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经典代表菜有哪些?

河南历史悠久,但河南为何不出名?

“川、鲁、粤、淮扬、闽、浙、湘、皖”是国人熟知的八大系,堪称中华美食的代表。 即使在八大系以外的地区,很多人也常常能脱口而出一些代表性肴,比如东北的锅包肉、贵州的酸鱼、西北的手工肉……然而,说到河南,很多人都受不了了。

在这个人人都自称“吃货”的时代,河南很少受到关注,代表就更少了。 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很红。 说到河南,很多地方都是低调的。 除了黄河鲤鱼焗面,还讲述了一位在上海读书的河南妈妈学会红烧肉的故事。 该节目播出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如何做红烧肉的巨大争论。

事实上,无论你问外地人还是当地人,河南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回答“红烧面”。 但在当地美食家和厨师看来,这是对河南的赤裸裸的侮辱。 卤面只是一种小吃。 怎么能代表河南呢? 只有大、名、硬才能算。 但尴尬的是,没有人能说出几道河南的名

说起来,河南的历史不仅不苍白,而且还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且不说北宋的汴梁,就是上世纪上半叶,豫的地位与鲁不相上下,而中国最早的餐饮连锁店就是豫馆厚德福。 为何河南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洛阳水席起源于唐代,宴席共有24道,其中冷盘八道、主四道、中八道、桌四道。牡丹沉香是必出现的人物,成品洁白如花,汤面上浮着玉石和耀眼的牡丹花。)

河南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烹饪的发展往往与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河南也不例外。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开王就在河南豫州举行国宴,宴请各地诸侯。 史称“钓台阁”。 商代伊尹提出的“五味和”和“以汤喻美味”,是最早与河南相关的烹饪理论。

河南历史上的几座都城也促进了河南美食的发展,如史书记载的“周朝八宝”、唐代武则天定制的“洛阳水宴”等。 到了宋代,国都汴梁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餐馆、酒楼、酒楼、茶馆遍布大街小巷; “店”、店里出售的肴有上百种,河南达到了顶峰。

后来宋朝南迁,河南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对江南烹饪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豫盛行衰落,但在各大系的竞争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梵律丛录》记载:“晋、山东、四川、云南、河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各有口味、特产。”

清末民初,袁世凯上台,河南也迎来了辉煌时代。

到了清朝末年,当时的北京只有鲁最为流行,完全压倒了其他系。 据《中国烹饪》记载:“北京有名的大饭店,包括唐、居、楼、春等,从掌柜到服务员,十个有七八个是山东人,主厨厨房里有胶东口音。”

在鲁的包围下,有一家河南馆取得了突破,这家馆就是厚德福。 厚德福创始人陈莲堂是河南杞县人。 他的父母都是乞丐。 陈莲堂十几岁就来到京城,在一家餐馆打工。 后来他学会了厨艺,厨艺也越来越好。 1902年,北京大栅栏烟店倒闭,陈莲堂创办厚德府,主营河南

最初几年,厚德福的生意并不好。 但随着帝制的崩溃,一个人的崛起改变了侯德福的命运。 这就是袁世凯,河南项城人。

袁世凯喜欢吃鱼,也喜欢钓鱼。 隐居环上村时,自号环上老人,建鱼塘养鱼。 袁世凯最喜欢的鱼是开封北部黑岗口的黄河鲤鱼。 他认为其他地方的鱼无法与之相比。 袁世凯最喜欢吃鲤鱼软面,也叫鱼软面。 这是一道享誉中外的河南名。 它是用糖醋酱制成的。 又称糖醋软黄河鲤鱼焗面或软黄河鲤鱼。 烤面条。

说起烤鲤鱼面,其实做起来并不复杂。 主要原料是来自黄河的大鲤鱼。 由于黄河水流急冷,黄河大鲤鱼的肉质“鲜、白、紧、嫩”。 然后用糖醋酱将鱼煮熟。 与烤好的面结合起来,一道鲤鱼烤面就完成了。 而吃这道更是有讲究。 一定要用勺子盛鱼和酱汁,用筷子夹住面条,同时放进嘴里,才算完美。

