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是蔬果上市的季节,《诗经》中记载,木瓜、青梅、梨等蔬果代表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劳作融入自然,蔬果充满诗意的芬芳。你懂“甘棠情”吗?“摘梅”背后又有何寓意?“扔我一个木瓜”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青梅香气独特
水果在古往今来都是爱情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经》时代,就有抛果表达爱意的习俗。《摘梅》中的“梅”是一首女子献青梅表达爱意的诗。
“我摘梅青梅木瓜靓汤,数七颗,求个凡夫,待吉时。我摘梅,数三颗,求个凡夫,待吉时。”这首诗记载了男女抛果求婚的习俗。“摘”是掉落或投掷的意思,成熟的梅子掉落在地上,用来感叹青春的流逝。“七颗”和“三颗”是姑娘抛给男子的梅子逐渐减少,“待吉时”是要求男子趁着吉时赶紧求婚。姑娘如果有喜欢的男子,就会抛果给他,男子如果摘下玉佩送给姑娘,则表示想和姑娘永远在一起。
青梅
古人在诗词中延续了青梅的韵味。李清照写道:“我羞涩地走开,倚门回首,却闻到青梅的香味”,将青梅的香味比作纯情的味道。李白也在诗中提到过“青梅”,“那人骑着竹马来,围着床玩着青梅。长干里同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博物学家莫飞告诉记者,《诗经》中提到的梅花原产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梅花最初是密林深山中的一种果实,后来成为皇家和私家园林的良树。最早的园林栽培始于汉代的上林苑。最初,梅花用于调味和祭祀,后来分化演变为食用梅花和观赏梅花。
“《诗经》中播下的梅花种子,在中国文化精神中不断茁壮成长、结出硕果。”莫非说,梅花有真梅、杏梅、樱梅三种,其中杏梅、樱梅为杂交品种,真梅则是从原梅中繁育出来的。真梅有30多个大品种,其下又有300多个小品种,这里的青梅,就是指真梅结出的果实。
此外,《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中均有记载。李时珍认为,梅花冬开夏熟,木香十足,味酸,有降气安神、止咳止痛、退热、止寒热泻痢、消肿解毒等功效,可治疗30多种疾病。可见,青梅也是很好的天然药材。
《甘棠情缘》获支持
《诗经》中记载的一些果蔬,现代人并不十分了解,但在古代却是重要的植物,如《甘棠》中吟诵的,就与一位名人有关。
“枝繁叶茂的唐树,不可砍不可毁,是赵公居住的地方。枝繁叶茂的唐树,不可砍不可毁,是赵公休息的地方。枝繁叶茂的唐树,不可砍不可毁,是赵公休息的地方。”这里念的是:唐树枝繁叶茂,不可砍不可毁,是赵公居住的地方,休息的地方,停留的地方。
现代梨是古代鸭梨的改良品种
赵博是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当时赵博到民间打探,得知他处理政务的地方就在农田附近,当地官吏下令百姓把空房子腾出来,让赵博休息、做饭,但赵博始终不肯接受。他认为“不劳自己,劳民,非仁政”。有一次,赵博看到山里长着一棵梨树,便在树下休息。他从树上摘下梨子吃,并大赞要保护梨树。从此,他就坐在梨树下处理民间纠纷。他所管辖的地方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幸福。
古时人们对赵博的喜爱,转移到了与赵博有关的唐树(又名独梨)上,用“爱甘棠”来形容人们对廉洁治民的官员的拥护和喜爱。
唐树又名梨树,古代用作大门。普通百姓常常砍下它的树枝,放在门前,因为梨树枝上有很多刺,不小心碰到会伤人。古人把这些刺当作“大门”,放在门口,防止动物闯入。“堵”在古代也有“关门”的意思。
梨花
植物学家认为,《诗经》中提到的“甘汤”已不再是我们今天吃的梨。那时的梨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观赏植物,偶尔在公园和苗圃中栽培,果实比较酸。现在可以作为药用水果,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梨的根和叶可以入药,治疗急性结膜炎等症状。
木瓜的爱很珍贵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玉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名句,这里提到的“木瓜”代表着爱情和人情的信物。
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一首让木瓜名扬千古的爱情诗。这里的木瓜和玉都是爱情的信物。如果一个女孩送一个木瓜给一个男人,就意味着她愿意嫁给他。男人回赠她一块玉,这是永恒爱情的承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认为,《木瓜》这首诗其实讲的是一种世俗的情感。木瓜指什么呢?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它是一种果实,木本植物,果实椭圆形,有点像夏天吃的小瓜。还有一种说法是木瓜是木头做的瓜,并不是像本文中的木梅、木桃那样是真正的果实。但他认为,瓜、梅、桃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予”和“报答”。“赠我木瓜,报答玉佩”,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给我一件小而轻的东西,我回报你一件大而重的东西。这是人情,加深了我们持久的情感。
木瓜不仅是一种礼物,纵观历史,许多人都曾有意无意地用木瓜来保健。宋代徐树伟的《普济本事方》记载:安徽广德人顾安中患脚气浮肿,他乘船回家,不小心把脚放在一个木瓜袋子上,下船后,脚气浮肿竟然好了。之后,他回家买木瓜,放在袋子里,治脚,果然痊愈,再也没有复发。《清议录》记载:有个叫段文昌的人,用木瓜树做成洗脚盆,盛满水来洗脚,保养脚膝,很有效。
木瓜
不过,《诗经》中的木瓜,并非我们今天在水果店买到的南方水果。从植物学上讲,它属于蔷薇科,果实成熟时呈椭圆形,拳头大小,果皮散发出甜美的香气。我们今天常吃的木瓜,其实叫番木瓜更合适,因为它原产于墨西哥,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福建、广东和台湾。也有人叫它长寿果或树冬瓜。
枇杷的名字演变
枇杷是夏季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味道甘甜,透心肺,从古至今,枇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科学松鼠会会员、植物学博士石俊告诉记者,中国人栽培枇杷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有关枇杷的记载出现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提到“鲁橘夏熟,黄柑、枇杷、柿、亭乃木兰”,说明中国人在汉代以前就开始栽培、养殖枇杷。20世纪70年代,湖北江陵汉代古墓随葬品中出土枇杷等水果,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到了唐宋时期,枇杷栽培已遍布整个长江流域,成为宫廷的重点时令贡果。
枇杷
枇杷与琵琶读音相同,但其实二者是有关系的。琵琶的起源是一种叫“枇杷”的乐器,是一种木制拨弦乐器。这类乐器最初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繁荣,乐器种类繁多。为了使“枇杷”与琴、瑟等其他乐器的形制统一,古人便将其改名为“琵琶”,而“枇杷”则专指金黄色的小果实,从此二者便有了区分。
“枇杷在国外最初叫‘日本山楂’。”石俊说,枇杷家族庞大,蔷薇科枇杷属有30余种,中国有14种分布,但真正栽培食用的果实是枇杷。枇杷是蔷薇科的果实,但果实外形像芒果。如果咬开枇杷,会发现枇杷储存种子的地方被分成5个“房间”,与欧洲山楂(一种水果)的结构十分相似。200多年前,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彼得·通贝里在编纂《日本植物志》时,将枇杷归入欧洲山楂属。由于当时还没有独立属枇杷,枇杷的原学名就被直译为日本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