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烤驴肉
俗话说“天上有龙肉,地上有驴肉”。驴肉肉质细嫩,色泽红润,嚼劲十足,纤维比牛肉细腻,口感更好,不像猪肉那么肥,也不像羊肉那么膻,所以说驴肉是动物肉中品质最好的,一点也不为过。
河间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古代成为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随着各地商贾云集,促进了河间“饮食业”的发展。为吸引食客,店主精心经营酒楼,厨师们各显神通、竞相展示厨艺。一时之间,“想吃就到河间”的美誉传遍了河间及周边县市。久而久之,河间城内大部分酒楼关炉熄火,销声匿迹,唯有河间的“驴肉火锅”依然红火不衰。
河间驴肉烫饼呈长方形,皮金黄酥脆,内里松软。唐太宗李世民到河间前,有一位文人“杀驴煮高粱”招待李世民,吃后连声说“好吃,好吃”。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河间,在一农户家中吃饭,主人把精心烹制的驴肉放入松软、层次分明的烫饼里,乾隆吃后,夸赞其美味,问农夫这是什么菜。农夫如实回答:“驴肉炉”。乾隆大喜,即兴作诗一首:“河间驴肉处处兴,巧妇擀面如纸。驴肉做烫饼,风吹来阵阵清香”。 清宣统三年,宫中专做驴肉烫面的河间籍御厨萧德章逃出紫禁城,回到家乡开店卖驴肉烫面为生,取名“万冠”。萧德章去世后,将面条交给店员张士诚经营。张士诚年老时,又将店传给徒弟张子华。2006年3月,张子华孙子张海涛接手万冠驴肉烫面经营。一代代万冠人辛勤耕耘,将店面经营得井井有条。
黄骅挂炉烧饼?
挂炉烧饼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厚街村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形式传承至今,已有120年历史。挂炉烧饼原名千层挂炉烧饼,流行于黄骅市北部的厚街村,该村有2300人口,为回族聚居村。
挂炉烧饼的传承和它美观的造型、鲜美的口味、香甜的口感以及复杂的工艺密不可分,清真挂炉烧饼的制作需经过20多道工序。
清真挂炉烧饼有三种,第一种是千层烧饼,外脆内软,外黄内白,香气扑鼻,味道鲜美。第二种是糖烧饼,香甜可口。第三种是干烧饼,中间鼓起,上圆下扁,松软可口。厚街主卖千层烧饼,分两种,一种是大烧饼,4块一个,馅料有7-8层;第二种是小烧饼,1斤面粉做7块一个。原来烤烧饼的燃料是柴火和玉米芯,点燃后平铺在炉底板上,做到火势均匀,烟气少。近来用锯末较多,火势更均匀,更持久。 做饼干用的面粉很有讲究,精制白面粉最贵,大豆油是最好的油。面团发酵后的面团根据季节气候而定,夏季为2:8,春秋季为3:7,冬季为4:6,并严格根据室内温度来控制。
后街的挂炉饼干也是一种避邪、吉祥的食品,深受穆斯林欢迎。在斋戒圣期和人去世时,穆斯林常常会给小孩和老人送饼干。当时民间流传着“小孩吃了不生病,老人吃了无灾”的说法。
黄花节面
蒸面花是当地传统节日习俗,蒸面花除了用花模制作外,还有“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当地特色。杨二庄的面花造型优雅、灵动、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柔美香甜。
据县志记载,自明朝开始,燕王朱棣以“平叛”和“扫碑”进京为名,大肆杀人,只剩下黄骅齐家坞附近的居民。永乐二年,贫苦百姓从山西洪洞迁徙到这里,在渤海之滨生根繁衍。由于土地盐碱,粮食产量极低,百姓饥寒交迫,面粉就显得格外珍贵。每逢节日祭祀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面粉,蒸成鸡、鱼、草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条,作为祭祀神灵、祖先的供品,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此习俗一代代流传下来,随着人们生活逐渐改善,面花除了用于祭祀活动外河间驴肉火烧,也逐渐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节日礼品。随着这一习俗的盛行,能工巧匠雕刻出专门制作面花的木模,供人们使用。木制面花模具的使用,丰富了面花的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了其审美性。在节日、婚庆等场合,小小的面花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传递着无尽的思念和祝福,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表达了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文化内涵,强化了民间情节和民俗特色。
同聚祥酒业
“桐聚香”酿酒技艺为清光绪初年(1877年)青县金牛镇双庄柯陈氏十五代传人陈大陈所创。130年前,陈大陈与其子陈月波在青县杏林镇北街创办酒坊,品牌为“桐聚香”。
“同居香”牌白酒的酿造工艺,是陈大陈、陈月波父子精心研制的。他们取南大运河水,采乌固台黄土筑泥窖,选用优质高粱,经泥窖发酵,分段掐酒,陶坛贮藏,精心勾兑,历经81天,酿成酒,品质优良。酒香醇厚,柔和甜美,醇厚宜人,回味清爽悠长,被民间赞誉为“燕赵琼浆”。有时“运河两岸,水旱相济,官司缠身,皆赞“同居香”酒香醇厚。晚清学者王国维尝后赞道:“玉液醇厚经久,空杯犹留满室香;隔壁风吹来让人醉,雨后开瓶。”
