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的白月光
我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豆腐里为什么没有豆子”之类令人困惑的评论。 和“为什么糯米叫豆腐?” 我不想解释,因为我也很困惑。
另一方面,据说武汉人著名的至暗时刻之一就是在外地买了几千张豆腐皮,又笑又哭。
难怪豆皮在武汉以外的地方知名度不高。 这东西堪称碳水化合物炸弹中的核弹。 光是看着就会让外人的胃陷入紧张状态。
相比之下,“碳水化合物进入武汉人的胃里就会自动消失”。 小徐说,他初中时去过粮道街,最喜欢花飞豆皮。 小徐个子又高又瘦,手臂没有高尔夫球杆那么重,但这么早就吃下四大块花妃也不为过。
“豆腐皮很香,里面有米、有肉、有蛋。” 我问浩子为什么喜欢吃豆皮,他回答说。
浩子小学时住在铁路局家属区。 他从小就是西街豆皮的常客。 如果他胃口好的话,他就会带一些烧麦来。 “我走路去学校的时候,糯米粒还是湿漉漉的,不像热干面,打开的时候很乱。”
确实很香,但是也太烈了。 既是糯米,又是肉,填饱肚子的食材都装在了一起。 每次咬一口,喉咙里都感觉有一根棍子卡住。 我必须喝点东西并使用平滑剂才能吞咽它。 早上吃完,下午还是像钉子一样扎在肚子里。
我去问别人为什么爱吃豆腐皮,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豆腐皮的酥脆与糯米的柔软交织在一起,蘑菇和肉丁在里面跳着恰恰舞。嘴里,和竹笋混在一起伴奏着歌声。 ,质感丰富,比热干面更有满足感(热干面又犯难了)。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听人说豆腐皮难消化,这不是说你不吃糯米鸡和糯米油条吗?”
我想也许这是从小就养成的技能。
此前,有一位外地朋友来武汉旅游,停留了四五天。 他吃了三四片健胃消食片。 别人是忙工作,而武汉人是忙胃功能。
“你看别人的胃,两个小时就消化掉了,你呢?”
“我不是不喜欢吃豆腐,而是现在,好吃的豆腐越来越少了。” 我的朋友小刘住在武昌,老武国豆腐就是他的白月光。 后来老城被拆了,这个味道就成了绝唱。
武汉三大小吃是热干面、牛肉面、豆腐皮。 前两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豆腐皮却跟不上。
前段时间编辑部内部讨论武汉哪家豆腐皮店味道最好蚌壳,发现能叫出名字的就那么几家。 从他们身上,美味的豆腐数量少得可怜。
那么,美味的豆腐皮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如果它是完整的,请将其夹起来。 皮和馅就像刚成为朋友时牵着手一样,紧紧地粘在一起。 如果一出锅就散了,说明还没来得及吃就死了。 它在被吃掉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动力。
我特意询问了,味美香的厨师说豆腐皮掉下来可能是糯米的问题。 如果不是刚蒸好的或者铺法不对的话很容易散架。 “以前都是把糯米拉成块,铺在上面,这样更牢固。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铺在盘子上,倒成一片。很松散,粘性不够,粘在一起。”
其次,皮要薄而脆,咬起来有嘎吱声。 如果太厚、太软或海绵状,它就不起作用。 老通城的直系厨师都习惯用蛤壳来铺皮。 倒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蛤壳铺得更薄,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不会生锈。
糯米口感有嚼劲,但米一定要新鲜。 有的糯米吃起来像塑料,要么太水,要么半熟,摊在锅里,毫无生气。
最重要的一点是豆腐皮一定要新鲜出锅。 油气腾腾,滋滋作响。 使用带有蓝色边缘的白色瓷盘或不锈钢盘来盛放。 吃完一顿美餐后,用盘底的酸菜。 筷子一扫,风卷入云,打嗝,圆满。
现在,为了加快送餐速度,很多餐馆都使用塑料盒,并将其放入保温盒中,这样就可以立即带走。 不需要排队等候,但一旦盖子闷了,水蒸气就会凝结,使皮湿软,品质和口感都会变差。
卤水有点像武汉的巴尔干半岛,一个火药桶,走到哪里都必然引发争端。
热干面是,豆腐皮也是。
浩子的母亲年轻时在汉正街经营服装生意。 她必须一早就装货和订购货物。 她早上必须吃几块豆腐皮才能承受一天的辛苦。
她说,那时的豆腐皮又香又脆。 “凡是有卤水的地方,都是鱿鱼和鸡蛋的味道。”
我问过很多厨师为什么现在要用盐水。 有两个原因。 “比较湿润,更容易吃,更快,更省时间。其次,加了盐水,味道更浓,年轻人喜欢。”
时代在变,品味也在变。 越来越多的人找卤水泡过的湿豆腐来吃,或者直接上前说:“师傅,加一勺汤吧。” 豆腐皮店只能跟上。 洪水泛滥,全部流向狗屎派。
我公公婆婆吃惯了干豆腐皮,就不买了。 “尝起来就像米饭泡在汤里变成了糊状,真是个傻子。”
不过话虽如此,品味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没有对错之分。 不管是干的还是湿的,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什么问题呢?
