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面皮的做法 米线皮、凉面皮、面皮、擀面皮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好吃的做法?

凉皮又称陕西凉皮,是陕西省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凉皮分米粉和面条两大类,目前有西府宝鸡擀面条(起源于岐山县)、汉中米粉、秦镇米粉等流派。凉皮历史悠久。凉皮相传起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西省户县秦镇发生大旱,水稻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供米。一个叫李十儿的人把米磨成粉,蒸成面条,进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非常高兴,下令每天都做着吃,形成了流传已久的汉族传统小吃——秦镇米粉。后来因战乱而失传。

岐山擀面筋道,不同于其他的凉面,薄而透明,嚼劲十足,麦香味更明显,用淀粉擀成薄饼,上蒸锅蒸熟。调料一定要用岐山产的粮醋,每家的配方不同,醋香也不同。辣椒必不可少,陕西人做饭离不开辣味,做麦面一定要削面筋,蒜汁消毒调味必不可少,只吃皮吃油腻,一定要加点干豆芽。其他凉面都是盛在碗里,自己搅拌。擀面是给笨手笨脚的人吃的,在小锅里搅拌均匀,看上去油光发亮,让人垂涎欲滴。口感和西府其他面条一样,酸辣可口,香味四溢。

秦镇米粉,秦镇位于西安市户县,毗邻西安,自古以来就盛产优质粳米。相传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大旱,没有米可以进贡。当时刑罚严厉,乡民害怕,便向一位乡绅请教。第二天,乡绅想出一个办法,可以做成凉面进贡!将陈米浸泡一夜,用石头磨成浆,静置沉淀,撇去上清液,上蒸锅蒸熟,加入各种调料,就做成了秦镇凉面。秦始皇尝了,软糯滑润,酸辣可口,大为高兴,免除了当年的赋税,并从此将秦镇凉面定为皇家贡品。 秦镇米冷面的制作工序十分讲究,从选米、碾米到调淀粉、上锅蒸制,都独具匠心,所以皮韧、薄、细、爽滑。另外秦镇冷面辣椒油的制作极其考究,调味选用上等辣椒、优质菜籽油和多种调料。辣椒、花椒、茴香等香料磨成油,反复加热煮制,其色泽红亮,辛辣可口。所以,做出来的冷面色泽鲜艳如火,香气扑鼻,酸辣爽口。配上黄绿相间的豆芽、芹菜,简直是绝配!是关中几百年的名菜,吃一口就忘不了!

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用小麦粉做成的冷面叫面条面,是陕西地区最受欢迎的面食。改革开放前,大米在陕西还是稀缺商品,因此当时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经常有村民推着新米换面粉,通常一斤大米可以换一斤半到两斤面粉。 关于面条的制作方法,陕西著名文学家贾平凹先生在其所著《陕西小吃概论》中曾作如下记述:“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调成稠糊,再加水稀释,加盐、碱,用手勺将稀糊提起,以筷子能将粗细拉起为好。蒸笼上铺白纱布,将面糊倒入其上,铺厚二厘米,薄厚均匀,大火上蒸,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条从笼中取出摆到桌上,每根面条上抹一层植物油,叠在一起晾凉,再用刀切成细条即可。”

西安街头卖的冷面各有特色:米皮洁白透亮,蒸笼大小可以做一块冷面。蒸好后,每块之间抹上少许植物油,然后一层层叠起来,像招牌一样堆在桌子上。吃的时候,摊贩拿出一块米饭,放在铺着雪白纱布的桌子上,熟练地用铡刀般大的尖刀,将米皮切成筷子粗细,发出几声几乎听不见的“啪、啪、啪……”的声音。然后加上盐、醋、特制调料水、豆芽(或绿豆芽)等,最后用筷子夹起一把米皮,浸入盛满鲜红辣椒油的罐子里。 如果你还不满足,他会用勺子舀出一大勺红油油的辣椒,浇在皮上再端给食客们吃。洁白的米皮和鲜红的辣椒油,还没入口,就让人垂涎欲滴。拌匀,咬上一口,皮筋道,酸辣可口,极其鲜香,这简直是人间极品美食啊!面皮的大小和外观和米皮差不多,但颜色略带黄色,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面皮里有面筋。面筋是制作面皮的副产品,不需要单独制作。好的面筋不仅筋道美味,里面还有许多孔隙,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美味的食材和辣椒油。咬上一口,滋滋作响,那种香辣鲜爽的感觉真是过瘾。 所以在秦真凉皮店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板,再来点面筋,再来点辣椒”!

