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这是什么辣椒?这是什么辣椒?”
纪录片《味道的起源》中,金发碧眼的扶霞操着纯正的四川话,随意穿梭于成都菜市场的摊位之间——一如她无数次往返于伦敦和成都之间。
图片:“风味起源”
弗莎娅·邓禄普( ),英国本地人。
199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中国留学,就读于四川大学少数民族史专业,却陶醉于川菜的麻辣鲜香,成为四川省高级烹饪学校成都蓝翔学校首位毕业的外国学生。
图片提供:
此后,扶霞走遍了四川很多地方,走进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的厨房,用好奇的眼光询问大厨们的绝活,记录下传统川菜的味道。
回到英国后,傅红霞继续在媒体上发表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对川菜的理解,引起了强烈反响,她也被誉为“最懂中国菜的西方人”。
她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已有20年,大部分中国读者是通过一篇名为《鱼翅和花椒》的美食随笔认识这个比中国人更懂川菜的英国人。
她曾撰写过六本有关中国烹饪的书籍,并屡获大奖,但仅仅凭借她的名气,还不足以形容这位活泼有趣、乐于打破常规的 。
为中国读者准备的视频
她的文字和故事随意地包容所有的油脂、香料,无论火候如何,都是柔软、绵密、舒缓的。
一场释放天性的美食之旅
芙莎的中国美食之旅是从她偷懒学习的时候开始的。
1994年,她到四川大学留学,她的意大利室友沉迷于打麻将,丹麦同学喜欢去公园跟那些看上去柔弱的老师傅学武,德国电影制片人的同学到了成都,每天和当地人聊天,十分惬意。
“对我来说,第一个月我努力做一个诚实、勤奋的学生,”说。“经过几周的沉闷之后,我决定像我的同学一样抛弃先入为主的偏见。”
用成都话来说,就是“你走吧,我不想干!”
从此,开始了一段解放天性的美食之旅。
离开校园后,傅红霞被成都的繁华所淹没,鳞次栉比的茶馆、熙熙攘攘的餐厅、热闹的小巷,都在她的笔下活灵活现。
一切都是新鲜的,市场在她的笔下被生动地描述出来:
正午时分,人们都昏昏欲睡,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姿势打瞌睡,鱼贩倚墙,轻轻打着呼噜。
桌上的木筷子虽然被重复使用,但我们从未因吃它们而生病。
20 世纪 90 年代,在中国留学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你无法通过电子邮件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打电话的费用又很昂贵,而且大多数时候你不得不忍受与他们断绝联系的孤独感。
用 的话来说,“我把自己沉浸在中国”。
当西方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享受温馨的就餐氛围还不是一切,打破禁忌则需要更多的勇气。
图片:丑陋
在唐人街,正宗的中餐并不受欢迎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很多西方人都认为中国人总是吃黏糊糊、难以理解的东西。
在美食杂志《Lucky Peach》中, 写道:
太多的英国人对中餐仍抱有各种偏见,认为中餐要么便宜,要么是垃圾食品,要么与自己的国家差别太大而敬而远之。
英国人知道我对中国菜情有独钟,所以他们经常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吃过的最难吃的中国菜是什么?”
和韩国厨师兼 Lucky Peach 杂志创始人 David Chang
不可否认,对陌生食物的偏见和贴标签的倾向是普遍存在的,但 的尝试和探索并非出于好奇和优越感,相反,一场意外促使她开始了一段有趣而复杂的中国美食体验和研究。
扶霞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小摊上便宜又好吃的担担面和老农家卖的奇特新鲜水果上,她开始到“成都兰香”——四川省烹饪学校学习。
就连切菜的过程也是很美的!
一开始,扶霞听不懂四川话,也不习惯看到每个学生都带菜刀,她对菜刀的印象还是欧洲人的——血腥、残忍。
随后,被“味道真好闻”警告的 表示,她最喜爱这把多功能厨刀:可以剥姜蒜、剁肉剁骨头,而且刀刃的平头还可以用来压碎姜片榨汁,以及将切好的食物舀起来从砧板上转移到锅里!
图片提供:
在烹饪学校刻苦学习的扶霞,后来撰写了烹饪书《川菜》,书中记载了23种调料和53种烹饪方法,绝对是我等吃货的榜样。
只要你愿意去寻找、去发现,切菜的过程是很美的。刀法高超的人用刀就像在做艺术,挥动“菜刀”时,一丝不苟、专注无比,仿佛握着手术刀一般。欣赏这一幕学川菜,实在是一种享受,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节奏感。
她的故事里,也充满了“文化张力”。比如,当她看到同学忙着给一条活鲫鱼拆鳃、掏内脏时,她有点害怕。
“你为什么不先杀了他们?”芙夏问道。
同学耸耸肩,觉得她有点奇怪。“他们没有灵魂,”他说。
中华美食,真正是无国界的美食!
