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很好奇,这种能引发文化大战的蔬菜,跟上海有什么关系吗?
一些上海人如此抵制的“上海青”这个名字是好事还是坏事?
要考证“海派青”和上海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搜索引擎。
百度百科对“上海青”的定义是:上海一带华东地区最常见的小白菜品种。
当我们看到这个解释包含某些语法错误时,我们就放弃了。
专业的事情自然要问专业的,我们找到上海市农科院,询问上海青的由来,结果得知了一个“功名隐于市”的传说。
这种上海餐桌
最常见的蔬菜
这背后有一个传奇故事
我们已经把“海派青”和上海之间的两件事说清楚了。
首先,“上海青”这个名称不仅是上海自称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现在销往世界各地的上海青,早已在五湖四海都有生产,很难分辨。但关键是,这并不影响它们都被称为“上海青”。
02
40年前,一棵中国典型绿色蔬菜“科技树”在上海亮起来。
2021年的今天,你想吃点青菜,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美团盒马,分分钟送到你家。
但在四五十年前,想要一年四季都吃到新鲜的蔬菜基本上是一个梦想。
不要说北方城市,就算是在南方,夏天吃青菜都是一种奢侈,唯一的选择就是一些绿色蔬菜。
地处江南的上海,即便是炎热的天气,也会出现蔬菜短缺的情况,一旦遇到恶劣天气,鸡毛蒜皮的价钱甚至会高于肉类。
说起鸡毛菜,这里要说一个热门事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鸡毛菜其实就是上海青的幼苗。
从未想过
鸡毛菜原来是
上海绿化苗木
那你一定会觉得,人类太残忍了,连幼小的菜苗都不放过。
但事实上,早年人类的生活太过艰难,一旦到了夏天,蔬菜就永远停留在幼苗状态,永远长不大。
很有可能,吃鸡毛菜并不是人类基于口味需求的选择,而是对自然规律的顺从。
大个儿的蔬菜吃不上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遇到病毒病,那对蔬菜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了。
我这里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深受国人喜爱的绿叶蔬菜,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其品种分类比较复杂。
然而,在上海,其实主流品种只有一个:矮菜,又称矮青菜。
矮化蔬菜的优点很明显,长相好看,口感脆嫩,但缺点也更加明显,性情脆弱,一旦受到病毒侵袭,一整块菜地很容易就被“毁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的青菜频繁遭受病毒病的侵袭,倒伏、烂根于地。
1981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记载:“近年来,青菜遭殃。”
“我记得有一年,市场上有一百多万担菜断货,人们经常要深夜排队才能买到菜。为什么青菜的供应会变成这样?青菜说:‘病毒害了我。’”
《解放日报》1981年的报道
开篇第一句话是
“绿色蔬菜很痛苦”
于是,菜农们自然不愿意再种植矮化蔬菜,转而种植其他蔬菜。
1983年3月5日《新民晚报》记载:
“矮青菜在我国历来以品质优良著称,但由于易感染病毒性疾病,产量逐年下降,到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市场上已濒临灭绝。”
于是,这种如今我们习以为常、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的绿色蔬菜,差点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1975年,拯救矮生甘蓝的项目正式启动。
绿色蔬菜领域顶级专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姚文岳带领科研团队,研发更强的绿色蔬菜品种。
怎么救?关键是要治好病毒,增强青菜的抗病毒能力,这就如同人类与病毒的战斗一样。
农业科学专家花了整整8年时间培育出第一代科技绿色蔬菜,名为“矮抗绿”。
经过8年研发
“矮人反绿”现身
比普通矮生蔬菜更强壮
在没有实验室的年代,培育出一种产量高、株型强的蔬菜,需要的技术密度之高,堪称“神级”。
1992年,《文汇报》这样描述这位拯救中国绿色蔬菜的科研人员:
“姚文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研究,没有温室,他穿着短裤、背心,自己搭建温室,没有病理实验设备,就借用生化所的科技设备,观察植物分离,对病毒种属进行分类鉴定。”
姚文月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领导研究团队
拯救中国蔬菜
