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插画:David Ho
糖葫芦,天津又叫糖墩儿,是我国北方传统小吃,由北京人称为“山里红”(也叫“山楂”)的小红果去核,用竹签穿成。春节期间厂甸庙会上卖的糖葫芦,上面刷着麦芽糖浆,是庙会大糖葫芦的独特做法。长长的大糖葫芦,白里透红,酸甜适口,庙会上才有的超长外形,是孩子们游玩厂甸必买的美食。
还有一种糖葫芦,是把串好的山红浸在冰糖里制成的,这也是平日里卖小糖葫芦的一般做法。这种冰糖是用铜锅把白糖和水煮开,煮糖是最关键的技术活,糖水比例是二份糖一份水。倒入锅里煮,直到糖浆有微小的气泡,颜色变成淡黄色,用筷子蘸一下,能拉出细丝,就说明煮够了。关火,把串好的山红全部浸入糖浆里,轻轻翻动,使其裹上一层薄薄的糖浆。把蘸过热糖浆的山红串放在湿凉的木板或大理石板上冷却定型。很快冷却的糖浆就凝固了,板上的糖浆就结成了光滑平整的硬壳。 每颗果子都披着晶莹剔透的冰糖衣,露出果实深红的色泽和上面的白色小点,真是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味道鲜美,看上去就像工艺品一样,拿在手里要反复欣赏,才能从串尖上吃到。有一首诗形容得非常准确:“水晶罗汉穿红衣,美味流遍大街小巷。一曲曲买糖葫芦,呼唤妇女儿童欢喜品尝。”
冰糖葫芦最兴盛的时候是民国时期,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北方冬季水果稀少,而山红又是土特产,所以制作多种多样,工艺精湛。比如,除了山红,主要材料还有海棠果、菱角、山药、橘子、豆馅、芝麻馅、瓜子仁等。各种不同花纹、不同口味的食材都可以用来做冰糖葫芦。此外,还有不少品牌以卖冰糖葫芦而出名,比如九龙斋、新元斋等。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王府井东安市场南门的龙记食品店。面对市场出口,摆着一张长桌,几个大瓷盘上摆满了各种刚出锅的冰糖葫芦。 旁边的摊位上也有很多,外面有大玻璃罩,上面有大灯泡在发光,就像舞台上各种著名演员,色彩缤纷,令人着迷。现在想想,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广告,深受购物者的喜爱,让人忍不住看了一眼,不买就舍不得离开。
我小时候看到的摊贩比较多,有的扛着担子,有的提着木箱或竹篓在街上走来走去,有的扛着长长的木杆,杆顶上架着圆形的木支架,支架上有无数个小孔,他们边走边把装糖葫芦的竹杆插进小孔里,还吆喝着:“哎——糖葫芦,新鲜浸的!”这些摊贩卖的品种不多,多是山红,制作水平一般,但价格比东安集市便宜很多,所以也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山里红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C等十余种营养成分,还具有药用价值,中药店出售的大颗山楂丸就是用它制成的。但本身太酸,蘸上冰糖就酸甜适中,香脆爽口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冬天北京街头一绝。有诗云:“山楂老少皆知,酸甜可口,健胃消食。一竹跨千年,冰体重塑,梦里狂奔。”
冰糖葫芦是一种季节性食品,因为山楂在深秋成熟,从十月下旬到春末都有供应。再加上在制作过程中,冰糖遇高温容易融化,所以深冬时节正是吃冰糖葫芦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