正是这种生动细节的“文化引力”,让扶霞从陌生到熟悉。除了“什么都吃”的文化冲击,她也越来越着迷于中国美食,以及简单、日常的食材如何变成复杂的样貌。
奇妙的是,当我们看着她的作品时,我们经历了一种从熟悉到陌生的转变,仿佛我们从他人的视角去认识自己,摆脱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
扶霞不只是和厨师交流。在完成烹饪课程后,她每年都会回到四川继续研究,有时一呆就是几个月。
“在中国,烹饪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但对美食的欣赏却超越了阶级和文化界限。”傅红霞说道。
正在学习川菜。照片提供:
她经常和出租车司机、小吃摊贩交流,同时也用笔记本记录这些有趣的人和他们的烹饪技巧。
在四川乐山,发现了一家餐厅,里面有40种不同的豆腐做法,于是她很惊讶地在自己的美食评论里分享了这一点:
我们常说中国有八大菜系,但很少意识到每个城镇,甚至不同的餐馆都有自己的烹饪特色。下次你在中餐馆吃糖醋排骨和蛋炒饭时,请记住,这只是冰山一角,最简单、最小的一角。
“中国菜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食物。”傅红霞常说。丰富的经历和专业的新闻视角,让傅红霞既能用感性的态度看待中国菜,又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国菜。她笔下的美食,不仅仅是关乎食欲,更是关乎复杂的文化问题。
比如对味精的态度,由于西餐很少有“香精”(食物中天然含有味精),所以西方人普遍认为味精是垃圾工业产品。
但中国菜讲究的是“味”,酱油、火腿、蘑菇等都含有天然味精成分,味精也延续了这一味道传统。
并没有极端地妖魔化味精,但她也反对大规模使用味精。她写道:
麻婆豆腐已经这么好吃了,如果再加点味精,就等于是给风流才子卡萨诺瓦,或者《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吃伟哥啊!
录制的食谱
烹饪是 的“野心”,她认为自己是一名厨师。为了能经常品尝和享受川菜,她在伦敦的厨房是中式的,灶台上供奉着灶神。她会用伦敦口音和四川口音混合的普通话说:“我不懂西餐,我是中餐专家。”
接下来,她还计划吃遍中国,写有关中国美食的文章。“我对中国的所有美食都感兴趣。我这辈子也学不完中国的所有美食。”
在英国的厨房里的大部分调味料和用具都是从中国带回来的。
因疫情原因暂时无法回国的她,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最想念的是脆甜的红菜苔和香辣的二荆条。
重新发现川菜
扶霞从来不以旅人或过客的心态去品尝中国菜,而是用细腻细致的笔触去描绘它的古朴与韵味。
她对川菜的观察,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距离感,仿佛是通过别人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
起初,花椒那辛辣麻辣的味道让她心生恐惧,而如今,她对花椒的描述却如此生动、充满爱意,让人忍不住想躺在花椒堆里:
真正的花椒,不仅要产于川西汉源,还必须产于牛石坡,香味绝伦、高昂、明亮、纯正。
自1998年以来,花椒越来越受到四川厨师的欢迎:其香气令人眼花缭乱,如柠檬皮一样清新而有力,并且与鳗鱼、牛蛙和各种鱼类完美搭配。
川菜犹如一个武术门派,支脉众多,花样繁多。
扶夏走遍了四川,了解到四川的很多小地方也有自己的烹饪风格。
有的自称长江沿岸的“大河帮”,如泸州、宜宾、李庄、乐山等地;有的自称嘉陵江沿岸的“小河帮”,如南充、广元等地;还有自贡、内江两地组成的“自内帮”,即以这两地的菜肴、小吃为主。在“盐都”自贡,当地人尤其喜爱独特的盐帮菜。
其实,整个四川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美食大杂烩,有的美食只局限于一个地方,有的美食则跨越了县市的界限,遍布四川全境。
在新书《川菜》中,每一道菜谱都是一本生动的美食传记,深入浅出地将中华文化点缀在每一道菜之中,可见傅红霞满满的热爱之情。
川菜充满惊喜
川菜也有浓郁的乡村风味,趣闻轶事也很有趣:
不久前,农村里很多人还在使用两千多年没怎么变化的柴火炉,炉子里还静静地燃烧着余烬,他们会在余烬里埋上几颗青椒,利用余烬的热量让青椒变软、变皱。
把青椒捞出,掸去灰,带皮或不带皮,加蒜、盐、菜籽油捣烂成浓稠的烤椒酱,成为川南特色的酱料之一,尤其适合搭配蒸茄子,也可作为豆腐花的蘸料。
不用等很久,冬天的晚上,拿着一本《川菜》进厨房,把肉片炒到热气腾腾,油光发亮,趁热吃,等不及了,站在厨房里也能吃完。
你一定要心满意足地躺下,“谁不爱色彩缤纷、美味的食物和生活呢?”
最后阿信还想多说几句,肯定有人会问,中国人为什么要看英国人写的川菜菜谱呢?
陈小青在《川菜》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
中国烹饪并不是一座孤岛,在全球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无论是探究中国饮食传统的精髓,还是预见中国烹饪的发展方向,都需要以更立体的视角、更多元的体系、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多维度的观察。
美食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渠道,我们需要像傅红霞这样的中国美食大使,穿梭于东西方文化之间,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人用世界的眼光去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的一日三餐。
的亲笔笔迹
#今日福利#
你喜欢川菜吗?你最喜欢哪道川菜?
欢迎留言分享,阿信将抽取点赞最高的2只幸运鹅,随机赠送新书《四川美食》一本,价值168元。
200道菜谱,56种烹饪技巧,23种独特调味料。享受中式盛宴。品尝川菜,品味生活。限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