总之,经过8年的努力,上海市农科院成功了,抗病毒能力更强的新品种诞生了。
矮人康青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与上海以前推广种植的青菜品种相比,矮青菜发病率降低20%~30%,产量可增产30%~60%。
普通品种亩产年均2000公斤左右,抗矮品种亩产年均3000公斤左右。
03
朱毓英是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二级研究员,1984年加入姚文月团队。她给我们补充了一个细节。
在开发这些产品时,研究人员不仅考虑了它们的抗病毒能力,还考虑到了蔬菜的外观和口味。
他们的研究发现,上海人普遍喜欢较矮、收腰、花瓶状的绿叶蔬菜,但叶柄要厚实,呈匙状,叶片要宽大伸展,这就是如今标准上海绿叶蔬菜的样子。
研究人员发现
上海人喜欢
好看的蔬菜
“外表很重要。”朱玉英说。
正如轻工业领域的“上海制造”,农业领域的“上海制造”当然也要形象得体、有品位。
1982年,《新民晚报》刊登头条新闻:“科技人员挽救蔬菜品种,特矮青菜免于灭绝”。
当年,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为2万多亩土地准备了种子,9月份播种,11月份进入上海菜市场。
紧接着,上海市农科院继续努力,培育出常绿、夏绿新品种。
顾名思义,冬夏“常绿”,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确保一年四季都有绿色蔬菜供应。
1982 年 10 月
新民晚报报道称
科学家拯救了一个蔬菜品种
如此优质的绿色蔬菜,放在哪里都是珍品,很快,一场优质绿色蔬菜的热潮席卷了全国。
1991年《解放日报》记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矮绿’蔬菜新品种,具有口感好、抗病害等优点,已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
而且它畅销全国各地,北至新疆,南至广州。
当时,北方很多城市冬季几乎没有蔬菜可吃,自从上海引进蔬菜种子后,市场缺口得到了弥补,保证了全年供应。
毫不夸张地说,自1983年新鲜上市的矮青菜诞生以来,中国青菜产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
海口市的一家菜市场
标有“上海青”的价目表
/新华社 郭成 摄
朱玉英曾经参与过绿色蔬菜品种出口全国的故事。
“我们几个女同志齐心协力,把100公斤菜种子一袋一袋地抬上大卡车,运往其他地方。”
可以想象,在萝卜、白菜占据菜市的年代,在北方严酷的冬季,当地的菜农看到从上海运来的菜种,看到农贸市场的菜贩们收到新鲜的蔬菜,纷纷高呼“上海绿色来了”,这个名字蕴含着多少感慨?
大概就像当时上海生产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样,“上海”两个字本身就是品质的象征。
上海农科院交上的这份作业:第一代高科技蔬菜,犹如一颗火花,点亮了今天这个全国最重要的绿色蔬菜品种。
04
自从第一代高科技蔬菜推广到全国以来青菜,绿色蔬菜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上海农业科学院,姚文月一直坚持研究开发新品种,直到20世纪90年代。
退休后,朱毓英接手,继续培育新一代品种,新矮绿、新夏绿、海绿、亮春、亮绿……不断刷新绿色蔬菜品质。
研究人员继续努力
发达
海青、艳春等新品种
任何在厨房做过饭的人都应该能感觉到,绿色蔬菜之间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差别。
菜市场、超市里出售的蔬菜,有的矮小肥美,有的腰细臀丰满,有的口感软糯,有的脆嫩,有的色泽深绿,有的翠绿欲滴。
但不管怎样,你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关系不超过五代。
现在在上海的菜市场就可以买到云南等地产的上海绿茶。
但真正高科技蔬菜最早是在上海研发出来并远销全国,这一理念早已深植于全国菜农、菜贩的心中。
这与万有引力都是牛顿提出来的,力的单位也是牛顿是一样的。
所以,不管种子产自哪里,种植在哪个基地,在全国各地菜农、菜贩的眼里,这种肥美的绿叶蔬菜只有一个名字:“上海青”。
福建省闽清县
农民争相收割上海青
/新华社 宋薇薇 摄
以下是小白菜的一些基本标准:
其特点是腰细臀宽,叶片展开,腰部较窄,叶柄丰满,口感脆、粘、嫩。
为了更加严谨,朱昱英给我们提供了一组参考数据:
叶柄厚度(近底部):1-1.2厘米;叶柄与叶片长度比例:4:6为宜;标准高度:20厘米左右。
朱玉英说,如果仔细观察,上海的蔬菜与南京、苏州等地的蔬菜还是有区别的。
南京的青菜又叫矮黄,叶片黄绿色,叶柄白色;苏州青的叶片呈深绿色,“腰”没有上海青那么细。
上海绿的叶子不是深绿色,茎是浅绿色(因为没有受到阳光照射所以显得发白)。
05
我们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上海青在上海为什么不叫这个名字?甚至有人不承认“上海青”这个名字?