至于住在北京的袁世凯如何吃新鲜的黄河鲤鱼,史料中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是河南地方官员在箱子里装满了未凝结的猪油。 将刚捕获的活鱼扔进猪油里。 当油凝结时,鱼就会窒息而死,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 第二种说法是,当地官员把泉水装进大桶里,把捡到的鱼放进大桶里,用火车运到北京。

另据记载,冯国璋任北洋大总统时,曾命人到中南海捞鱼高价出售。 其中就有袁世凯从河南作为贡品放出的鱼。 因此综合来看,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

随着袁世凯的崛起,厚德府这家河南餐馆成为达官贵人的聚集地,厚德府的生意一下子好起来了。 1916年袁世凯称帝时,侯德福甚至用“河南人”的口号制造舆论。 一时间,厚德福的生意越做越大,资金雄厚,名厨云集,成为当时京城颇有名气的酒家。

(百年豫馆厚德福关门前的店面位置位于北京德胜门内大街。)

在梁实秋的笔下,河南可以与流行的鲁相提并论。

袁世凯称帝83天后宣布废除帝制,后病逝。 因袁世凯征战而名声大噪的侯德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因为侯德福的手艺在当时的京城确实是排第一的。 值得数。

梁实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梁实秋几乎能告诉你北京哪条巷子有名吃,哪家饭馆有特色。 他在《雅舍谈美食》一书中记述了许多京佳作,其中包括全聚德、便坊的烤鸭; 正阳楼、丫包湾、丫包集的烤羊肉; 厚德府铁锅鸡蛋、瓦片鱼、核桃腰子; 雨花台的水晶虾、汤包、甜汤核桃奶酪; 致美斋的锅烧鸡、煎馄饨、炸双酥、炸牛肚; 东兴楼的芙蓉鸡片、乌鱼线、虾仁烤冬笋、酒酿蒸鸭肝; 忠心堂的油炸虾、盐焗虾等。

这些餐馆大多是鲁,这也是当时京城的主流。 唯一的河南馆是厚德福。 在梁实秋的笔下,厚德府堪比那些大鲁馆,厚德府的几道名:黄河鲤鱼焗面、炒核桃腰子、铁锅鸡蛋、瓦片鱼、二种鱼等,读了让人毛骨悚然。我流口水了。

瓦鱼选用肉厚的黄河鲤鱼或鲢鱼,选取中间部分最好的部分。 刀法也很有讲究。 不仅要把鱼片去皮、切成适中的厚度,还要避免将鱼骨切成过多的碎片。 切好的鱼片外面没有裹面糊,而是裹上蛋白粉和肉汁。 锅中倒入温热的油,煎至焦黄,然后加入好的藕粉和冰糖,制成糖醋汁。 趁热,加入一勺热油,浇在炸好的鱼片上,最后撒上姜末即可食用。

著名的炸核桃腰肉采用最好的猪腰肉制成,切成矩形块。 表面有垂直和水平两种。 用立刀用横刀划出纹路,然后入油锅煎。 此时油要热而不沸,炸至黄色,腰部收缩卷成圆形,刀口张开成核桃状,故名核桃腰。 将核桃腰子炸至金黄色,沾上花椒盐,趁热食用。 皮脆肉嫩,不软不硬,充满辣椒香味。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京《晨报》曾写道:“北京著名的河南馆是大栅栏厚德府,其肴有‘瓦鱼’、‘红烧淡’、‘无骨肉’” 、‘核桃腰子’、‘脆皮海带’、‘风干鸡’比较好。面食是自制的,很精致。月饼有枣泥、豆沙、玫瑰花、火腿,味道好极了,可以远行远,和南方有关系,茶馆里的茶完全不一样。”

不仅如此,厚德府在民国时期鼎盛时期,还开了十几个分号。 专卖店已拓展至上海、天津、沉阳、哈尔滨、西安、青岛、重庆、南京、长春、成都、香港、台湾、日本等地。

(如今,一提到河南美食,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河南红烧面。)

近20、30年来,连土生土长的河南人都看不懂河南

1949年以后,豫也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 河南记者焦素芳撰写的《河南百年》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河南长垣因其丰富的烹饪历史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例如,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餐厅、全国政协餐厅、北京人民大会堂、部委等使用的行政总厨和厨师外交部、公安部、冶金部、卫生部、交通部,甚至北京军区都来自河南长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