四子”之一的何忠负责每天从甘肃送落日。
在古汉语中,“末”的意思是“太阳落山”; 包子由“食”和“末”组成,意为“太阳落山的地方的食物”。
二十八、头发遮脸
旧器皿:竹篮
关于“包子”的起源,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一篇:
当时,诸葛亮七次擒孟获,平定西南诸族后,率兵回朝。 大军行至泸水时,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巨浪,无法渡河。 诸葛亮精通天文,但他也对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感到困惑。
孟获解释道:“这几年经常发生战乱,很多士兵都死在了这里,异域的死者鬼魂经常出来作怪,想要渡过这里的水,就必须牺牲。” ” 诸葛亮想: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如今已成为他们在异乡留下孤独的灵魂,祭奠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他问孟获,要用什么作为祭品。
孟获道:“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必须祭掉。”
诸葛亮的手下想出了主意。 有人建议杀掉一些“南蛮”囚犯,用他们的头颅来祭祀这些无辜的灵魂。 诸葛亮不同意。 他想:制造麻烦的都是无辜的灵魂。 如果再用四十九颗人头进贡的话,岂不是又平白增加了四十九个无辜的灵魂?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将面粉与面粉混合,捏成人头,蒸熟,作为祭品,代替“人”头。 牺牲后,泸水云雾散去,风平浪静,大军顺利渡河。
从此,这种面食就流行起来了。 因为“馒头”这个名字很吓人,所以就把“曼”字换成“曼”字,就叫“馒头”了。 最初的馒头都是有馅的,后来流传到北方,不带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
但直到现在,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不管有没有馅料,都统称为“包子”。
早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蒸好几篓(pǒ),包子、枣包、包子(菜包、肉包、豆沙包、枣泥包) …)等等,这些面条至少可以吃到正月初五,有的人甚至可以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
花式馒头
馒头
胶东饺子
如果包子又圆又白,又多汁又软,主妇就会感到自豪,把它送给邻居分享。 每个人都相信这预示着来年的成功。 中国最著名的包子无疑是来自胶东的大包子,当地人称之为“大包子”。
在胶东,过年的时候蒸馒头和包饺子一样重要。 不管多忙,家家户户都要煮好几锅。 胶东饺子的制作十分讲究,需要和面、发酵、洗面、揉面、整形、醒发、上笼蒸、上色等八道工序。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达达镇和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蒋镇被誉为中国“包子之乡”。 山东省平远县恩城镇的馒头被称为“天下第一好吃的馒头”; 这种馒头又叫“山子馒头”、“尖馒头”、“高桩馒头”、“低桩馒头”。 》、《港头莫莫》等
陕西河阳的“花馍”、“花馍”也被称为“面花”。 它们既观赏又食用,久负盛名。 河阳因此被誉为“面花之乡”。
陕西蒲城的椽头馒头做工精致,味道香甜。 它们曾被送入皇宫进贡,被称为“中国第一品”。
贴花花的寓意是:辟邪辟邪,让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除了做饭之外,今天还有装修家里的任务,就是在窗户上“贴花”。 “花花”都贴在窗户上,故又称“窗花”。 “窗花”是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大众喜爱。
我国剪纸大致有三大流派: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南派”,以陕西、山东为代表的“北派”,以江浙为代表的“江浙派”。
相传民间挂窗花习俗的由来是这样的:尧七年,有一种吉祥的凤凰鸟叫鸾隼出现,吓坏了一切作恶凶猛的人。飞禽走兽都躲了起来,人民过着安宁的生活。 安居乐业的安宁生活。
后来不知为何,隼不再来了,猛禽猛兽又开始猖獗。 当时的友好外交国家“折治国”听说后,赠送了一只鸾鸟,名叫“崇明”。 这种鸟的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瞳孔,因此又称“双眼”。
窗花
“崇明”形似雄鸡,啼声如凤。 它是一种吉祥鸟。 这种鸟非常凶猛,即使把所有羽毛都拔掉,用它的羽毛(读作hé,翅膀)仍然可以飞翔。 自从崇明来临,猛禽猛兽妖怪再也不敢为害百姓。
但后来,不知为何“崇明”也飞走了。 老百姓非常担心,害怕猛禽猛兽再次作害,于是有的制作了金鸟,有的雕刻了木鸡,制作完成后挂在窗户上。 凶猛的飞禽走兽、妖魔鬼怪看到这些木鸡、金鸟,以为是“崇明”又来了,不敢再闹事了。
后来,这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雕刻或画出金鸟、木鸡,挂在窗户上。 隋唐时期,剪纸鸡取代了原来的金鸟、木鸡; 这就是“窗花”。
另一种说法是,挂窗花与姜子牙有关。 姜太公被封为神,最后却发现没有地方封他。 想了想,只剩下窗户没封上,于是他给自己起名为“窗神”。 至今,有些地方每逢腊月二十八,就用红纸写上“太公降位,诸神退位”的字样,贴在窗户上,以辟邪祈福。为了好运。
其实,我国的很多民俗风情都与姜子牙有关。
当鲁戈去谈论此事时,他突然发现:腊月二十八“炸糕、包子、贴花”这三种民俗,都是围绕“保家卫国”的主题展开的。 ”! 各位读者请想一想,想一想,是这样吗? 炸糕是用来惩罚危害国家的叛徒; 包子是用来祭奠保家卫国的烈士的; 窗花是用来震慑危害国家的恶人的……
腊月二十八的习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炸年糕,那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忠”!
在本文结束之前,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姜子牙的故事。 传说姜子牙的妻子对他不好,想杀了他另嫁他人。 有一天,他的妻子煮了一盘肉给他吃。 结果,窗外飞出一只鸟,在姜子牙的手上啄了三口。 疼得他手都抓不住肉了。
于是他把鸟赶出了门。 追到一处无人居住的山坡上,鸟儿停了下来,栖息在一根丝竹上,开始用人语对他说话:“姜子牙,姜子牙,不要用手吃肉,要用手吃肉。”丝竹夹在我脚下……”
姜子牙接受神鸟的吩咐,从神鸟脚上折下两根细竹,回家了。 当妻子再劝他吃肉时,他把两根丝竹放进碗里,只见丝竹里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道有毒,拿起肉放进妻子嘴里。 妻子吓坏了,连忙跑出门外。
从此,姜子牙每次吃饭都用两根丝竹吃饭。 后来这件事传开了,大家纷纷效仿。 这就是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