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武都:香豆腐、香米饭

将黄豆用温水浸泡,在小手推石磨上磨成豆浆,用过滤器过滤,放入锅中,煮沸,将酸菜水慢慢滴入煮好的豆浆中,让它沉降澄清,然后过一会儿,浆液就会凝结并漂浮起来,变成一簇簇的白豆腐花。

这一行为过程被武都罗塘人称为殿庆。 点完菜后用豆腐和汤做的饭就是店庆饭,也叫豆腐饭。 人们对这个含义知之甚少,但这样的方言往往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钥匙,也是异乡人之间心与心交流的密码。 出门在外的武都罗塘人,无论何时何地听到“点清饭”这几个字,一定是罗塘老乡,绝不会认错。

陇南更多地方也制作古朴的粽子,如康县的羊坝、温县的碧口等。 不过,他们只是称之为豆腐饭,而不是粽子。 最近读了汪曾祺的散文集《西山客家》,其中几篇关于家常饭菜的文章写得极其优美。 王先生尝过的四川豆腐和陇南的做法很相似。 陇南与四川毗邻,我们又靠近四川青川。 我们的水土流得很顺利,直接流入嘉陵江,流入滚滚长江,没有任何曲折。

如果你想吃正宗的酸菜水点清豆腐饭,除了用石磨磨碎外,不能用盐水或其他化学物质作为凝固剂来使其澄清。 一定要用新鲜的酸菜水。 另外,大豆一定要新鲜。 如果它们变质了,味道就不会那么好。 另外,必须使用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的酸性水。 同时还需要柴火来烧浆做饭。 如果煤火或电火太强豆花饭,味道就会突然改变。 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做出来的豆腐乳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新鲜又简单。

家乡人民乘着改革的春风,走出大山打工赚钱。 他们走遍了大江南北,有了离开家乡的经历后,他们慢慢记住了家乡的味道。 很多人日夜向往和怀念的其实是酸菜和清豆腐饭。 吃这豆​​腐饭,成了人们热爱家乡的一种情怀。

20世纪90年代末,我和家人在武都开了一家豆腐面店,卖正宗的酸菜豆腐饭。 开店几年,认识了很多热爱家乡、回望家乡的人。 这些食客包括武都罗塘、康县羊坝、温县碧口等地的食客。 他们都是来自豆花米之乡,或者是在豆花米之乡工作、生活过的人。 一个注定要吃饭的人。 他们现在所追求的,正是当年的味道和感觉。

进入新时代,陇南更多像罗塘这样偏远的农村地区也通了高速公路、用上了互联网、开上了汽车。 人们已经有了十足的获得感,能够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了。 幸福生活。 他们现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品质和品味,吃着美味的农家饭菜,闻着青粮的清香,尤其是地域风情和文化意义。 每年回老家过年,我都会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手磨机又开始转动了。 家乡人民走进了自然环境,爱上了绿水青山。

家乡的秋天,大豆、荞麦成熟的时候,就收割粒粒饱满的大豆。 用手将壳一颗一颗剥下来,在小石磨上磨成豆浆。 同时,我用荞麦地里的老菜煮酸菜,过滤掉酸水,煮成豆腐脑。 我沉浸在家乡的新鲜味道中。

来源丨每日甘肃网

制片人:张文斌 审稿人:张虎伟

编辑:孟涛涛 编辑:王千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