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鲥鱼 中国长江的极品美味!每个吃货都想尝尝

张爱玲曾提到人生三大遗憾:一是鲥鱼刺太多,二是海棠无香,三是红楼梦未读完。由此可见鲥鱼的鲜美堪比花中的海棠,堪比书中的红楼梦。古往今来,鲥鱼备受推崇,令无数食客神往,以“肉质细嫩,肥美丰盈”著称,素有“鱼中之王”之称,是著名的江鲜之一,与刀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大美味。

鲥鱼每年初夏游入江河产卵,其他时间不露面。它如候鸟般守时守信,古时有“时鱼”之称。古人造字时,在“鱼”字部首右边加“时”字,即得名。鲥鱼在春夏之交从海上游到江河产卵,产卵后又返回大海,形成短暂的捕捞季节。

鲥鱼体型细长扁平,鳞片银白色,肉内多细刺,唇上多米斑,肉质厚实,味道鲜美。苏东坡有诗云:“姜芽紫醋烤银鱼,雪碗高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此味胜莼鲈鱼。”充分表现了鲥鱼的清雅、肥美、醇厚。

历史悠久的鲱鱼养殖

自汉代以来,长江中的鲥鱼就因其珍稀、美味而被文人阶层视为“南国佳肴”。东汉著名文人严子陵不忍放弃富春江钓鱼的乐趣和鲥鱼的美好,谢绝了汉光武帝刘秀的召集,带着妻儿隐居富春江畔,耕耘渔猎,在林泉间度过晚年。这个故事流传千古,鲥鱼从此名扬天下。但直到宋代,它才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诗文的题材。

“三月三日九曲塘杨柳繁茂。香尘吹在马的金缰上,打湿了马的春衣。苦笋鲥鱼美味故乡,梦回江南。阊门烟水晚风静,帆影落尽。”这是北宋诗人何焯的《梦回江南(太平间)》一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苦笋鲥鱼”来表达思乡之情。北宋另一位诗人王墀也有一首《咏酒》诗,其中有“红阁上青杏黄梅,玉盘上鲥鱼苦笋”之句。 在这首诗中,“鲥鱼苦笋”已不再是出门在外之人的“家乡味”清蒸鲥鱼,而是酒桌上的美味佳肴、下酒时时髦的小菜。由此可见,宋代文人雅士对春笋、鲥鱼情有独钟,吃鲥鱼成为一种时尚。

到了明清时期,鲥鱼不仅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更是皇家的贡品,从而成为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金瓶梅》中便有“腌鲥鱼”的记载:“……唯有在落后时期,里外青花花纹的白色盘子里盛着一盘红艳欲滴的柳燕蒸鲥鱼,香喷喷,鲜美可口,入口即化,连骨头都散发着香味。”短短几句话,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

流传最广的有关鲥鱼的诗句,当属苏轼的诗句。他称鲥鱼为“宝鳞鱼”、“江南第一美鱼”,对鲥鱼的喜爱甚于《赤壁》中提到的鲈鱼:“雪碗二尺余,芽菜姜紫醋炙鲥鱼。桃花春气尚在,此味胜莼鱼鲈鱼。”这首诗不仅描写了鲥鱼的肥美、丰盈,还描写了鲥鱼的烹制方法和所用的调料(姜醋),犹如一本带韵的菜谱。

水中的美丽,她的性感

清人谢邕有诗云:“网获西施,真美人。云霞照西施,朝潮拍岸,鳞浮如玉;夜月冷照,尾落如银。”盘中的鲥鱼与西施相映成趣,身形修长,通体银白,形色秀丽,鳞间油脂凝结,可见鲥鱼的珍贵。

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渔夫一旦触到鱼鳞,鱼便会立刻停止动作,所以苏东坡称其为“惜鳞之鱼”。著名评论家王绍堂在其著作《宋江》中这样描述鲥鱼的特点:“鲥鱼最为娇嫩,最爱身上的鳞片,离水一晒,风吹日晒,随时都会死,活吃一条鲥鱼非常困难。”鲥鱼被称为鱼类中的贵族,性格独特,优雅高贵,鲜嫩靓丽的外表,人们很少有机会一睹其风采,这也是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鲥鱼一离开水就死了,所以《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只有在秋天才能吃发酵食品。因为鲥鱼的这个特性,过去扬州的盐商们非常奢侈,每到鲥鱼季节,他们就会开着大船载客到焦山下。渔民们捕到鲥鱼后,会立即在船头剖开,洗净,用网油包好,连鱼鳞一起放在锅里蒸熟。这样才能真正尝到鲥鱼的味道。

明清时期,鲥鱼作为贡品,“未撒网,官已备驿马运送”。鲥鱼捕到后,立即装入撒上猪油的冰块中,陆上用快马,水上用水船,昼夜不停地送往皇城。清朝以后,进贡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南京专门设立冰窖,每隔三十里设一个驿站,白天悬挂旗帜,晚上挂灯,以便迅速运送。送鱼人途中不准进食,只能吃鸡蛋、酒和冰水。三千里的路程,要求三天之内运送完毕。