秦镇凉皮以“白、薄、亮、软、嚼、香”的用料、严格的工艺和调味而闻名。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如果你走在西安的街头,你会发现凉皮以它难以抗拒的诱惑吸引着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地位高低。凉皮摊位无论大小,总是挤满了人。秦镇凉皮因其投资小、利润高、回报快,已成为主要小吃生意之一。

麻酱冷面,这个是我最爱的,因为离家近去方便,毕竟大米对于关中人来说是珍贵的东西,他们吃得更多的是小麦面。冷面自然是用小麦面做成的,面条醒好后洗去筋,沉淀面和水的混合物,倒掉水,摊在铁笼上蒸熟,就叫粿皮。关中人用时令蔬菜和筋块,加上醋、酱、蒜汁、味精、盐、辣椒油、麻油等调成。到了回民手里擀面皮的做法,同样的食材就变成了各种调料,辅料多是黄瓜切成丝,再加盐、醋、酱、麻酱然后加辣椒油。回民的泼油辣椒磨得很粗,辣椒籽清晰可辨,甚至可以含在嘴里嚼碎。 这种辣椒看上去大胆,其实辣度不如线辣椒面,但很香,嚼起来好像能用嘴把辣椒里的油挤出来。青色的黄瓜条映衬着深红色的辣椒油,下面香喷喷的芝麻酱悄悄诱惑着你。馅皮微微泛黄,却附有天然的小麦香味。夏天吃可以清凉解暑,配上坨坨包子当午餐卷吃,这是菜市场的特色,你绝对不会在别的地方找到这种味道。

据说汉中的烫饭包源于秦汉时期,在汉中,至今仍多为家庭制作、售卖。通常走进烫饭包店,会看到男老板熟练地舀一勺泡好的大米熬成的米糊,均匀地铺在蒸笼的布上,用旺火烧开,不到两三分钟,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烫饭包已在案板上翻腾起来。摊主再用刷子在烫饭包上刷上一层黄黄的菜籽油,再见几道刀痕,将烫饭包切成两指宽的厚条,装进特制的大边瓷碗里。

瓷碗趁热立即送到女主人手中,盛上煮熟的豆芽、菠菜叶、芹菜段、胡萝卜丝,加上盐、醋、酱油、麻油、味精、辣椒油、姜汁、蒜泥等近二十种调料。拌好的热饭皮色泽红绿、黄白相间,鲜香爽口,风味独特,吃在嘴里软嫩爽滑,味道非常好,寒冷天气食用,有暖胃的功效,更营养健康。

热腾腾的米粉吃完,口中那股浓浓的辣味,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伸出舌头。这时,就轮到它的绝配——菜豆腐了。米粉和菜豆腐粥其实密不可分,单吃米粉会嘴辣心灼,空腹喝菜豆腐粥又太过水。两者一起吃,相得益彰,或者可以说是绝配。所以,汉中人把米粉和菜豆腐当成一种食物,两种美食更为贴切。

此外,汉中米粉可晒干后油炸,色泽洁白、晶莹剔透、香味浓郁、口感酥脆,可与宴席上的虾片媲美;凉米粉也可煎煮、炖煮,充分展现了汉中人的烹饪智慧。

陕西凉皮,面条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结果连年丰收。农民为了改善生活,用水稀释面粉,蒸成薄饼,切成条冷吃,味道鲜美。有一天,刘邦微服私访,进入寻常百姓家,好客的农民用冷蒸饼条招待他,刘邦边吃边夸赞。问起它的名字,农民也说不出。刘邦听了制作方法,笑着说:“这是蒸糕。”后来,人们用重叠的竹笼,一次可以蒸好几块,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细条,筋道柔韧,软而不断,犹如皮条,改名为“面条”。

说起面皮,还有一则关于汉中“面皮太守”的故事。清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氏在河南汝阳做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到汝阳视察。张知府没有准备宴席,只带了家乡的面皮招待。钦差一路上吃喝玩乐,早觉油腻,尝了面皮,高兴极了。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府一一告诉他。钦差回朝后不久,张知府就升任洛阳太守。人们一致猜测,大概是因为一顿面皮让钦差大喜,向皇帝好言相告,才升官的。此事传回汉中,被百姓戏称为“面皮太守”。但可惜的是,北京人至今还不知道蒸面皮的诀窍。 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就算想吃,也做不出来。

但汉中人制作面皮的手艺已愈益精湛,如今已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米浆,配料、调味也更加讲究,因此不仅有大大小小的农家户户、乡镇,近年来在西安、西宁、洛阳、北京等城市也有人开小吃店,专做“汉中面皮”。

汉中的凉面历史悠久,汉中的凉面主要在辣椒的调味上出香,尤其是辣椒油的制作,辣椒油是凉面(米粉)最关键的调料,味道好不好,主要看辣椒里的调料。

想要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面的朋友可以关注“味典餐饮美食文化”,来自西安味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发布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烹饪技巧或者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味典学习小吃,小编也写过很多介绍各种小吃的技法、菜谱、设备、文化、历史的文章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