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团子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各地传统清明美食盘点

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集“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于一体的重大节日。 在清明习俗中,祭祀、游玩的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寒食节所蕴含的“食文化”却常常被忽视。 说起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快来看看各地的传统清明美食吧!

1.青团子

清明节期间,江南地区有吃青团子的习俗。 青饺子是用一种叫做“麦秆”的野生植物捣碎并挤出汁液制成的。 然后将汁液与干纯糯米粉混合揉捏,然后包成饺子。 饺子的馅心是用细糖豆沙做的。 填馅时加入一小块糖猪油。 饺子包好后,装进篮子里蒸。 出笼后,用刷子将熟植物油均匀地刷在饺子表面,就完成了。

2.艾波

客家人有句俗话:“清明前后吃艾糕,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葱是客家人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吃。 首先,将采摘下来的鲜艾草洗净,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捞出,沥干水。 煮艾草的水要留着备用。 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 草糊越细、越稀越好。 将艾草泥切碎后,加入煮艾草的水和糯米粉,和成面团。 然后将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入面团中,封口捏成圆形或长形,放入锅中蒸15-20分钟即可出炉。

3、热蘑菇包

暖蘑菇包是泰宁的传统小吃。 温热蘑菇的原料学名响尾草,又名佛耳。 当地人称之为暖蘑菇草。 每年清明节前夕,田野里长满了鼠尾草,蓬松、鲜嫩。 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热乎乎的蘑菇包子的好季节。 在泰宁,南北方的热蘑菇包的制作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南片是用新鲜采摘的蘑菇制成的,形状像满月,类似于馒头; 北片是用温热的蘑菇粉制成的,形状像新月,更像饺子。 南方人一般在清明节前夕吃。 他们追求的是新鲜的口味,没有太多的规则。

4.散子

我国南北各地都有清明节吃粽子的习俗。 “馓子”是一种酥脆细腻的油炸食品。 古称“汉剧”。 寒食节期间禁火禁寒的习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饺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汉族地区流行的饺子有南北差异:北方的饺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北方的饺子,以面为主料;北方的饺子,以面为主料。 南方的饺子精致细腻,多用米粉包成。

5. 鸡蛋

民间认为清明节吃鸡蛋可以保一整年身体健康。 清明节吃鸡蛋的起源是先秦时期一些地区禁火禁寒的习俗。 煮鸡蛋是度过这个时期最好的食物储备。 清明节除了吃鸡蛋外,还可以玩鸡蛋。 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一种是“雕蛋”。 彩绘的鸡蛋可以吃; “雕蛋”仅供观赏。

6、子推包子

“子推馍”又称老馍,形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 里面塞满鸡蛋或枣子,上面还有馅料。 顶部周围环绕着单板花。 棉花是用面团制成的小馒头,形状有燕子、虫子、蛇、兔或书房四宝等形状。 圆形的“子推磨”是专供男士享用的。 已婚妇女吃条状馒头,未婚女子则吃馒头。 小孩子有燕子、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是男生的专属,也是他们的最爱。

7.煎饼

厦门民间有“清明吃煎饼”的俗语,意思是清明节扫完墓后,家人会聚在一起做煎饼吃。 如今,闽南大部分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老厦门人卷煎饼时,通常喜欢放一些脆皮紫菜、煎蛋丝,或者在煎饼皮里抹上一点辣椒酱。 卷好后趁热吃会更美味。 里面包裹着各种蔬菜,预示着秧苗茂盛,牲畜兴旺。 有些地区相信,吃芹菜、韭菜包着的煎饼,会使人工作更加努力(芹菜),长寿(韭菜),家业更加兴旺。

8、葱鸡蛋饼

清明节期间,青岛很多家庭都会吃大葱、鸡蛋饼,象征着智慧和智慧。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另外,旧时青岛地区还有人捏面花,称“蒸小燕”,吃白面鸡、鸡蛋。 寓意着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节早上,全家人都要吃鸡蛋和白面鸡,以保持头脑清醒,远离疾病。 许多学生给老师带鸡蛋以表达他们的敬意。

9. 朴子粿

制作朴子粿,先将朴子叶、果(核)捣碎,与大米磨成粉,然后发酵加糖,最后用陶模或梅花模蒸熟。 朴子粿一般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有的也称为万银桃。 蒸熟的朴树籽颜色翠绿,大家笑容满面,总给人一种春天的美妙感觉。 蛋糕的颜色是浅绿色的,味道很甜。 据说吃它可以解积热、消除疾病。

