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早餐 上海街头1.5万个核酸亭将去往何处?市人大代表提出金点子

根据疫情需要,上海自2022年6月1日起已设立约1.5万个定期核酸检测点,这些核酸亭为疫情防控期间附近居民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和健康保障。

不过,随着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施“乙类、乙类”总体方案,自1月8日起,本市核酸检测不再免费。核酸位点也进行了调整。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曾经方便居民的核酸亭“下岗”后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市人大代表潘锡臣认为,这些站点在设立之初是从更方便市民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的。 如果放弃他们,那就太可惜了。 但如果不加任何改变地放置在街道上,不仅有损城市景观,还容易对遭受疫情三年之久的市民造成心理影响。

为此,潘锡辰代表给了核酸馆几条转型路径。

摄影|陈英婷 市人大代表 潘锡臣

变身健康诊疗场所

一是转型为健康诊疗场所。 潘锡辰代表指出,随着新冠病毒迅速蔓延,各地感染人数迅速增加。 在此背景下,全国不少城市将闲置的核酸检测采样亭改造为发热诊疗站或便民医疗点。 上海多地也将核酸亭“改造成”健康诊疗点或“发热诊疗站”。 此举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空间资源,还进一步优化和增加诊疗,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靠近居民区的核酸亭将改造成便民诊疗亭,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和医疗资源实际情况提供问诊和处方。 这相当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个“延伸点”。 不仅可以对居民家门​​口的病人进行分诊,方便就近诊疗,而且减轻了区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的压力,成为分级诊疗的落脚点。 在我们面对疫情浪潮时,这可以为居民提供便利。

每个加热亭配备两名医务人员,一名是预检人员,负责挂号和缴费,另一名是全科医生,负责诊断和处方。 主要满足居民对退热、感冒、止咳等常用药品以及中药防治处方的配药需求。

潘锡辰代表还表示,多余的核酸亭可以“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上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了“中午连续”、“夜间延长”便民医疗服务,日间“轻诊所”的新需求日益增长。 整合完善核酸亭,进一步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来的发热哨点门诊扩建为发热门诊和治疗室,配备指夹式血氧仪、制氧机、无创呼吸机等设备,输液区和氧疗区增加座位便民早餐,扩大整体治疗能力。

改造成便利休息站和便利早餐销售点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城市的内涵和方向。 上海要建设的人性化城市,显然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品质生活,真正感受到温暖。 潘锡辰代表表示,这些核酸亭的改造也是凸显城市温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核酸亭几乎都配备了空调、桌椅、充电插座等基础设施。未来能否重新美化,改造成快递骑手、外卖员等一线工作人员的休息场所?”大街上工作的男孩、环卫工人、交警,客栈让他们在烈日寒风中休息,喝点热水,吃点便餐,养精蓄锐,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温暖。” 潘锡臣代表建议,也可提供市内大型餐厅。 公司承诺在改造后的便利站向上班族统一销售早餐和便餐,为上班族购买早餐提供实惠、便捷的选择。

转型为志愿服务中心

上海社区的志愿服务一直深受好评,但相关场地缺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此,潘锡辰代表建议,我们尝试利用这些合理分布在街道上的核酸亭,将其改造成志愿服务点。 “志愿者提供信息咨询、便民帮助、图书借阅等便民服务,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便利。” 潘锡辰代表表示,经常看到老年人独自出行,在公交车站向路人询问交通信息。 ,或者询问路上手机的使用情况。 如果各地都有志愿者服务站,将极大方便老年人的出行。

潘锡辰代表指出,1.5万个核酸亭经过清洗消毒处理后,相当数量的核酸亭将继续承担多种角色,继续在城市服务中大放异彩。 剩下的核酸亭该去哪里,我们还需要从人民城市、人民建设的理念来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核酸亭。

记者| 陈英婷

编辑|谢茜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