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虾的产卵季节,正是吃虾的最佳时节。目前,全市各大海鲜市场,虾大量上市。然而,近日抖音上一则关于虾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一女子称自己买到的虾被注射了胶水。真相究竟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大连博主称买到注胶虾
“你知道,现在的人什么都是捏造的。你看,这只虾里装满了胶水!”近日,大连一位博主上传了一段有关虾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视频中,一名女子用手捏住一只煮熟的虾剥出的一块黄色胶状物,随后又从剥好的虾中拿出另一块胶状物。该女子称:“你看,这都是胶状物,这是骗人的,都是假虾。”
视频在网上疯传,引发网友热议。记者注意到,博主关于虾被注射胶水的说法,并未得到网友认可。有网友称,“难不成这是母的?难不成你说的胶水是黄色的?”“是黄色的。”……
同时,也有网友指出,“有那么严重吗?一根一根地注胶水不是什么难事,这种东西也不会有人买。”此外,还有网友提醒她,发布虚假信息可能会被相关部门处理,但这位博主似乎并不在意。
记者给该博主留言,询问其对注射虾看法的依据,但截至发稿时,该博主尚未做出回应。
商家认为虾注胶不靠谱
记者走访了市区内多家海鲜市场,目前虾的价格在每斤30元至70元不等,具体价格取决于大小和性别,市场上的虾并没有受到视频太大的影响。
对于博主所说的虾被注射胶水的说法,在沙河口区裕华市场从事海鲜销售多年的郝先生认为,这“绝对不可能”。他说,“海鲜卖的是新鲜度,如果给虾注射胶水,虾肯定会死掉,售价也会降低一半,谁会这么蠢?”
郝先生从来没听说过给虾注胶,“虾一斤五六十块钱,死虾就便宜一半,一点胶能加起来多少重量?雇人一天能注多少?工资要多少钱?所以,给虾注胶的人工费还不够。”
专家称视频中的胶状物质是虾子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姜宇胜教授从事对虾育种养殖研究十余年,他在观看视频后表示,视频中的胶状物质并非“人工注射的胶水”,而是雌虾的生殖腺,又称虾子。
据了解,虾的正式名称是螳螂虾,我国沿海地区产量较大,作为餐桌上的“网红”海鲜,又名螳螂虾、对虾、富贵虾、螳螂虾等。江昱生介绍,每年四五月是虾的繁殖季节,成熟的雌虾会在体内长出卵,集中在胸部到尾部,煮熟后呈黄色或红色。肥美的虾籽确实看起来像胶状物质,市民不必担心。
“给虾注胶不太现实”,蒋玉生教授说,因为虾一旦被注胶,很快就会死亡。市民更喜欢活虾,而虾一旦死亡,价格就会大幅下降。因此,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商家,都不可能做这种亏本的事情。另外,虾体型小,一只一只地注胶的人工成本会很高,所以给虾注胶根本不现实。
此前,有专业机构做过给虾注胶的实验。实验人员将角叉菜胶注射到活虾的鳃下,虾很快就死了。实验人员观察到,虾头与虾身连接处变硬,形成一种非常坚韧的胶状物质,不易去除。从外观上看,明胶覆盖在虾鳃等部位,与正常虾明显不同。实验人员认为给虾注胶不可行。因为注胶之后,虾很快就死了,而且活虾和死虾的价格差额巨大,没人会做这种亏本的生意。
发布虚假食品信息涉嫌违法
近年来,关于虾蟹注水注胶的谣言屡屡出现,一些注重养生的老年人,由于接触相关信息较少,往往会轻信此类谣言并进行转发,导致谣言再次传播。
2021年1月,海口一位老太太在某视频平台发布虚假视频,声称自己在菜市场买的螳螂虾被注射了胶水,引发网友关注和评论。同年1月12日下午,被警方传唤后,视频发布者陈奶奶现身,当场删除了虚假视频虾爬子,并通过媒体向广大网友公开道歉。
北京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金海表示,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发布虚假食品新闻,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骗取流量,引起公民恐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公民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如果该人公然传播谣言,公安机关有权查处。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此外,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编造、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半岛早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 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