10.芥末饭

清明节期间,闽东地区的大多数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吃芥菜的习俗。 据说,每年2月2日吃用芥菜和米饭煮的“芥菜饭”,可以全年预防疥疮。 3月3日还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的习俗。

11. 枣糕

枣糕又称“子推糕”。 北方有些地方用发酵酵母和面,与枣一起蒸。 他们还把枣糕做成飞燕的形状,挂在门上的柳条上,冷着吃,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格。 蛋糕是麦片。 杂粮加枣,符合春季养生、增加甜味的目的。 它可以增强脾的功能,限制肝气的过度扩张。

12. 清明米

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从野外采摘各种可食用的绿色草药,制成清明茶。 常用的药材有艾草、亚麻叶、艾草、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所用药材洗净,去蒂,煮熟,拌入预先泡好的水里,沥干水分。糯米(加入适量米),用碗搓成汤圆,加入红糖揉匀,然后蒸饭团即可食用。

13. 子福

晋中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节前一天禁火的习俗。 在很多地方,完成祭祀仪式后,祭祀的食物会在民间分享。 晋南人过清明节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馒头,中间夹上核桃、枣子、豆类。 外面盘绕成龙形,龙身中间粘有一个鸡蛋,称为“子府”。 蒸一个大“子福”,象征家人团圆、幸福。 扫墓时总“子福”供奉祖灵,扫完坟后全家人一起吃。

14. 菠菜糕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会做菠菜糕。 如今,街头的“米食”饼店也大量出售菠菜饼。 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碎后压成青绿色汁)挤成汁,浸入米浆中揉成年糕皮,配上枣泥、豆沙和萝卜。 丝绸等是用馅料制成的。 形状比较简单,菠菜的绿色给菠菜带来了春天的绿色。

15. 快乐团

四川成都人用炒米做成面团,将大大小小的面团穿入其中,染成各种颜色,称为“快乐汤圆”。 旧时是从成都北门一路卖到“欢喜寺”。 清人《沔城竹枝词》有诗:“欢喜庵前欢群,春郊买食,村杂戏比金更美,但很多人泡脚都喝醉了。”

16. 武宁米

说到清明食俗,就不能不提佘家的“乌嫩饭”,因为闽东是佘族人的聚居地。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家家户户都会煮“乌嫩米”,馈赠汉族亲友。 久而久之,当地汉族也有了清明节吃“乌嫩饭”的习俗。 尤其是枯容县人民每年都要用“乌嫩米”祭祀。 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17. 煎饼盘

清明节期间,泉州人有吃“湿糕菜”的习俗。 据说,这是古代寒食饮食习俗的遗风。 泉州的“润煎饼”是用面粉搓成薄饼。 俗称“润煎饼”或“搓煎饼”。 吃的时候,把饼皮擀开,卷上胡萝卜丝、肉丝、炒蚝、萝卜等,锅菜做法简单清明团子,味道香甜可口。

18. 粽子

本来吃粽子并不是端午节,而是清明节前一天的一种凉食。 至今,塘栖、长兴、吴江地区仍流​​行清明节吃粽子的习俗。 现在的粽子品种有上千种,精彩纷呈。 如今,世界各地的粽子一般都是用箬壳包裹糯米制成,但内涵的颜色取决于当地的特产和风俗习惯。 著名的有龙眼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糖粽、板栗粽、麻辣粽等。 、酸菜粽子、火腿粽子、咸蛋粽子等。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最初被用作春节的日子。 清明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春节活动。 春秋两个节日自古就有。 根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 “敬天敬祖”的信仰自古延续,祭祖的习俗代代相传,成为清明节的固定习俗。

清明节既有自然内涵,又有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 它们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由北斗七星柄的旋转方向决定的。 北斗七星是循环旋转的。 这一星辰运动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向,因此成为古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 也就是说,“斗柄指向东方,天下是春天;斗柄指向东方,天下都是夏天”。 斗柄向西,则天下皆秋; “斗柄向北,则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代表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的具体季节,确立了“十二节气”。干支历将一年分为“十二辰”(十二辰)。“辰”代表北斗手柄顶部的方向,手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传统文化中,干、枝、方位与八卦相通,阴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末年初的方位。代表结束和开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卦,万物之终,其成之始。”故斗柄从应起。从东到北(阴位,后天卦艮位),绕东、南、西、北一转为一个周期,称为“年”。 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B”位置时,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期间,万物干净整洁,生机旺盛,旧事忘却,新事带进,气温升高,大地呈现出春天的景象,景色明媚。 正是郊游(春游)、郊游清(扫墓)的好时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