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炒葡萄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专业考研如何备考?

我参加了两次考试。 我2019年初考排名第五(没有通过国家级),2020年初考排名第四,复试排名第三,综合排名第四。 我打算被录取。

这两年,我在网上只看到了两篇关于华师大认知神经科学有用的“经验帖”。 一篇文章是2015年的,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另一篇文章原是知乎上的,2018年的,但据说被知乎删除了,作者也匿名了。 从这一点来看,关于华师考研的相关答案几乎没有。 作为一个参加考试两年的“经验丰富”的“战斗者”,我想补充一些。

本专业历年考试大纲大致分为三种:18年及以前一类,19年一类,20年一类(这两年变化很大)。

2018年之前的两门专业课程:602(高等数学)或719(普通物理)和830(神经科学)或833(生理学)。 其中602是华师大自学数学。 和其他专业(比如地理、环境等)一样需要但不需要那么多数学知识(当且仅当数学基础=一滴)的论文,难度也不是很高。 大的。 830由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部分组成。 历年的题目重复率好像都在80%左右。 基本上就是一个把平时准备的答案抄写在试卷上的过程……另外两门课程不太好。 清楚,但也说得简单。

2019年的教学大纲做了一些改变,变成了667(综合认知神经科学),测试神经科学+数学。 这让原本准备物理、生理的学生措手不及,纷纷咒骂退出考研队伍。 (划掉)。 剩下的人很幸运,觉得自己复习了正确的科目,却不知道有福有祸。 直到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才清楚地看到了题目的“蛇皮布局”——神经科学和数学题是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紧密相连的……翻译成人话:试卷的构成是,神经科学名词解释+数学填空+神经科学简答+数学选择+神经科学讨论+数学大题。 专业课的答卷还没有题号。 我不敢留下太多空白并跳过答案。 我的思绪只能在这两个主题之间。 之间来回切换。 另外,教学大纲列出了高等数学和线生成,但考试题目只包括高等数学。 这使得我之前看的线代视频变得纯粹是关于李永乐爷爷的。 但仔细一想,也无可挑剔——就像广告上说的“此果汁可能含有果肉,饮用前请摇匀”,但你摇了半天却看不出来纸浆,所以只能放弃——足够不等于必要。 最关键的一点是,虽然数学变得简单了很多,整体题量也减少到了80%左右,但考试时间却从两门课6小时变成了一门3小时,所以大家都做不完。 致命的打击是,国行从理科(不足300)调整为教育(325)。 我以为这是一场长跑,只要我比别人跑得快就可以了,没想到是一场长跑,我连栏杆都过不去。 最终只有1人积2分冲过国线,剩余名额进行调整。

在此省略我的三千言情。

2020年,专业课程变为302(二级)和830(神经科学)。 这一变化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和去年一样,统考就没有意义,必须做出调整; 但这次却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比如我,觉得不会再有什么调整了,直接改成602就可以了,要不然就保持原样,等到9月份再开始复习吧。 结果,考试大纲公布后,“哦买噶”就疯狂买了最好的学习资料,考前还有一堆。 还没完……看公布的名单,可以看到没有人的数学成绩高于100分。 我认为专业课程的调整是有影响的。 830今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最后三个大问题通过从三个中选择两个来回答。 其实更合理,因为大家都来自世界各地,本科专业也多种多样。 如果你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来回答问题那就再好不过了(虽然我还是什么都不擅长……)。 总体来说,除了再次更改大纲带来的“转型之痛”之外,2020年的题目格式应该是最合理的。 我希望这个大纲今后继续保持不变。 我觉得2021年也可以按照今年的教学大纲来。 快来准备吧。

讲完了考试大纲,我想谈谈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仅供参考,如有问题,我们概不负责)

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计划考研。 当时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信心,决定跨专业考研。 不过,考研我也不敢太过分。 我一直想找一个紧密相连的专业。 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了认知神经科学。 这似乎是一个相当神奇的职业。 然后华东师范大学水平中等(我也知道北师大和中科院比较好,但是读起来比较难,要求也比较高)。 这里风景优美,离家很近,还有特产玉米炒葡萄和炒妙蛙种子。 等等,尝一尝胜过听一百遍……我跑题了。 总之,我决定了学校和专业。

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很多人担心自己不是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参加考试是否会有影响。 但几乎每个人都参加考试(如果你有能力在中国找到具有认知神经科学本科学位的人),而且他们的专业也不同。 如果你执意要找一些有优势的本科生,可以参考今年夏令营的要求:

我本科时主修药学,可能是化学。 但从宣传册上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接受所有的科学,除了化学……所以我现在也很慌,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用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但如果只是为了考研,那么理论上任何专业都可以,不用担心。

回顾来说,不,预览830,我也是从头开始。

一是培养兴趣。 我看的第一门课程是 MOOC 上唯一的认知神经科学课程。 听着流利的台语英语,看着老师温暖的笑容,我觉得这个专业还蛮有趣的……然后我就加入了相关的考研群,寻找考试大纲上列出的参考书。

我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做笔记。 我的第一个笔记是在观看视频课程时记下的,当时有一杯茶、一袋糖和一张忙碌的插图。

事实上,事情并不一定要这样。 830复习的主体是两本参考书+以往的论文。 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 请您有时间时阅读它们。 《神经科学:探索大脑》和《认知神经科学》两本参考书内容大致相似,但编排思路不同。 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它们。 读完两本书,就像回顾两本书一样。 遍。 比如,第一次读纸质版的《探索大脑》,一般性地做笔记,主要是在关键词下划线、圈出; 第二次读《认知》电子版。 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之所以推荐先看《探索大脑》,是因为这本书对初学者友好,插图精美(随便看看,不建议抄图……),语言也很通俗易懂,作者幽默风趣,善于举例说明知识。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精美插图(选自《探索大脑》)

