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万年前,“童子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童子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模糊、淡化。 为保护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瑰宝,桐梓县近年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已成功申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48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13个锅贴饺,县级项目32个。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子锅贴和饺子制作技艺。
锅贴饺子是一种民间油炸的包馅食品。 据了解,抗战时期,北方一男子高姓南迁至桐梓县松坎镇,以卖锅贴、饺子、千层糕等为生,后来将手艺传授给了他的家人。帮手刘腊元。 20世纪60年代,桐梓县铁山煤矿食堂经理、厨师于在云经常去吃宵夜,并学习了包铁饺子的手艺。 20世纪80年代,于在云在松坎开了一家卖锅贴和饺子的店,后来扩展到县城。
据《桐梓县志》记载:松坎镇的小吃以锅贴饺子闻名。 皮薄馅料细腻,调味均匀。 包裹后不会撕裂或暴露。 它们在平底锅里用柴火煎炸。 它们呈黄色但不糊状,酥脆但不烧焦。 ,具有嫩、脆的特点。
桐子锅贴饺子的主要原料有面粉、猪肉、蔬菜、姜末、葱花、精盐等。 制作过程如下:一是做肉馅。 将新鲜猪肉、蔬菜切碎,与葱花、姜末、精盐等拌匀,制成饺子馅。 二是包饺子坯。 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擀成长条,切成小面团。 撒上干面粉,擀成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面团。 然后加入适量的饺子馅,对折成花边,形成月牙形的锅贴。 空白的。 第三步是煎饺子。 将锅放在火上,倒入薄薄的一层植物油,将锅贴放在上面,加入适量的冷水,用大火煮。 水快干的时候加点水继续煎,用铲子把饺子松散。 然后加入适量植物油,改小火,将饺子底部煎至焦黄。 煎饺一面软一面脆,好吃又不油腻。
桐子锅贴饺子已成为桐子人的一种饮食文化,久负盛名。 人们并不把它当作早餐,而是把它当作晚上不可缺少的小吃。 当地人吃锅贴饺子时,除了一碗粥或海带汤外,有的还喜欢点一些炖菜,一边吃锅贴饺子一边喝啤酒,享受锅贴饺子的美味。
2006年,桐梓锅贴水饺被评为遵义市著名小吃。 2011年,中国食品与营养研究会授予恒丝锅贴“中国营养健康名优小吃”; 同年,贵州菜美食推介活动授予恒丝锅贴“贵州风味名小吃”。 2016年,桐梓县恒思锅贴在旅游美食微电影推介活动中荣获“贵州美食推荐品牌”。 如今,桐梓的大街小巷里,锅贴店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