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俗话说“吃两条腿不如吃四条腿,吃一条腿不如吃两条腿”。 这条腿的食物指的是蘑菇。 经常吃蘑菇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帮助。 为了预防和治疗癌症,这两年食用菌市场上非常流行一种蘑菇,它的名字叫双孢蘑菇。 这种蘑菇和其他食用菌有什么区别? 双孢蘑菇俗称圆蘑菇、海洋蘑菇、真菌、担子菌纲、伞形孢菌纲、草腐菌属、中低温蘑菇。 我国盛产稻草、玉米秸、麦秆等物质,气候更适合双孢蘑菇的生长,所以在我国种植双孢蘑菇。 种植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双孢蘑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鲜蘑菇的蛋白质含量为35%-38%,其营养价值是蔬菜、水果的4-12倍。 享有“保健食品”、“蔬菜之王”的美誉。 深受国内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青睐。 本期我们就带大家看看这种白嫩滑滑的双孢蘑菇是如何栽培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经过长期筛选,双孢蘑菇有白色、棕色和奶油色三个品种。 白色变种,俗称白蘑菇,原产于法国。 其颜色纯白,外形美观。 适宜鲜食和罐头。 许多国家均有栽培。 棕色和奶油色品种的颜色较差。 虽然它们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但品质较差,因此很少人工栽培。 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蘑菇主要品种是F56和F56。 2796品系鲜菇呈圆形,无鳞片,菌环呈半膜状,菌盖厚,菌柄中粗,直而短,组织坚固,菌褶紧密,颜色浅。 、无脱梗现象:F56细胞呈白色,菌盖较厚,柄中等粗,无脱梗现象,形态特征相似,产量高,品质好。

2. 成长环境

营养

双孢蘑菇是一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腐生真菌。 制作配料时,在农作物秸秆、玉米芯、麦秆、稻草等中添加适量的牛、羊、马、猪、鸡或人粪等农家肥,添加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营养素。 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条件。

温度条件

双孢蘑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4℃-32℃,最适温度为22℃-25℃; 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为14℃-18℃。

湿度条件

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0%左右,覆土含水量为16%-20%。 菌丝生长期相对空气温度为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相对空气温度为85%-95%。 太干或太湿都不利于菌丝生长。

通风条件

由于它是需氧真菌,因此需要良好的通风条件。

照明条件

双孢蘑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都不需要光照,但在一般散射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不能暴露在强光下。 子实体在黑暗的环境下长得又白又肥硕。 光照过强,生长中的子实体表面会变硬,畸形菇较多,商业价值较差。

酸碱度

因为酸性不利于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而且容易产生杂菌。 因此,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5-8,最适值为7-8。 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整为7.5-8,土壤颗粒的pH值应为8-8.5。 每次采收后喷水时加入少许石灰,以维持pH值,抑制杂菌生长。 了解完双孢蘑菇的外部形状和生长习性后,我们再来看看双孢蘑菇对蘑菇房的建造有哪些要求。

第二节 蘑菇房建设

外部施工

种植双孢蘑菇时,最好搭建房屋式标准化菇棚。 房子呈东西走向,蘑菇房与周围建有围墙,间距10米。 蘑菇屋东西长30米,南北宽8米。 墙上设有通风口。 通风口尺寸为20×30厘米,间距为2米。

内部结构

棚顶用钢架或竹竿搭建,上面盖草帘保温,上面覆盖塑料薄膜。 棚内的菇床是用竹竿搭建的。 菇床规格为长7米、宽1.2米、高45厘米。 中间有一条过道,过道宽60厘米,地板是水泥铺的。 优点是不渗水、不塌陷。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蘑菇房的结构,我们来看看双孢蘑菇菌株是如何培育的。

第三节 菌株培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菌种的生产流程。 母株购自专业食用菌研发中心。 获得母株后,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繁殖。

母种的繁殖

中等配方

由于我们要繁殖母种,因此接种后的母种需要有一个地方安定下来。 我们还在试管中给它一个家。 仅拥有试管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准备培养基。 这样,母种子就可以在试管中发出菌丝,完成繁殖工作。 制作母种培养基所需材料包括马铃薯、琼脂、口服葡萄糖和水。 材料准备好了,我们来制作培养基。

培养基的生产

我们需要选择质量较好的土豆,去掉皮,挖出芽眼,挖出绿色部分,然后用天平称重100克,冲洗干净后切成1-2毫米的片,然后将片放入将土豆放入锅中,加入600毫升水,加热,煮沸后小火煮30分钟,然后用纱布过滤,剩下的土豆汁为500毫升,将过滤后的土豆汁倒入锅中继续加热。 此时,称取10克琼脂。 将琼脂放入水中软化 15 分钟。 然后将琼脂放入装有土豆汁的锅中。 当琼脂完全融化时不断搅拌。 当琼脂完全融化后称重。 将10克葡萄糖放入锅中。 煮沸后,将煮好的溶液放入容器中,然后安装试管。