据沈明孙《进献鲜鱼》载:“四月间,江南桃花盛开,鲥鱼香味弥漫江面。红字诏书催促各县州百姓出海捕鱼。船上大大小小的网子满载,官吏不食饱,百姓鞭笞不休。数百数千中选出几条,每条用银铅装在匣子里,浇上浓油冰镇以防腐,臣下恭敬地骑着马上路。锣声远来,尘土飞扬。行人惊恐,避向路边。县令骑马鞠躬,做蛋酒冰汤。不到三天三千里,人马不知多少,马匹死伤不值一提,只希望将好鱼呈献给皇上。” 据说鲥鱼虽然新鲜,但难以作为贡品,扰乱了民间。

中国古代的“速递”至少有两种:一种是鲜美得让后妃们红尘中都笑逐颜开的荔枝,另一种则是鲥鱼。而且鲥鱼比荔枝还要娇贵,也更麻烦。可想而知,在没有汽车、飞机的年代,从江南往京城送这样的水产品,是多么费财费力。这种奢侈的“鲥鱼进贡”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下诏“永免进贡”,废除了“鲥鱼六月雪寒,三千里江至长安”的“鲥鱼进贡”。 不过,据说吃过鲥鱼的康熙,还是很怀念这道美味,所以他每次下江南,都会专程来品尝鲥鱼。

由于鲥鱼作为贡品,价格昂贵,一般家庭吃不到。俗话说“肥美的鱼,不入渔人口”(梅尧臣)。清人陆毅在《冷麓杂记》中写道:“杭州鲥鱼初出,豪门贵胄竞相馈赠,价格昂贵,寒天吃不上。宴席上,鱼多末上,鲥鱼首上。”清代文学家李世居在《任书堂记》中写道:“鲥鱼初出,每条要价千文,只有达官贵人和富商巨贾,才敢碰。”

清明挂刀,端午吃鲥鱼

鲥鱼是春季最后的江鲜,是长江名鱼。古人将黄河鲤鱼、伊洛鲂鱼、松江鲈鱼和长江鲥鱼并称为中国四大最美江鱼。在长江鲥鱼中,临江临海的南通鲥鱼肥美多汁,肉嫩味美,滑润细腻,肥美醇厚,是其他地方鲥鱼无法比拟的。

与“清明前不吃鱼”的说法不同,品尝鲥鱼的最佳时节是端午节。《本草纲目》记载,鲥鱼“初夏有,其他月份无”。江海渔民也有“清明来得早,芒种来得晚,立夏正当时”​​的说法。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从大海逆流而上到江中产卵。刚入江时,鲥鱼体内脂肪厚实,肉质最鲜美。产卵后,鲥鱼顺流而下入海,被称为响鱼。等到鲜味和脂肪消失后,口感就差远了。

鲥鱼有鱼的滋味,有肉的质感,滑润细腻,肥美醇厚,香气扑鼻,是其它鱼类所无法比拟的。扁鲥鱼之所以美味,是因为鱼鳞闪闪发亮,覆满油脂,所以烹调时一定不能去掉鱼鳞。据说游进江里的鲥鱼不吃食物,而是靠体内积存的脂肪为生。鲥鱼为产卵而储存的丰富脂肪就藏在鱼鳞下面。有句俗语说:“鲥鱼吃鳞,鳖吃裙边。”鲥鱼带鳞蒸熟后,鳞下的油脂有一半会自动渗入鱼肉,另一半还浮在鱼鳞上,香气扑鼻,让人难以忘怀。吃的时候,可以把鱼鳞放在嘴里吮吸油脂,尝到鲜味,然后吐出来。

品尝河里最鲜美的鱼——鲱鱼

品尝长江鲥鱼要“三吃法、三味、三养”。鲜活的长江鲥鱼清蒸,两鳍“飞舞”,吃起来口感丰富,有三层味道,每层都有不同的营养价值。第一层鱼鳞晶莹剔透,入口即化,富含胶原蛋白,对皮肤很有好处。第二层是鱼鳞下面的灰色肉层,口感绵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第三层是白鱼肉,肉质细腻,蛋白质含量丰富。

蒸鲥鱼

鲥鱼的吃法独特,吃时不必去鳞,清蒸胜过煮。将略腌的鲥鱼裹上薄薄一层猪油,撒上葱姜黄酒,大火蒸熟。蒸熟的鲥鱼鲜汁盈盈,用筷子轻轻戳鱼身,可见鱼汁如泉涌。油脂完全溶入汤汁中,吃起来嫩而鲜,肥而不腻。鱼肉滑润细腻,鱼汤醇厚香醇,真是妙不可言。袁枚曾对此评说:“蜜酒蒸鲥鱼,胜过烹刀鱼。……切不可切成块,煮鸡汤;或去背,只用肚,否则就失去了真味。”

