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位于广东西南部,因被阳江人称为母亲河的漠阳河流经这里,汇入大海而得名。 阳江坚持以海兴市、绿色发展,几十年来经历了一场“海变桑田”。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9月28日,“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线上主题活动广东行第三站来到阳江。 中央及地方30余家媒体深入参观“牡蛎之乡”阳西县城村镇红光村、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广东水电新能源项目工厂多地见识小蚝如何带动群众致富“南海一号”发现和保护现状如何,绿色发展如何赋能当地经济。
城村镇红光村,一本关于牡蛎的“致富书”
一走进红光村码头,着实被装船生蚝的热闹景象惊呆了。 只见回程的船只满载而归,码头上车流熙熙攘攘。 等待装货的卡车排起了长队。 渔民们把一筐筐的新鲜牡蛎装上卡车,准备运往镇上的摊位集中加工或出售。 还有很多渔民坐在船上,不断地捡起周围密密麻麻的牡蛎,并用牡蛎刀小心地敲击附着物。
红光村码头,村民正在劈开养殖牡蛎。张伟 摄
红光村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城村镇东南部,总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3225人。 是著名的“牡蛎之乡”。 据红光村书记谢家贵介绍,80%以上的村民从事牡蛎养殖,牡蛎养殖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饲养生蚝的方法非常独特。 从1997年开始,红光村就采用了用橡皮绳粘牡蛎的方法。 即把蚝苗去掉,用橡皮绳里的水泥背对背粘住,然后再放。 将它们挂在牡蛎棚里,每根绳子长2米,共挂9对18只牡蛎。 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悬挂培养的密度。 养殖的牡蛎具有成活率高、易生长、味道鲜美、肉脆、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
谢书记告诉我们,这里最美味的品种无疑是“近江牡蛎”,这种牡蛎通常需要三年的培育时间。 大的有巴掌大,重约半斤,重的可达七八两。 陪同渔船来到海湾内的牡蛎养殖基地,看到海上数万亩的牡蛎田,颇为壮观。 牡蛎养殖户只需驾驶小船,像采收葡萄一样,将装满牡蛎的绳索从脚手架上拉下来。 我现场试了一下,发现相当重。
近江牡蛎吊文化。张伟 摄
生蚝的肥美还得益于周边的红光村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沼泽环境和凋落物形成的食物链,为天然牡蛎养殖场提供了更好的培育和保护。 “牡蛎养殖户把这种海水称为‘黄金水’。我们这里的牡蛎肉质肥美,比其他地方的牡蛎上市早1到2个月,这是由于红树林引起的海水变化所致。” 红树林保护站站长郑铮科隆介绍。
红光村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张伟 摄
如果牡蛎养得好,村民的收入也会增加。 据了解,红光村牡蛎养殖总面积已达4.3万亩,年产鲜牡蛎4.5万吨。 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3万元。
现在,每年生蚝肥美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食客都会蜂拥而至。 红光村的美食也融入了“蚝宴”。 铁板烧生蚝、蚝饭等成为大众菜肴。 。
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揭开“南海一号”的神秘面纱
阳江的第二站是位于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参观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的发掘现场。
古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发现,是我国水下考古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开创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先河。 正如敦煌的发现对陆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一样,“南海一号”因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发现,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海。”
馆内有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发掘现场。张伟 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宋代“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和研究为主题。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考古博物馆,也是宋代沉船现场水下考古发掘首次向观众开放。 博物馆基本陈列面积1万多平方米,分为七个主题展区。 主要展示“南海一号”的数十件珍贵文物,包括黄金首饰、中国陶瓷、宋代漆器等。
“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张伟 摄
馆内陈列的“纪念事件”展板显示,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其量身打造的水晶宫; 2009年12月24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南海一号”的船体虽然已不再完整,但船底主体结构却完好无损。 相关数据显示,该船长30.4米,宽9.8米。 舱内藏有文物约6万至8万件。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考古人员修复“南海一号”文物。张伟 摄
据馆内讲解员介绍,出水文物的保护是重中之重。 博物馆每天都在保护“南海一号”的船舱。 出土的瓷器等文物需要仔细整理,一一记录。 等待工作时,一些损坏的地方需要修复。
在展馆体验方面,观众可以通过展馆内的视听多媒体场景,体验“南海一号”漂洋过海、乘风破浪、将货物运往各国的故事。 ,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很有现代风格蚝,学习如何建设阳江高新区
阳江的第三站前往阳江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更深入地了解阳江的建设发展。
几千年前,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广东省“粤东粤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战略背景下,阳江正式开放经济。 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新时代。
阳江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由珠海市阳江市共同建设。 项目投资约8000万元。 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层高约14.3米,绿化率70%。 是综合展示高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现代化高科技展示中心。
阳江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沙盘模型 张国勤 摄
阳江高新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北到南由福冈园区、屏东园区、银田园区、港口园区组成,分布着六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阳江高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 以加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为契机,打造临港产业为核心,推动创新产业集聚,有机打造与自然风光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一个美丽的新区域结合在一起。
中心中央,巨大的沙盘模型向人们展现了阳江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直观画面。
据介绍,阳江高新区正在向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努力奋斗。 通过龙头引领和政策引导,推动产业整合集聚,形成规模优势。 预计到2020年,全区GDP总量将达到236亿元,工业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
重点项目投产 广东水电支持新能源发展
阳江的最后一站是广东水电新能源工程厂。 广东粤水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清介绍了项目整体情况及公司初期运营状况。
据介绍,广东水电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300亩,预计年产值约10亿至12亿元。 广东水电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万元,采用分期开发。 一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将生产2MW及以下陆上风电塔筒、3MW-6MW海上风电塔筒、海上风电导管架共280套。 目前该项目已正式投产。
参观广东水电新能源项目工厂。张国勤 摄
在工厂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长度和粗细的大钢管。 工人们正在对它们进行焊接、喷漆等作业。 这些是制造风力发电塔架的装配线。 要利用风力发电,这些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绕着厂房走一圈,另一个感觉就是地方很大。 据介绍,该项目厂区规划占地面积0.45平方米,一期总建筑面积3587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9278平方米,办公、生活面积6600平方米。
杨海清告诉,他们之所以来阳江高新区建设新工厂,是因为看中了阳江在风电、水电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前景。 (记者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