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式甜品品牌“满记甜品”被曝多地关店。 很多消费者的充值卡余额无法退还。 《华夏时报》记者多次拨打满记甜品上海总部客服电话,但无人接听。
对此,漫记甜品发布声明称,“多店关店”是疫情期间正常的战略调整,不存在预付款无法退还、直接注销账户的情况。
事件背后,这个老字号确实遇到了“甜蜜的麻烦”。 特许经营专家李卫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字号也必须与时俱进,从产品、环境、服务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入手,比如让产品本身健康、年轻。很有趣。 在服务方面,外卖和数字化服务非常重要。 它们需要能够在所有接触点以数字方式订购并随时随地交付到任何地点。
“满记甜品也是传统的甜品体验,它的情况可以说是追随了许留山的脚步。”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陷入舆论漩涡
满记甜品于1995年在香港创立,最初是一家家庭式甜品店,后来发展成为连锁甜品店。 满记甜品2005年进入内地后,门店数量接近500家,巅峰时期每年可新开近百家门店。 不过,寨门甜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8日,满记甜品现有门店仅有207家。
2022年起,满记甜品陆续撤出石家庄、宁波、徐州等城市门店。 “满记甜品的忠实用户,充值还剩507元,结果他所在城市的门店全部撤了,目前还没有退款。” 得知消息后,不少消费者前往门店要求退款,但均被退款流程受阻。 复杂、退款周期长甚至不退款。 有消费者反映,其会员账户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强行注销,余额无法退还,甚至无法清算。
对此,日本报纸记者近日多次致电万吉甜品上海总部,但无人接听。 满记甜品发表声明称,“多店关店”是疫情期间正常的战略调整,不存在预付款无法退还、直接注销账户的情况。
事实上,连锁品牌关店的情况很常见。 然而,满记甜品关闭门店,但会员卡充值余额退款问题仍未解决。 这引起了热议,让这个老牌甜品品牌陷入了舆论漩涡。
一方面深陷舆论漩涡,但另一方面,满记甜品仍在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 3月23日,有媒体透露,满记甜品已于2024年初完成新一轮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据悉,本次融资由控股股东安达福资本领投,将主要用于大力发展新零售业务、国际国内加盟业务以及直营店业务模式的迭代升级。
据满记甜品CEO金国超介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满记正在测试的标准店型可能包括外卖、堂食、儿童体验、新零售等业态。 未来将针对不同场景选择相应的2类门店。 三个模块组合可打造面积为40-80平米的新店,上述调整为漫记带来了15%左右的同店增长。
李卫华认为,老字号存在一个通病。 虽然它们是老字号品牌,但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营销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比如长短视频、电商、社区团购、小程序等,老字号的营销方式不改变就不会被认可。 此外,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糖、脂肪和热量较少的健康食品,而糖、油较多的不健康食品则不受主力消费者的欢迎。
为了迎合当下大众消费趋势,满记甜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金国超介绍,去年满记在直营店推出了“35元甜品吃到饱”、“48元吃到饱”等性价比更高的自助活动去年。 其公众号信息显示,截至去年11月,该活动已推广到100家门店,在甜品平时的低营业时间10:00-13:00带动客流。
如何打破“许留山”魔咒?
除了满记甜品外,香港的连锁甜品店许留山也已关店。 2004年,许留山进入内地,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开设分公司。 2012年,它还向海外扩张,全球门店数量一度超过300家。但2021年,许留山关闭了在香港的最后一家门店。 随后,上海、杭州、深圳等地部分门店关闭。
曾经龙头的甜品连锁店为何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满记甜品是传统的甜品体验,它的情况其实也是在追随许留山的脚步。” 朱丹蓬认为,现在新生代已经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他们对甜品、休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甜品赛道也依然有可持续发展,基本面比较稳定满记,没有出现大的增长,也没有出现大的衰退。 不过,现在很多面包店和餐馆都具备了制作甜点的能力。 此外,新中式奶茶的流行将蚕食其他街头甜点的市场份额。
李卫华认为,满记甜品目前的处境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现在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满记甜品的价格也更加昂贵。 更何况,目前整个烘焙行业都处于衰退期,品牌林立。 坍塌。
在他看来,老字号可能心态比较放松,或者只是因为老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品牌。 然而,消费者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产品和服务是通过品牌来识别的。 如今,这种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越来越弱,不再以品牌来区分,而是以质量、性价比和各方面来区分。 因为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许多所谓的品牌都是OEM,这就是替代产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另外,OEM厂商的DTC进一步刺破了这层窗户纸,因此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起着重要作用。 它开始消失,真正回归到产品、环境和服务本身。
至于如何应对,李卫华认为,比如团队要年轻化,要了解年轻人的心理和经营方式,产品、环境、服务也要跟上。 “现在比较流行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必须从人力财力、财产、供销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否则,老树将无法苏醒。 “发芽了。”
“品牌固然重要,但场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才是企业乃至整个快消品行业长久发展的核心要素。”朱丹蓬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