太调酱蒸鲥鱼

“太雕蒸”选用咸亨酒家的太雕,以醇香的米酒和甜美的善娘酒调和,加入葱姜火腿片及调料,上笼蒸约十五分钟,不仅保持了鲥鱼的肉质细嫩鲜美,更以浓烈的酒香,将长江鲥鱼的肥嫩发挥到极致。

烤凤尾鱼

除了清蒸,烧烤也是鲥鱼的另一种吃法。鲥鱼肉质鲜嫩,十分细腻。为了保持鱼肉完整,保证新鲜,在烧烤前,鱼鳞上会涂上一层薄薄的酱汁。烧烤后,鱼鳞卷起,直立,类似法国大厨引以为豪的煎鲷鱼鳞。上下夹着猪油和鱼油,鱼鳞酥脆,咬起来脆脆的,美味达到极致。

吃鲥鱼,一是要把鱼肉和鱼鳞分开吃,才能享受到它的原汁原味;二是用木筷子夹起鱼肉,避免鱼肉沾上金属味。如果比较讲究,可以加适量的米酒、酒糟、酱油和少量的鱼露调味。如果怕嚼鱼鳞,还有一个办法解决,就是把鱼鳞剥下来,用线穿好后挂在锅盖下面,加热的时候,鱼鳞里的油就会滴到鱼身上,等油没了,鱼就熟了。这样既保留了鱼的鲜味,又免去了嚼鱼鳞的痛苦。

绝唱,来自中国长江的顶级美味!

注意了,长江鲥鱼没了,绝对是独一无二!

让我们重温一下鲥鱼的“踪迹”: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1986年,跌落到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谷试捕一个月,一无所获,在鄱阳湖入海口监测幼鲥鱼,也没发现踪影;时至今日,在鄱阳湖等地多年的捕捞依然是徒劳。

鲥鱼灭绝的速度极其惊人,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有直接关系。长江沿岸的工厂大多奉行“粗放型”经济运营模式,有的工厂甚至将废水直接排入长江。但鲥鱼是一种非常爱干净的鱼,浑浊的水就足以将其杀死,更何况是添加了许多化工原料的“工业用水”。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的过度捕捞。如今人们捕鱼不再是留大放小,而是大小皆可,更有甚者用电网或网眼细密的渔具,小鱼也难逃厄运。

真正的长江鲥鱼早已灭绝,市面上所谓的鲥鱼都是来自美洲的青鱼(美洲鲥鱼)和东南亚(泰国、缅甸)的长尾鲥鱼(缅甸鲥鱼)。

美洲鲥鱼早在10年前就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近年来,江苏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商家开始人工养殖鲥鱼,并在江、浙、沪等地销售。虽然不如天然鲥鱼鲜美,但还是能满足一些食客“假装吃过长江鲥鱼”的虚荣心。毫无疑问,当地养殖的假长江鲥鱼由于价格低廉,鲜活、冷冻的都有,在市场上进一步取代了长江鲥鱼,成为已经灭绝的长江鲥鱼的替代品。

在江浙沪地区,养殖的鲜食鲥鱼价格在每斤150元左右,冷冻鲥鱼价格则更低。

所以市场上我们见到的所谓长江鲥鱼其实就是美洲鲥鱼,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美洲鲱鱼(Shad)。严格来说它并不是鲥鱼属(Hilsa)的鱼。所以它跟我们大国的长江鲥鱼基本上是不一样的,口感也是不一样的。

除了美洲鲥鱼,还有来自东南亚(泰国、缅甸)的长尾鲥鱼(缅甸鲥鱼),如下图。缅甸鲥鱼价格便宜,大量缅甸鲥鱼在餐饮市场,尤其是各级宴会中被广泛使用。缅甸鲥鱼以绝对的价格优势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虽然两者在外观上与长江鲥鱼非常相似,但口感绝对是没得比的。尤其是在品尝人工养殖的​​“山寨鲥鱼”时,难免会感受到画饼充饥的悲哀。

真正的长江鲥鱼已经消失,踪影全无,而且是不可挽回的。令人悲哀的不仅是一种美食的消亡,更是一个物种的消亡。科学家和水产专家甚至很难找到一张真正的野生长江鲥鱼的照片。现在,我们只能从祖先的文字中想象长江鲥鱼的美丽。

除了长江鲥鱼的灭绝,白鲟、鳙鱼、长江白鱀豚等珍稀长江鱼类也多年未见踪影。科学家表示,顶级物种的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是长江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一个缩影。俗话说“唇齿冷,无以复加”,如果长江流域的顶级物种相继灭绝,就意味着一条鲜活的河流正在“死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