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片 ToB市场的潜规则:找到关键决策者你就赢了

从2015年到2020年,ToB市场的资本“大爆发”已持续五年。当我们谈及ToB,似乎今天它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激烈的竞争、更强大的客户、更难达成共识、更难管理团队……听起来一切都异常艰难。如何快速切入ToB赛道、找到ToB增长路径并规模化复制?如何打造强大的ToB铁军?如何应对潜在客户?

在此次由TGO杭州分会组织的私下董事会会议上,12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参会人员共同探讨ToB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在本文开始之前,知道创宇联合创始人、CTO、COO、TGO鲲鹏俱乐部北京服务委员会杨吉龙做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以下内容是杨吉龙分享之后的集中提问和吐槽,大家可以尽情享受~

集中问答环节中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

云片网络联合创始人兼CTO 林嘉琪

杨总(杨吉龙),每个产品都有竞争对手,如果竞争对手的定价比你的非常有优势,您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杨吉龙

实际上我们的产品比阿里云的产品,甚至同类产品贵三倍,就是因为我们能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产品本身一定要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太多没关系,有一点就够了。

林嘉琪

但这主要是基于你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或者具体到差异化点上,其实还有很多产品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那么在定价上是否还有其他的考虑呢?

杨吉龙

比如 Emacs 和 Vi 的用户就不是同一群人,虽然表面上都是程序员、开发者,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派别”,所以你只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行,不需要有优势,有独特性就够了。

林嘉琪

如果你的产品是后来者,你可能需要抢占他们现有的市场份额。那么你能利用价格优势打这场仗吗?因为我看到市场上很多产品都在打价格战。

杨吉龙

我觉得价格战是不明智的,因为价格一旦下降就很难再涨了,这就意味着你不认为自己有优势,不承认自己的价值。

销售过程中如何管理核心销售策略?

杨德华 联合创始人

杨先生(杨继龙),您在销售安防产品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核心的销售策略?或者说您是怎么打开销售局面的?是让客户主动找上门,还是让销售人员“大海捞针”式地找客户?

杨吉龙

当你在做产品的时候,你绝对不能让销售像大海捞针一样去找客户,因为你在做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定位好了客户群,特别是核心客户群。我觉得核心客户群应该在100人以内,甚至10人以内。

早期我都是从省级开始销售,能走遍三十多个省会城市,然后每个省会城市的朋友会给我推荐一级城市的客户,我就派销售人员去拜访,一级城市的朋友又会给我介绍县级城市的朋友,其他销售人员再去拜访县级城市的客户。所以一开始就要找准核心客户群,而不是大海捞针。

大海捞针,就是说你创业的时候,没有精准定位你的客户,如果没有精准定位你的客户,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

第一,很难找到真正的客户、真正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找不到真正的客户,就很容易感到迷失;

第二,如果一开始产品定位就有问题,就很难做出产品有特色的产品;如果产品没有特色,你再去推广产品就更难有销量了。

听我抱怨

林嘉琪

老杨在分享中表示,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需要找到关键决策者,了解重点客户的核心需求,但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关键决策者是谁、他的权限是多少。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大公司里会有老板、董事、执行者,这就涉及到好几个决策者,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需要遵循一个什么样的顺序。

因此我想知道在沟通过程的什么阶段,应该联系什么样的人,具体的决策者是谁,他的权限是什么。

张亮 滴滴出行高级专家工程师

我目前在做一个PaaS云平台,我们的目标客户都是行业大佬,平台真正的用户是研发,也就是客户的用户,只有云平台影响到了客户的产品迭代,影响到了客户的核心价值链,他们才愿意买单。其实我们很难找到这样的客户,因为用户可能有痛点,但客户不一定有痛点。

由于PaaS平台的理解成本高,一般销售人员不了解,很难从销售部门带来流量,前期还要产品研发负责人亲自把关,产品很难复制。

刘洪庆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首先感谢老杨分享他的经验。作为我这样的新创业者,您提到了很多我们都犯过的问题。比如,我们没有区分用户和客户,这导致我们专注于解决用户问题云片,而解决客户问题则比较困难。面对小公司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小公司的用户和客户往往是同一个人;但如果是稍微大一点的公司,这两个角色通常是分开的,我们就会很难往前推进。所以,经过两年的产品研发,我们自认为产品已经打磨好了,但是商业化的进展还是很慢,这让我最近特别迷茫。

在发展过程中,我学到的一点是,一开始尽量避免钓大鱼,因为钓大鱼的风险特别大。一般遇到大鱼我们不会主动去钓,而是尽量钓小鱼,完善产品。有一天,当你的产品成熟了,大鱼自然就会上来。我们现在跟一些厂商的合作也是类似的,一开始我们不会主动去促成一些合作,当你的产品好了,合作自然也会上来。

王傲宇 和谐云科技CEO

我的抱怨可能和前面几个不一样,因为你的产品是用户自己在用的,有大量的应用场景。但我想很多 ToB 公司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虽然掌握了技术,但不确定用户会在什么场景用到它。在打磨产品初期,有标杆友好的客户非常重要,我们很幸运在一开始就找到了非常典型的用户。

另外PaaS产品功能都差不多,找到自己产品的差异化很重要,我们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对底层的把控和稳定性。