包装

配制好的母培养基应趁热尽快装入试管中。 将玻璃漏斗放在滴定台上并穿过乳胶管。 使每个等分试管的填充体积等于试管长度的1/4左右。 包装后需要密封。 可以使用未脱脂的原棉。 填充物的松紧程度是用手握住棉塞时不会脱落。 棉塞插入试管的部分约2厘米,露出部分约2厘米。 约占卫生棉条总长度的1/3。

消毒

准备好的试管也要经过消毒,并用绳子捆成一捆,防止在高压锅里加热时掉落。 然后在试管上盖上一层牛皮纸。 牛皮纸的作用是防止灭菌时产生的冷凝水弄湿棉塞。 然后将试管放入高压锅中进行灭菌。 灭菌时,高压锅压力达到0.05MPA,放出空气。 一旦压力表回到0,高压锅就会再次增加压力。 这次压力将升至0.1MPA并维持30分钟。 在这样的压力下,高压锅的温度一般在120摄氏度左右。 停止加热后,温度会自然降至常温。 再次打开高压锅,取出试管。

灭菌后的试管应趁热放置在具有斜面的特制木架中。 最好在底部支撑一个小木块,以保持试管倾斜。 一般情况下,倾斜应保持在20度,使培养基占据试管。 2/3为标准(抓晶针,做图标提示),最好在斜面上盖一层棉布,防止试管冷却过快,产生过多的冷凝水。 约半小时后,由于琼脂凝固,试管内的培养基也凝固,母培养基就准备好了。

母种疫苗接种

母培养基准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种。 接种应在无菌手术室或无菌室洁净工作台内进行。 接种前,需将培养基和操作工具放入接种箱内,然后放入66%二氯异氰尿酸钠发烟剂并点燃。 使用剂量为每立方米3.96-5.78克。 。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闭无菌盒,进行环境消毒。 大约30分钟后,当无菌盒内的烟雾消散后,我们就可以接种疫苗了。 接种时,应用75%酒精棉球擦洗手和接种针。 之后,应点燃酒精灯,使火焰周围的空间形成无菌区。 将母试管放在试管架上,瓶口接种酒精棉球。 消毒。 接种针和镊子应在火焰上燃烧消毒。 接下来,用酒精棉球对接种疫苗的试管进行擦拭消毒,将瓶口的棉塞取下,将试管口在火焰上稍稍烘烤一下,进行消毒。 杀死管口上的杂菌,然后将试管口移离母种试管口1-2厘米。 用接种针将母种切成小方块。 每块面积约为0.5cm2。 取一块并快速放置。 将其插入接种过的试管斜面的中前部,然后将棉塞烘烤并快速插入。接下来只需按照相同的方法继续操作即可。 正常情况下,每颗母种子都可以膨大。 30-40个试管。 疫苗接种完成后,必须进行培养。

母种培养

我们将装有种子的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母种子。 温度应控制在24℃-26℃。 一般情况下,培养一周即可产生菌丝体。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接种原种了。 当然,在接种原种之前也必须准备好培养基。

原始物种的繁殖

中等配方

我们使用的原始培养基材料包括小麦粒、发酵牛粪和碳酸钙。 如果按50公斤小麦粒计算,需要4公斤发酵牛粪和1公斤碳酸钙。 材料准备好后,我们把小麦粒用水冲洗一下,然后放入锅中煮30分钟。 如果麦粒没煮透,皮破了,就用手捏一下。 如果没有白色的中心,麦粒就熟了。 让煮熟的麦粒干燥至70%至80%干燥,然后加入发酵干牛粪和碳酸钙,用手混合均匀后装瓶。

装瓶和灭菌

通常,我们使用手动装瓶。 只需将培养基直接放入普通盐水瓶中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瓶子不宜装得太满,瓶口处应留有5厘米左右的高度。 瓶子安装好后,需要密封。 这些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将培养瓶转移到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 培养瓶放置完毕后,必须将高压锅完全密封,然后,重新开始加热。 加热需要2-3小时。 灭菌时压力为0.13-0.15MPA,温度为120-127℃。 加热完成后,不要立即打开高压锅。 等待约 30 分钟。 待锅中的菌种瓶完全冷却后,打开高压锅的盖子。 然后即可取出菌种瓶,准备接种。

