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鼓 永川豆瓣酱

重庆永川市以生产豆豉而闻名,被誉为豆豉之乡。 永川豆豉生产工艺起源于永川家庭作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永川豆豉属毛霉型豆豉。 它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其香气浓郁,味道鲜美。 它可以用于烹饪或作为膳食的替代品。 它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开胃、帮助解食、消除出汗的功效。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永川豆豉酿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产品畅销全国各大省市,并出口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

永川豆豉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 人体从中吸收的蛋白质比从大豆中吸收的蛋白质还要多。 其味道独特,具有开胃、助消化、去表汗的功效。

到1946年(民国35年),永川豆瓣酱已发展到20多个作坊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上海。 解放后,以崔奶奶后裔为首的13家酱油厂成立了永川县酱园厂(复合酱园厂)。 工厂座落于美丽、雍容的永川北山脚下。 。

生产方法

将黄豆去除杂质,颗粒均匀洗净,用清水浸泡。 当黄豆膨大、皮无皱、芯稍硬时豆鼓,将其放入竹篮中晒干,然后将黄豆煮7至8小时。 ,小火煮两个小时,然后倒出熟料散热。 必须控制室温,熟料被送入曲室进行自然发酵,使其发酵形成饼。 毛霉长出来后。 还要将发酵好的胚上下翻动一次,促进发酵均匀。 发酵期一般为半个月左右。 长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增加和减少。 成熟后,将发酵胚分解成颗粒,然后与食盐、高粱酒、酒酿等混合,装入罐中密封保存。 半年内即可完成成品。

相关传说

据民间传说,永川豆瓣酱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崔的女子。 崔原是永川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姐。 她饱读诗书,容貌出众,聪明能干,贤惠。 后来,由于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他和丈夫无奈,只好在城东的条石河边开了一家小餐馆。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的一天,崔带着几个孩子在一家小饭馆里蒸黄豆。 正当黄豆煮熟的时候,张献忠的部队就过去了。 崔怕士兵们抢走豆子。 情急之下,她把装满黄豆的篮子倒在后院的柴火下,乔装成一个丑陋的老太婆,带着孩子从后门逃走了。 。

半个月后,崔夫人回到小饭馆,突然闻到后院传来一股奇怪的香味。 她打开后院的门,搬走了柴火。 亮黄色的豆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黑色、发霉、发酵的“毛霉豆”。 崔夫人伤心地哭了。 她一气之下想把“毛霉豆”扔掉,但又觉得白白扔掉了这么多豆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那时,百姓年年战乱,百姓食不果腹。 于是,崔氏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又把“毛霉豆”挑出来,洗净,加了盐,装进罐子里,留着给黄跃一家配菜用。

第二年春天的二三月份,崔女士尝试将“毛霉豆”搬上方桌。 “毛霉豆”色泽晶莹,黑色光滑油润,香气浓郁松散。 “毛霉豆”变成渣后又变甜了,一家人争先恐后地吃。 一位路过条石河的外国木材商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并询问这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叫什么名字。 崔女士不好意思说出“毛霉豆”这三个不讨人喜欢的词,因为她门外的邻居男孩牙齿掉了。 她又想起木材商说,吃了“毛霉豆”,唇齿留香。 说完,崔某突然脱口而出这个全新的名字“豆扎”。

木材商喝醉了,满腹豆豉,把豆子记成了豆豉,千里迢迢推销跳石河的豆豉。 永川豆豉的美誉已传遍神州大地。 从此,永川各地客商都以到调石河吃崔氏店的豆豉为荣。 到了永川,如果没有吃到条石和崔的豆豉,就说明你还没有进入永川这座城市。 。

相关荣誉

永川豆豉多次荣获部、省质量奖及各类大型展会优秀奖。 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4年在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荣获重庆市名牌产品称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