语言幽默1(选自《探索大脑》)

语言幽默2(选自《探索大脑》)

好榜样·课(选自《探索大脑》)

好例子·棒球运动员(摘自《探索大脑》)

《认知》的内容比较扎实,所以用于第二次复习。

看完这两本书,再看一遍历年考题,全部答一遍,按照知识类型记下来。 第三次将它们用作笔记,并在以后经常阅读。 当然,由于这两年题目变化很大,所以得去借鉴以前的真题。 比如你过去拿了a和b,就应该写a、b、A、B,甚至可能写出来的c和C。

您还可以将其保存为空白副本并打印出来以供听写。

这大概是我复习了三遍了。 但如果你心里想“这个作者好帅”并且真的这么想的话,你就会看到隐藏的第四条评论。

第四次点评:首先感谢您的认可。 第四次我称之为“沉浸式复习”,就是当你对认知神经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你可以尝试将你周围的事物、你所想的东西和知识点联系起来。 例如:当你睡眠困难时,想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的区别; 当你走在去食堂的路上时,你可以回忆一下头相、胃相和肠相是什么; 当你记不住书的时候,想想记忆处理机制; 当你手痒、用手机的时候,你是否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成瘾途径? 当你走进考场感到焦虑和紧张时,问问自己这是什么。 造成的焦虑和紧张……因为你的感受、经历和日常生活几乎都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你可以每时每刻复习知识点,这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给个时间规划,然后7-8月看《大脑》,9月看《认知》,10月看真题,11-12月复习笔记,那么830就基本稳定了。 我第一年就是这样复习的,专业课考了190分(第一名180+)。 第二年9月开始准备考研。 总共持续了3个月,其中一半是数学和专业课。 时间很少,主要是看看第一次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做一些补充,最后的结果还可以。 所以我觉得这个计划应该没有问题。 (无论如何,这就是我所做的,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不要担心……再次免责声明)

这是830评测的主要部分。 如果还有时间(比如7月份之前就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可以看看心理学、生理学方面的书。

心理学方面,推荐彭丹龄的《普通心理学》或者梁宁健的《心理学导论》。 这两本书是医院其他专业的复试参考书。 相比之下,我个人推荐《普通心理学》。 它的版面、纸张质量、插图都比较好,也比较权威。 它还附带一本学习手册。 读朴信的书真好。 比如2020年有一个大题是和教育有关的,朴心正好讲到了(可惜我是考完之后才看的……)。

生理学方面,寿天德的《神经生物学》比较经典,但内容太多,所以针对的不是“还有时间”的学生,而是“时间充裕”的学生。 所以我觉得朱大年等人主编的《生理学》比较好。 看看“神经系统”部分,只有一百多页。

当然,以上仅针对830课程。 至于数学、英语、政治,网上的复习计划铺天盖地。 只是为了理解这些复习计划,你可能需要制定一个计划。 我不会详细介绍。 。 纵观整个考研安排,四门课程的时间比例应该是:

数学>神经科学>政治

英语不包括在不平等之内,因为个体差异巨大——能与外国人有说有笑的学生和只能听懂26个字母的学生必须参加英语I。

说到英语玉米炒葡萄,就不得不提到专业英语。 在复习专业课程的时候,顺便熟悉一下专业术语。 划线时,记得也要在括号内的英文名称下划线。 这是为了复查。 复试会问你专业英语问题,并要求你用英语回答。 它还会问你专业的中文问题并要求你用英语回答。 您还将被要求翻译文献 – 首先大声朗读然后翻译,因此您需要能够阅读(您也可以在初步测试后进行练习)。 我只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看得懂的人不知道什么意思,知道的人看不懂(比如: 的、俄语的……)。 结果到时候翻译还没有完成。 我还在自我介绍中说我六级考了588分,辅修了英语,参加了英语比赛,却被打了脸……希望这能给别人一个教训。

太具体的复试过程我就不赘述了。 一方面是因为考试助理特意要求不要漏题。 另一方面,我们的在线采访太特殊了。 明年肯定不会这样了,没有参考价值。 。

以上是考试大纲介绍+学习心得(主要是专业课)。 以下是其他补充说明。 如果以后想到什么,我会继续补充:

·关于报名人数

2017年大约有18人,2018年有31人,2019年有43人,20年没有公布过。 如果按照小学二年级学过的搜索规则,估计有60人左右,2021年只会更多。

·关于考场

参加考试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您的考场是什么样的。 虽然我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参加了两次考试,但第一次是在大教室,第二次是在小教室,景色完全不同。 如果你比较在意环境因素,可以提前去。 观点。 还有比较特别的是,我考场旁边的教室好像靠近空调之类的东西,噪音很大。 幸好我不是那个考场的,不然我就忍不住交一张白纸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准备耳塞。 或者提前协商。

不过,硬件可以提前想通,但人为因素却无能为力。 在我的第一个考场,有三位小姐(划掉),三位年轻女老师监考。 他们通情达理,声音甜美,服务周到。 下次我还会再来,果然是真的……而在第二考场,监考的是一位老阿姨和一位老人。 首先,他们不让我带手表进去(高考和第一次考研的时候我的手表一直在我身边,但这一次我不得不呆在外面),然后我无意中发现了考试规则。 考场的时钟挂在右上方。 一定要扭头看时间,不要有太大的动作,否则会有作弊之嫌。 最可怜的是钟正下的同学根本看不到时间(这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更糟糕的是,时钟晚了大约5分钟,这意味着我失去了5分钟的政治考试时间……

所以考场上还是存在不确定性的,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

·(等点赞数大于收藏数才更新,估计等不及了)

总之,祝大家复习顺利、学习风格好、学习水平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