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甘草披萨》于2021年圣诞节登陆北美院线,上映以来便收获了不少海外影评人的好评。毫无疑问,这部酸甜交织的青春喜剧似乎与PTA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虽然有着与《不羁夜》一样的70年代怀旧与成长主题,与《性本恶》一样的洛杉矶都市空间设定,但影片的视听风格既不是《血色将至》的浑厚冷峻,也不是《魅影缝匠》的复古华丽;没有《木兰花》那种充满隐喻的多线叙事,也没有《大师》那种充满张力的“父子”式冲突,更没有笼罩在战后创伤中的美国上世纪50年代复杂的文化语境。 在习惯了 PTA 式的阴郁叙事、历史参照和宗教隐喻之后,《甘草披萨》的青春怀旧题材在南加州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有些轻浮。不过,这种“在蜗牛壳里建庙”,对青春期和好莱坞的双重怀旧与现实参照,或许正是《甘草披萨》的魅力所在。
《甘草披萨》的男女主角都是艺术世家出身,又是首次演电影,因此导演将剧本设定得更贴近两位主角——除了使用原本的名字阿拉娜和加里,两人还有真实的年龄差。男主角的父亲是著名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女主角阿拉娜·海姆则出生于犹太音乐世家。她和两个姐姐组成了海姆乐队(HAIM),母亲是PTA的小学音乐老师。片中阿拉娜的父母正是她的亲生父母。
影片中10岁的年龄差,是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暧昧故事。15岁哥哥对姐姐的懵懂欲望和笨拙追求,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开头,在学校打工的女主角阿拉娜身着短裙和高跟凉鞋,用熟悉的推拉姿态回应男孩的热情邀请。在校园舞台上,女主角的姿态居高临下、矜持内敛。当阿拉娜陪同盖瑞去纽约演音乐剧时,在飞机上与后来的犹太男友调情,在舞台下还不忘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男主角的守护者。 女主角与犹太男友分手的场景也颇具好莱坞经典青春性喜剧的色彩:犹太男友一边拒绝祈祷,自称是无神论者,一边女主角却愤怒地反驳“如果你受过割礼,你就是犹太人!”这样的青春性喜剧片段让人忍俊不禁,男主角质问为什么观众能看到她的胸部而他却看不到,女主角的朋友调侃她“那我就把接力棒传给你”等等。如果说“性”是典型好莱坞青春片的解药,那么《甘草披萨》中的青春玩笑则因其以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1972年石油天然气危机为历史背景,暗示了一种类似《爱尔兰人》的文化和政治动荡。
十岁的年龄差让女主角在危难时刻常常以男主角保护者的身份出现。无论是加里被警方误捕、阿拉娜赶到警局接他的戏份,还是加里砸碎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好莱坞明星乔的挡风玻璃、阿拉娜成功将没油的卡车倒车下山的戏份,这种性别反差都证明了女主角在这段关系中是更强大的一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女主角坚持以商业伙伴而非女朋友的身份陪伴男主角。与此同时,女主角也从未放弃对自己事业的寻找,但女主角的寻找往往建立在依赖更强大的男性的前提下,被更强大的一方视为工具做加州比萨,最终失败(这也是该片受到女权主义者批评的原因)。 阿拉娜最初以父母双亡的音乐人身份试镜,背着吉他参加演员试镜,却在摩托车表演的开始就被甩下后座,成为对女孩成为明星梦想的讽刺。后来,阿拉娜在帮助洛杉矶市议员乔尔竞选的过程中试图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与盖瑞争吵时说出了令人捧腹的一句话“你整天只想着你的小生意,而我是个政客”。女主角的迷茫和寻找,恰恰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青年精神危机的缩影。越战失败、水门事件后,美国青年对政府的信任降到冰点,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传统价值观随着性解放、摇滚乐、电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趋于崩溃。 虽然影片关于日本口音的玩笑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人们对影片种族主义倾向的批评,但影片所投射出的文化转型动荡时期却在青春喜剧《甘草披萨》的外壳下被巧妙地呈现出来,这也让影片拥有了超越怀旧的深刻意义。
洛杉矶的城市背景和对70年代好莱坞的参照,为影片本身增添了空间怀旧色彩。除了对乔精神问题的戏仿、与芭芭拉·史翠珊恋情的八卦,影片在怀旧基调下对70年代加州的描绘,让人想起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明星既是社区外的人,又是小镇少年的追求对象。片中1972年的洛杉矶,让人想起波兰斯基的《唐人街》。在新黑色电影《唐人街》中,城市基调阴暗、充满危险;而在青春喜剧《甘草披萨》中,加州阳光温暖宜人。不同的类型风格设定背后,是同样的政治动荡与文化转型,以及同样的美国新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