从表面上看,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好比兰州的拉面店不完全叫兰州拉面,桂林的米粉店不完全叫桂林米粉一样。
如果你打开大众点评网,搜索桂林十佳米粉店,你会发现,没有一家店名里有“桂林”二字。
上海青菜也是如此,毕竟青菜自古以来就是上海菜坛的招牌菜。
明代上海人徐光启在《全农政书》中说:“藏菜七月栽,寒露前后整畦栽植。”这个藏菜就是青菜的俗称。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天不见蓝天,眼里就会有星星”。
绿叶蔬菜在上海人的饮食中很常见。
在上海人的饮食中
绿色蔬菜通常
使用的成分
除了基本的炒青菜、香菇、白菜外,最常见的菜粥、菜包子、香肠菜饭等主食小吃,都默认用这种蔬菜。
所以在上海,菜农们习惯用地名来命名自己的蔬菜,如皇都爱吉、虹桥爱吉、红明青菜,或用季节来命名:三月满、百叶四月满、五月满等。
在城市地区,统一叫法是绿叶菜,或者矮生菜,或者矮青菜。
矮生菜长相可爱,吃起来黏黏糊糊的,名字也是一种亲切的名字,就如同上海青的幼苗,鸡毛菜一样,也是一个生动又亲切的名字。
这其实有点像一种无形的文化障碍:
一个外国人初到上海,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菜,但听到“上海清”就会认出来;
上海人听到“上海青”三个字,大概都会有一种陌生感。
在上海的食品市场
罕见
“上海青”一词
事实上,大家都在谈论同一件事。
毕竟,这三个字代表了上海硬核“科技菜”的出口路径,也是全国范围内对上海农业科技实力的肯定,因为确实是上海点亮了这棵青菜的科技树。
一株普通的蔬菜,一段传奇的故事。
所以其实没必要抵制这个命名。
参考:
1.季明久,《气候不利,虫害再起,今冬明春我市蔬菜供应紧张》,《解放日报》,1979年12月19日。
2、顾妙娟,《如果我们要多种青菜治病毒病》,《解放日报》郊区版1981年10月15日。
3、史国翠,《科技人员挽救一个蔬菜品种,特矮青菜免于灭绝》,《新民晚报》,1982年10月9日。
4、史国翠,《我市培育蔬菜新品种,矮绿菜等通过鉴定》,《新民晚报》,1983年3月5日。
5、史同祥、张成斌,《万亩矮白菜长势喜人》,《新民晚报》,1983年11月8日。
6、顾义玲,《让市民天天菜篮里都有绿色食品》,《文汇报》1992年10月23日。
7、顾俊,《菜篮子里的高科技》,《文汇报》,1996年12月7日。
8.张伟光、刘斌,《上海农科院“立体生态”战略见效,全国各地育种优良品种效益成倍提高》,《解放日报》,1997年6月16日。
9.俞佩华,《菜篮子里出现新面孔》,《文汇报》,2003年7月21日。
10.薄晓波,《上海青占领全国一成以上市场》,《文汇报》,2011年9月19日。
– 结尾 –
撰文:李欣欣/ 摄影:李欣欣/
稿件编辑:韩小妮/ 书法:刘娴/
视频拍摄:姚祖宏、李欣欣、那默文/
:陈不好玩/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