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英文名称black Spot是毛豆茎黑斑病的代名词。 毛豆黑斑病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荚果、叶柄。 (1) 茎。 病斑初出现在茎基部及下部枝条上,呈灰褐色,边缘红褐色,逐渐变成微凹陷的红褐色条状,继而变成灰白色、长条状或椭圆形。 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们会扩展到整个茎。 排成行的小黑点称为分生孢子器,比其他病原体的黑点要大。 (2)豆荚。 起初呈近圆形的棕色斑点,随后变成灰白色并干燥,上面还出现小黑点。 病荚上密布白色菌丝。 (3)种子。 表面密生白色菌丝,豆子苍白、干瘪、僵硬,失去发芽能力。
【病原菌】病原菌为酱油磷单胞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 有性形式是菜豆( var.)。 酱油 () 嗯。 它属于子囊菌门真菌。 (1) 形式。 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圆形,直径198-300μm。 容器壁呈深棕色、膜状。 分生孢子器最初生于表皮下毛豆,后突破表皮。 分生孢子梗呈瓶状,相对简单,无色。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有 2 种类型。 α型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较常见。 子囊呈球形,底部略平,喙长而锥形。 越冬后形成于病茎上。 子囊长,呈杆状,子囊孢子释放前,子囊溶解成粘液。 子囊孢子呈纺锤形,双细胞,无色。 (二)特点。 在寒冷和干燥的条件下,菌丝体可以在种子中存活长达2年。
【侵染】病原体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或无囊体的形式在病体上越冬,或菌丝体也可在种子中越冬,成为主要传染源。 第二年,当年脱落的越冬残骸或叶柄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初夏在越冬茎上产生子囊孢子。 病原体侵入宿主后,仅在感染点直径2cm以内生长,随着宿主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 大多数患病种子是由黄荚期感染引起的。
【发生规律】毛豆生育后期,遇阴雨或高温,病害较严重。 干湿交替的天气,促使荚果老化、开裂,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生严重病害。 病毒或缺钾会加速种子腐烂。 延迟收获也会使情况恶化。
【防治】(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或50%可湿性粉剂对种子进行双层追肥,以减少种子细菌引起的苗期病害。 (二)农业防治。 使用无病种子; 将病害严重的田地与草作物轮作; 及时收获,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物,并进行深耕。 (3)化学防治。 生长后期温暖湿润时,可用65%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