接种疫苗

原始种子接种工作也必须在无菌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操作前的消毒工作与母种接种相同。 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们从试管中选取1%~1.5%的母种。 将一小块1cm见方的细菌培养片轻轻放入原种子瓶中,并及时用棉球塞紧。 这里要注意一件事:接种时母种瓶口应面向酒精灯的火焰,这样可以防止其他细菌的侵入。 一般情况下,一支母种试管可接收6至8瓶原种。 接种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将原来的种子瓶放置在培养室中。

原始种子培养物

我们只需将细菌瓶直接放在培养架上即可。 细菌培养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75%-80%。 在这样的温度和湿度下菌丝体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通常10天后就开始出现菌丝体。 原培养时间较长,一般为40天左右。 观众朋友可能会有疑问,这段时间的管理是怎样的? 通常,培育原种时,只需控制室内温度,保证室内光线较暗即可。 另外,每天要及时通风。 每天开窗两次,早晚各一次,开窗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大约40天后,菌丝体就能覆盖瓶子。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下面的工作了,用原来的种子来繁殖栽培品种。

扩大栽培品种

培养基配方及生产

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与原种不同。 其主要原料有棉籽壳、发酵干牛粪、碳酸钙、过磷酸钙等。 如果使用50公斤棉籽壳,则需要发酵5公斤干牛粪、1公斤碳酸钙、0.5公斤过磷酸钙。 将这些原料与水混合均匀,保持水分含量在30%左右即可装袋。

装袋及灭菌

由于生产的品种数量较多,使用瓶子的成本较高,而且取出菌种也比较麻烦,所以我们使用塑料袋来繁殖品种。 我们使用手动方法装袋。 首先,我们将培养基放入袋子中。 ,装入时注意用手压实,然后将塑料圈直接放在袋口上,并盖上瓶盖。 这些任务完成后,将装有培养基的菌袋运送到高压锅中进行灭菌。 灭菌时压力为0.15MPA,高压锅内温度保持在120摄氏度左右。 灭菌进行两个小时。 接下来我们将原始种子放入栽培袋中。

接种疫苗

对于这种接种,我们使用原始物种来接种培养基。 接种前消毒工作同前。 这些工作完成后,去除瓶口1/3的细菌。 这部分细菌称为菌皮,不适合接种。 然后将瓶中的细菌打散,取下培养袋的瓶盖,用接种钩将原种从原瓶中钩住,轻轻放入培养袋中。 接种量10克左右,应及时拧紧培养袋瓶盖。 通常每个500毫升菌种瓶可接种45-50袋培养袋。 接种工作完成后,我们要把品种放入培养室培养菌丝体。

品种栽培

我们只需将菌袋直接放在栽培架上即可。 培养真菌大约需要40-50天。 在此期间,要注意培养室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保持培养室温度在20℃-24℃,湿度控制在50%-60%。 我们可以通过室内温控设施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当然,最好的温湿度控制设备是空调。 另外,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培养室的菌种,及时挑出发霉、变质的菌袋,避免感染其他菌袋。 当菌丝充满菌袋时我们就可以播种了。

第四节 培育

在播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好栽培材料。 只有培养材料准备好了,双孢蘑菇才能长得又大又圆。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准备培养基

制作培养基所需材料有玉米芯、发酵干牛粪、碳酸钙、棉渣、石灰粉等。 若所需玉米芯、棉渣各15公斤,则需发酵干牛粪9公斤、碳酸钙1公斤,并用石灰粉调节栽培料PH值。 首先,我们在加工玉米棒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玉米棒子的干燥。 粉碎时,玉米芯颗粒不宜过大,标准不超过0.3厘米。 另外,棉渣、发酵干牛粪、碳酸钙等一定要新鲜。 清洁、干燥、无虫、无霉变、无异味。 当材料准备好后,我们将它们与水混合。 培养料的含水量约为60%。 准备好后,我们就可以用手握住它了。 当我们握紧的时候,就会有只要淋出水滴就够了,同时玉米芯、牛粪等混合均匀,松散细碎,没有结块的情况。 培养料配制好后,进行堆放、发酵。 每4天翻转一次。 自然发酵两天后即可用于搭建菌床。

