鳇鱼目录
鳇鱼
鳇鱼是达氏鳇的俗称,属于鲟形目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它体呈延长的圆锥形,腹面扁平,吻呈三角形,较尖,体被有五行菱形骨板;口位于头腹面,口裂大,口前腹面有两对触须;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背部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淡黄色,腹部白色。
鳇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它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喜欢分散活动,成体多在深水区活动,很少进入浅水区。幼体在河道浅水区及其附属湖泊中生长,平时栖息江岔等水流缓慢、砂砾底质的地方。
鳇鱼是长寿型鱼类,平均寿命在40—50龄以上。它性情凶猛,为大型的肉食性鱼类。幼体主食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小鱼、小虾、昆虫幼体等。性成熟年龄较晚,怀卵量平均为100万粒。
鳇鱼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是唯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原因,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目前中国达氏鳇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抚远鳇鱼是黑龙江省抚远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素有“淡水鱼都”之城,这里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抚远鳇鱼肉质鲜美、肌间无细刺,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抚远鳇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什么叫鰉鱼,它是属什么类的?
鳇鱼:脊椎动物门,鱼纲,鲟形目,鲟科、鳇属
鳇鱼体重一般在50-150公斤。
体粗长成圆锥形,头、尾尖细。
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
口下位,宽大,新月形。
口的前方有2对触须,内侧一对较向前。
眼小,距吻端近。
左右鳃膜相互连结。
身上有5行纵列的菱形骨板,上有尖锐而微弯的刺。
鱼体其它部分的皮肤粗造无鳞。
背骨板10-16个,较大,在体的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至尾鳍前方。
左右侧骨板各为32-46个,从鳃孔上角后面直至尾鳍基部。
腹侧骨板各为8-12个,自胸鳍基部直至腹鳍基部。
背鳍位置远在体后方。
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
体表为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呈灰白色,背骨板为黄色,侧骨板为黄褐色。
主要产地为中国黑龙江水城,从呼玛县到抚远县均有出产。
谁能简介一种稀有的鱼类?
介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
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
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
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
口小无牙,身体呈椭圆筒形。
口前有四条触须,用来搜寻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食物。
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
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但是目前中华鲟已经濒临灭绝。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开中华鲟更多的未解之谜,以期实现对它们更好的保护,并充分开发利用它们的商业价值。
中华鲟的简介资料
中 华 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
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
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
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
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
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是长江中的瑰宝!
鲟鱼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
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
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长江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使此鱼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
为使中华鲟鱼保存下来,我国投资兴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机构,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