豆腐皮我吃过很多了,别说像老通城、严老妖这样的必吃清单上的,就是其他餐馆的我也吃过很多。 吃过之后才有发言权。 好吃不好吃,只有用舌头去品尝才知道。
西街豆腐皮王(湿)
��地址:汉阳区西街青石社区16号楼2号
西街豆腐皮王2007年开业,小时候吃过的人现在都结婚生子了。 徐师傅还能用大锅让蛤飞起来。 周边地区几乎已被拆除。 “拆迁之前,我们一次只能做一天。”
1988年,徐师傅在他位于大直路的老通城店里第一次拿起了一把锅铲。 2006年,老通城被拆迁,第二年,他和妻子在西街重新创业。
他们家的三鲜豆腐皮、蛋皮和糯米很容易分离,还好不影响口感。 卤汁溢出,摩擦着唇齿间的糯米,咸味爆棚。 整体味道湿润,但不油腻。
据说他们的鸡蛋羹很受欢迎。 蛋奶冻里没有糯米,纯蛋皮里包裹着各种馅料。 我从来没有尝试过。 有尝试过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口味。
美味豆腐皮(湿)
��地址:洪山区广八路92号
美味的香豆腐开在武汉大学生美食街广八路。
老板家三代人都在做豆腐皮。 他的祖父是豆腐皮大王高金安的师兄。 母亲在楼林酒家工作了十几年,后来自己创业。 当她长大后,她将技艺传给了他。
他们的豆腐皮湿润,糯米提前用盐水浸泡,炒菜有竹笋、蘑菇、瘦肉和腐竹。 老板说,这个创新是从他妈妈开始的,“武汉夏天很热,晒干的瓜子很容易变酸,而且太厚了,很难入味。” 腐竹柔软,口感好,吸收更多的腌料,腐竹更香。
在广八路十几年,来这里的人大多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红烧香味。 老板说很多已经毕业甚至出国的人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吃饭。
曾记王豆皮(湿)
地址:汉阳区墨湖路中百超市旁
这家店是豆腐皮大王高金安的弟子曾志成创办的,至今还保留着粮票,颇有情调。
他家豆腐皮的特点就是超大:蘑菇、笋丁、肉丁都切成很大块。 糯米已经提前撒了卤水。 数量比一般的多,颜色也较深。 看上去很有食欲,就像加版的豆腐皮一样。
整块豆腐皮在锅里做成圆形,不包边,这是最传统的做法。 我们在看的时候,邻居们偷偷地戳我,说我去找他老主人,他一定会做对的。
元吉豆腐皮(干湿均可)
地址:汉阳区世盛路10号、82号
阳光城十里新城地下一层
乍一看,这扇门并不起眼。 正当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时,陆续进来的邻居打消了疑虑。
元吉豆皮早年就在老十里铺开业。 因拆迁,迁至现在的十里新城。 除了三份鲜豆腐外,还可以选择牛肉和三份鲜鸡蛋。
蛋清的味道太对我胃口了,吃到嘴里的感觉有点像嘉嘉的鸡蛋煎饼。 糯米产自孝感,又长又细。 蒸好后,加入少许胡椒粉和盐,搅拌均匀。 肉都是瘦肉,好评,好吃,就是有点辣。
他们还有盐水,是用牛肉制成的。 通常不会从锅中取出。 如果顾客需要,可以添加一勺。
铁棚豆腐皮(干)
地址:硚口区荣华街道幸福一村15号
麦香香烧饼旁边的巷子里
它位于一栋住宅楼的一楼,已经营业了20多年。 它没有招牌,也没有名字。 这是附近邻居的生意。 楼上的父亲拉着他的手,在三楼喊道:“老大,拿点豆腐来。” 他下到一楼,拿了东西就离开了。
铁棚子是我给它起的名字。 其实武汉很多早餐店都是这样的。 它们都叫铁棚子,就像一个神秘的餐饮连锁公司。
两个大锅,旁边有一个小炉子,厨师用红烧的方式煮。 她家的豆腐皮干脆,味道没那么浓。 推荐我来这里的朋友说他家餐厅的味道挺怀旧的,像我儿时家楼下开的那家。
///
今日,由《舌尖上的中国》团队出品的《风味起源湖北》上线。 第一集聚焦武汉,主角是豆皮。
豆皮终于成功了,得知消息的小伙伴们纷纷感叹。
如今,做豆腐皮的店基本已经开了20年了。 师傅们从早期的老通城、民生甜品店、后花楼学习了手艺。
早早是一个勤奋的人。 师傅们年纪越来越大了,很多人都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了屋里的人。 但也有不愿意继续的人,“又累又苦,三点钟还要起床,我不想让他这么做。”
浏览《武汉小吃》,记录了老通城豆腐的制作,磨浆,蒸糯米,炒豆子,从前期准备到现场制作,每一步都非常麻烦。 工艺难度大,烹饪时间慢,难以批量生产,这也成为豆腐皮店越来越少的原因。
在一切都追求速度的时代,细豆腐就像是一个老东西了。
“这样看来,豆皮有点浪漫。”同事悦悦说。 “坚持的人愿意去做,爱吃的人愿意等待。” 可以看作是一次双向的旅程。
最后,我不太喜欢豆腐皮。
不是我反对,只是我更喜欢牛肉面、热干面、炸包子。 轮到豆皮的时候,他显得有点无能,就像一对凑合着的中年夫妇。 除非绝对必要,否则很难咬一口。
假设整个个人过早排名的话,豆皮可能勉强能排在备胎池里。
当然,这主要是我的问题。 毕竟我身边有很多人是彻底迷上豆皮的。 豆腐皮毒犯韦浩子一有时间还会渡江到汉阳来吃。 他说:
“武汉人民不能失去豆腐,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