菇房消毒

在将培养料铺在菇床上之前,首先要对菇房进行消毒。 只要将石灰粉均匀地撒在蘑菇房的门和地面上,就可以消除杂菌。

播种

我们选择在八月和九月播种双孢蘑菇。 培养物搬进房间后,我们就直接铺床。 床的厚度约为25厘米。 涂抹时要注意中间的厚度和边缘的薄度。 每吨栽培料可铺45-50平方米,料温降至28℃以下方可播种。 播种量为每平方米1.5-2瓶。 播种时,所有接触细菌的手和工具必须用0.2%高锰酸钾或0.25%氯蛋氨酸清洗消毒。 将菌体打碎成小块,将2/3种子均匀撒在物料表面双孢菇,用手将种子翻入物料3-5cm深,将剩余1/3种子均匀撒在物料表面材料上,用少量培养材料,覆盖要薄而模糊,最后将材料表面拍平。 播种完成,下一步就是产菌了。 食用真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细菌管理

播种后,菇房温度应控制在28℃以下,最好是25-26℃,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 播种后1-3天内,关闭门窗,采用微通风,保持菇房内一定的湿度,促进细菌生长。 发芽。 3-4天后,当种块菌丝在料面定殖生长时,适当加大通风量,以促进菌丝覆盖并生长到料内。 菌床长出菌丝后,需要进行覆土工作。

用土覆盖

覆土前7天左右,取土表以下15-20厘米。 土层疏松,团粒结构好,透气性好,土壤有一定的保水能力。 粉碎它。 将石灰撒在土层上,搅拌均匀。 石灰的作用是调节土壤。 土壤覆盖材料的pH值,因为根据土壤质量的不同,石灰的添加量也不同,最终将土壤覆盖材料的pH值调整为8-8.5。 然后用甲醛按1:10的稀释比例加入0.5毫升阿维菌素拌匀土壤覆盖材料。 混合均匀后,打成堆,盖上薄膜,密封48小时,揭去薄膜,剥去堆,翻土取片,散去药味后使用。 覆土时,先平整料面,将覆盖材料均匀铺在床面上,厚度约3厘米,用手或木板刮平,但不要用力拍打。 覆土后通风一天,然后开始喷水调节湿度。 喷水量约为5kg/m2。 2天内分4次喷洒。 喷水后,将菇房通风4-5小时,然后关闭门窗“挂菌丝”,并尽量在早晚少通风或适度通风。 在此期间,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

出菇管理

1、温度、湿度和空气管理:

当菌丝在土层中长长、加厚、扭曲成线状菌丝,并具有个体原基时,即进入出菇期。 此时在床面喷洒4公斤/平方米左右的蘑菇水,2天内分4次喷洒。 出菇期,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4-18℃,相对湿度85-90%,通风良好。 2-4天后,床面上会出现小点状原基。 当原基一般形成,大部分长成黄豆大小的芽时,应及时喷出菇水。 出菇用水量3kg/m2左右,每天喷一次,连续三天。 出菇期温度应控制在16℃以下,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 收获

当蘑菇长到直径2-4厘米时,应及时采收。 如果采收过晚,品质就会变差,下一批小蘑菇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 双孢蘑菇的生长周期为45天。 一般一次接种可收获两潮,每潮每平方米可收获5公斤。 采摘时,用手指捏住菇盖,轻轻转动采摘,用刀削去泥质根部,确保切口光滑。 收获后,及时用土填平坑洞。 还需要注意的是,采蘑菇前不要在苗床上喷水。 如果直接向成熟的子实体喷水,会增加子实体的生物活性,增加二氧化碳的量,导致菇柄伸长,提前开伞。

3、床面管理

每次采收蘑菇后,应及时清理床上残留的蘑菇根、死蘑菇、病蘑菇和老蘑菇条,以免引起腐烂和杂菌感染。 在清理好的孔内及时添加湿润的细土,保持床面平整。 出菇中后期,对床面追肥,补充营养液,如喷洒石灰水,调节菇床pH值。 可根据菇床实际出菇情况喷洒培养料渗滤液、菇根汤0.1-0.2%尿素和1。 %葡萄糖复方溶液、滋补剂2号等,对增产、改善品质有良好的效果。

除害虫

至此,双孢蘑菇的整个生长过程就已经介绍给大家了。 双孢蘑菇管理方便,一般不会发生病虫害,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选择菌株,避免使用老化、活力降低或疑似被污染的菌株。 其次要注意培养料中粪草的合理比例。 玉米芯与干牛粪的比例一般控制在5:3,但适当增加玉米芯的用量可以提高培养料的透气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菇床被核桃状真菌污染,应立即停止向床面喷水。 床面干燥后,拾取核桃形真菌的子实体。 当菇房温度降到24摄氏度以下时,在菇床上喷洒1:800倍多菌灵溶液,每平方米使用0.9公斤,然后按常规管理。

以上为您介绍了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近年来,双孢蘑菇新品种的培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想要发展食用菌的朋友们,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栽培和管理,双孢蘑菇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