三井十里香酒业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清乾隆年间,新桥(古泊头)渭运河堤外有三眼井,泉水甘甜爽口,所酿酒名为“十里香”,味美醇香,名扬京城。另外,泊头大运河岸边出土的一只明代酒坛上,清晰可见“十里香”三个字,十里香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水、料、窖、工艺、储、人是决定酒质的因素。不同地方水土不同,酒越陈越香,酿酒技艺的传承发展更有历史价值。十里香酒采用传承近百年的酒器、酒具、窖池,精心培育66年的窖泥,古浅山脉泉水产出的纯天然无污染优质水,采用传统老五甑小流窖酿酒工艺精心酿制,具有“绵柔甘美、窖香浓郁”的特点。酒界领军人物周衡写下了“泊头美酒醉千家,燕赵佳酒十里香”的美句。 105岁的品酒大师秦汉章称赞十里香“歌声清亮,一口涩气常入喉;十里香飘出塞外,四海人争相购三井酒”。十里香浓香型白酒采用混蒸混烧、泥池发酵、自制酒曲,每一步都遵循古法酿酒的工艺要求。2012年,“十里香”酿酒技艺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井十里香酒具有独特的柔和香醇口感:高而不浓,低而不淡,回味悠长干净,饱满和谐,柔和;饮前香气淡雅怡人,喉间余香萦绕,饮后爽口甘甜爽滑,余香萦绕,芳香四溢。三井十里香传统酿酒技艺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风味的内涵。
南皮小米面馒头是南皮地方特色美食,历史悠久,尤以南皮县东南小庄(现称东小庄村)齐家最为著名。南皮齐家小米面馒头需选用上等小米50%,黄豆40%,栗子10%,用石磨磨成粉,加入五香粉等多种配料,用冷水调匀,做成草帽状的馒头,上蒸锅大火蒸熟。南皮齐家小米面馒头选料精细,制作精良,色泽嫩黄,香气扑鼻,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南皮齐家小米面馒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了五代。据《民国南皮县志》记载,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张之万,询问农村人吃什么,张之万回答说,家乡的长辈大多吃馒头。慈禧太后听后很高兴,张之万便派人回到家乡南皮,到县城东南孝庄齐家馒头铺蒸馒头,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非常高兴,连连称赞,立即将南皮齐家馒头定为皇家食品,常年作为贡品进贡。从此,南皮齐家小米面馒头就以其味甜、沙糯、清香爽口的独特风味而闻名于世。
燕山珠玑钮扣碗
口碗又名老戏,是民间制作的特色菜,起源于公元1849年,主要用于婚丧喜庆招待宾客,经济实惠,口味纯正,深受宾客喜爱。过去,婚丧喜庆,各村都会做口碗招待宾客,在盐山县农村广泛流行,是一道地道的民间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盐山镇西三里村的朱记口碗最为典型,已传承四代,是正宗口碗的代表,已有百年历史。
盐山镇西三里珠玑钮碗创始人朱之光生于道光年间,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精心制作,独辟一派,是典型的民间老座钮碗,又称“八大碗”(即白肉钮碗、红肉钮碗、喇嘛钮碗、鹅颈钮碗、卷煎钮碗、莲藕夹钮碗、丸子钮碗、凉拌钮碗)。制作工艺颇有讲究,有20多道制作工序。这是当时招待宾客最丰盛的菜肴,也是民间最常见的食品。起初,只有西三里朱之光一家会做,人们纷纷效仿。后来,慢慢在全县广大农村流传开来,但唯有珠玑钮碗最为出名,味道最好。
第二代传承人朱金弟、第三代传承人朱文光继承了师傅的制作技艺,在选料、制作工艺、配料等方面加以改进提高,相继推出了20多个品种的扣碗,当时在村里也享有盛名。第四代传承人朱铁刚将南北菜的烹制方法与现代人的口味相结合,推陈出新,大胆尝试,在选料、加工制作、烹煮、煎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推出了30多个风味各异的扣碗品种,更受人们的欢迎。
黄花弯儿烧鸡
沧州市黄骅市杨三木回族乡位于晋南古道上,是一条北通京津、南通齐鲁的南北要道。一百年前,燕赵、齐、鲁三国人往来北京、下圩、关东时都要经过这里,没有别的路可走。凡是路过此乡的人,尝了“万儿烧鸡”都视之为美味,两百多年来,其名声远播。
“万儿”清真菜起源于清末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该技艺的创始人张宏民生于1831年(道光十一年),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在继承前几代清真菜制作技艺的同时,尊重《古兰经》中关于清真菜的道理,别出心裁,结合当地饮食习惯,独创了张家烧鸡。此后,该技艺在家族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第三代传承人张德奎精通阿拉伯语,对《古兰经》有很深的理解,还参考了元代《饮食要诀》和圣训《圣训》,对汤料加以补充,使其更具食疗作用,并命名为“清雅汤”,汤味醇厚而不浓稠。烧鸡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张家烧鸡在当地名声大噪。
张国香自幼接触烧鸡制作技艺,15岁在祖母王殿峰、母亲吴秀兰的悉心传授下开始制作烧鸡,成为张家烧鸡第六代传人。后来张国香嫁给万树生,万家烧鸡在当地名声大噪。她将两个家族的烧鸡制作技艺分开,在伊斯兰教义下将古老的烧鸡技艺命名为“万儿烧鸡”,尊重伊斯兰教的多元变化与纯粹性。她还独立注册了“万儿”商标。(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燕赵都市报、沧州日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