钱宝安全总监 李成阁

非常感谢杨吉龙老师的分享,虽然我从事ToB行业的时间不长,但还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感觉是Tob行业比较容易被逼着去做某件事,你现在做的事情可以解决一个客户的问题,但是很难解决另外一个用户的问题,这就导致你的产品很难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

第二个感受是,ToB行业看似疯狂,但实际上赚到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

有赞技术副总裁 沈淦

我也在ToB领域工作了很长时间,所以对这一点有很深的理解——ToB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针对不同用户的策略也很不一样,特别是针对长尾、头部和腰部用户。

以有赞为例,对于长尾用户,一套标准的产品就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对于头腰部用户,你必须为他们提供更灵活的定制,因为这些用户带来的利润和客户价值非常大,所以你需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但是提供好的服务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很多公司陷入的一个陷阱。

老杨的分享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重点客户的描述,包括如何寻找重点用户,如何获取重点用户和重点客户。我觉得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场景,不管是从产品、销售还是技术的角度,都需要真正去解决。

京东云高级总监李道兵

老杨讲的关于顾客和决策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通过这次分享,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讲几个让我产生共鸣的点:

第一是销售激励政策,每个公司的销售激励政策都稍有不同,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是关于产品优势和差异化,这也是我现在最痛苦的部分,因为我们的公有云比较基础,PaaS部分还在赶工阶段,很多东西还做不出来,导致销售压力很大。

我觉得差异化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我们还在探索当中,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好的想法。

杨攀荣 云计算 CTO

老杨的分享内容更多面向企业级客户,很多都是政府、大型企业;而融云则更多面向开发者,这可能有所不同。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公司整体情况还是不错的,甚至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整体大环境问题,导致我们部分客户“死亡”。

去年融资到位之后,我们在技术基础工作上做了一些很好的投入。今年除了在研发上的投入,我们把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公司的运营管理上。目前我们整个公司各个方面都在努力做好运营。现在我发现运营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从运营中你可以了解到销售、获客、商机、转化的整个过程。包括客户来了之后你是怎么做POC的,怎么体验你的产品,看你的文档,这些东西都有利于提高你对客户的理解。

另外,最近几个月,也就是疫情发生之后,我一直在和公司其他部门一起做工具。这个工具不是一个具体的程序,而是一个可以连接各个环节,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或者改变一些小功能的方法。改完之后我发现对整个公司运作的流畅度,以及各方面的数据指标都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建议各位产品技术负责人,一定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有时候如果我们自己的事情做的不够好,可能会因为之前的漏洞而失去大量的客户。

杨吉龙

针对大家刚才抱怨的问题,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大家的抱怨里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扩大客户。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有个朋友是做杀毒引擎的,但是杀毒引擎单独卖是不可能的,只能找集成商或者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把他的引擎放到他们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里一起卖。

一开始,他瞄准的是全国所有银行;一段时间后,他重新审视,最后得出结论,他的客户是3家IT集成商和5家网络安全公司。公司的销售人员不需要去市场,于是他裁掉了90名销售人员,留下12名销售人员服务这8家客户。结果,第二年他的销售业绩翻了4倍,最终结算成本只有原来的一半。

因此,了解你的客户是谁尤为重要。

你问我答

杜炜 西安凡享数据总经理

有没有做过像投资产出,或者技术+金钱的投资策略?

华坤联合创始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把招商和客服分开,因为招商是一个专业的事情,如果要做招商,你要站在一个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待整个行业;如果想通过招商来获客,成本太高了。

第一,大客户很难投入;第二,小客户虽然带来的客户不多,但投入也不能太多,所以我觉得投入和客户服务要分开来看。

另外,如果你在和大客户的博弈中处于劣势,你可能需要观察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觉得提供企业服务一定要有一些核心价值,否则你很难有核心的防火墙屏障。

杨攀

大家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想到了一个2020年才开始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做ToC的时候,很多投资人会问你,如果腾讯做了你会怎么做?

2014年的时候,虽然也有投资人问我们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只是随便回答了一下就放手了,因为当时腾讯、阿里在ToB领域投入还不大。但是从去年开始,阿里、腾讯开始涉足ToB行业,所以我们开始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您怎么看待巨头竞争的问题?

华坤

在阿里巴巴成立融资的时候,几乎所有投资者都问过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阿里巴巴已经开始做这件事了。但我觉得关键有两点:

第一,你要看你所在的行业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这个很重要,如果已经进入了零和竞争,你需要仔细考虑是否需要继续做下去,还是需要转型。

第二,如果和巨头去对比的话,我觉得实现的路径可能还是有差异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认识到行业的商业本质。

没有哪家公司天生就是巨头,我们今天看到的巨头也都是经过了一番努力才成为巨头的。比如芯片,30年来经历了很多变革,很多人抓住了历史机遇。过去英特尔在芯片上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但现在三星抓住了移动的机会,实现了突破。

所以我们也在等待一些机会,当然这也需要你提前做好准备。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挑战还是回到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我们是否知道行业里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怎么去突破这个需求。这个话题又回到你有没有核心产品,你是否了解你的用户等等。

所以,如果你能在你们公司里创造出几款王牌产品,脱颖而出,那我想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