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腾的饭你想吃吗?滚烫的红薯粥让70岁老人吐血三天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日从小到大,我们对热食总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痴迷。 “趁热吃米饭”、“趁热喝汤”几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但事实上,“趁热”要适量。 如果超过这个温度,你感受到的就不是食物的美味,而是充满了危害。 近日,患者孙大爷(化名)带着一碗刚煮好的红薯粥被送往医院。

一碗红薯粥导致吐血三天

患者孙大爷今年70多岁,突然无缘无故吐血。 他到当地医院就医,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 为进一步全身治疗,前往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

据了解地瓜粥,患者已经吐血3天。 入院后完成相关检查,考虑血肿、腹腔积血等。医生查明病因后发现,罪魁祸首是刚煮好的红薯粥。 原来,3天前,患者吃了刚煮好的红薯粥后出现吞咽困难。 老者并没有理会。 继续进食后,他出现了吐血症状。

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魏志为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发现下咽-食管-贲门-胃底粘膜下血肿。 食管血肿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是消化科危重症疾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它是一种食管粘膜的破坏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食管粘膜及粘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 在食管蠕动和食管重力的影响下,血肿会向下蔓延、扩大,严重时可形成全层食管血肿。 孙大爷的食管血肿范围很大,粘膜下积有大量血液。 消化内镜下的治疗可以减轻疼痛并促进伤口愈合。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卫志为患者进行了胃镜下食管黏膜血肿切开、止血、胃肠饲管植入术。 手术历时20多分钟,进展顺利。

“患者下咽部至胃底的血肿范围较大,术中伤口活动性出血影响了内镜视野,增加了手术难度。手术过程中,如果切口切口太浅,无法到达粘膜下层,可能会导致残留血肿,延长愈合时间;切口太深,可能会造成纵隔穿孔和继发感染,因此,手术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受到影响。外科手术率非常高。”魏志解释道。

术后48小时,患者开始进食流质食物。 十多天后复查,患者恢复良好。

趁热吃东西,危害不可小觑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因食用热汤、热饭而损害健康的情况并不少见。 卫志主任提醒大家:长期吃热食会对食道造成反复损伤,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平时吃热食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食道怎么这么容易受伤呢? 卫志导演给大家科普一下:

人体食道内壁覆盖着一层“脆弱”的粘膜层,可以减少食糜和胃酸对食道的刺激。 不过,作为“工人”,粘膜上皮细胞有点脆弱,40℃以上的食物会让它们不太容易受到影响。 舒服,一碗刚出锅的热汤和粥倒入其中,只需几秒钟就足以杀死它们大量死亡。 食道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即使被烧伤,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什么不适。 因此,没有不适并不代表食道就没事。 食道的旧伤如果不自行修复,热食就会接二连三地发作,不断产生新的伤口,导致上皮组织破溃、溃疡甚至出血。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食管狭窄,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食物越热越好,一般40℃以下比较合适。喝水也要注意温度,尽量喝温水。如果出现吞咽困难、反酸、烧心、呕吐、腹胀等情况以及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卫志主任提醒。

闪电新闻记者王佳才通讯员李媛报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