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川菜 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成都女婿:爱做川菜,亲自下厨给学生做饭

备受社会关注的诺贝尔奖自10月3日起陆续揭晓,北京时间10月10日17点50分,最后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落下帷幕。

据悉,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本·伯南克(Ben )、道格拉斯·戴蒙德( )和菲利普·杜布维克(H. )三人,以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现场直播截图,右侧为菲利普·杜布维克

作为资深“中国迷”,迪布维克在中国学术界工作多年,获得过中国政府颁发的多项荣誉奖项。平日里,这位经济学家还因为会拉二胡、会做川菜、热衷穿唐装而成为新闻热点。

得知杜布维克获诺奖后,无数中国网友也远程送上祝福。在美国读硕士期间师从杜布维克的成都小伙唐博也向导师发来微信问候。虽然毕业已经五年多了,但唐博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杜布维克的情景。

“我和导师的第一次相识”

穿着红色唐装,扎着马尾辫

2011年,他荣获成都市首届金沙友谊奖、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也许你很难把这些头衔和一个外国人联系起来,但当你打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布维克的个人英文官网时,这些荣誉清晰地罗列了出来,还特意附上了中文含义。

公开资料显示,1955年出生的迪布维克曾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奥林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对银行理论、央行货币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研究成果被认为“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

在他的个人英文网站上,他分享了很多在中国的经历——他花了很多时间访问中国,短暂访问过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参加过研讨会。自2010年起,他还每年夏天住在成都,进行研究项目。

“我热爱中国文化,对四川成都情有独钟。”这是杜布韦茨大学学生唐博对导师的评价之一。毕业五年了,唐博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

“那是很平常的一天,我和菲尔(学生们对迪布维克的称呼)在教学楼里碰面,我主动打招呼,他也非常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唐博向红星报回忆起迪布维克给他的第一印象——他身材高大、体魄强健,穿着一身红色唐装,长发扎成小辫子。

2015年,唐博考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硕士学习。除了学校的实力,他选择这所大学的另一大原因是希望得到迪布维克的指导。

“因为他经常来中国,特别是我的家乡成都,而且他是金融领域非常有名的专家,所以我很希望得到菲尔的指导。”唐波说道。

幸好,唐博最终把迪布维克的课程安排在了自己大二的课程表里,这让他对迪布维克有了更加多元的了解。

“成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学生烹制川菜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经济学家,会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川菜端到课堂上给学生们吃。”在课堂上,唐博遇到了一位有趣又善良的迪布维克。

做饭和与学生分享美食是唐博研究生时期的一段经历,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对导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我不记得菲尔给我们做过多少次四川菜。这些菜几乎都是正宗的,这对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唐波的印象里,与其他年长严肃的著名经济学家不同,迪布维克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笑容。在20多个学生的集体中,迪布维克总能和大家相处融洽。对于任何问题,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这位慈祥的“老人”总会耐心解答。“有时我们可以一聊几个小时,他就像我在异乡的家人一样。”

每当在国外遇到学术研究的瓶颈,或是个人遇到问题时,唐博总喜欢去杜布维克的办公室。令唐博没有想到的是,在杜布维克的办公室里,他居然看到墙上挂着几幅中国书法和绘画,办公桌上甚至还放着中国功夫茶。“他欢迎各位学生到他的办公室来聊天,也会请各国学生喝一杯中国茶。”

的确,在迪布维克的个人英文网站中,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喜欢演奏一些传统乐器,比如二胡和葫芦丝。除了音乐,他还热爱运动,比如举重、太极拳和气功。

迪布维克的无数“中国情结”让远在异乡的唐博感到无比亲近,而迪布维克多次的耐心指导也坚定了他选择他作为毕业论文导师的信念。

交谈中,唐博告诉迪布维克,他是四川成都人。迪布维克露出惊讶的表情,积极用中文回应道:“我经常去中国成都,我也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的院长。”唐博至今还记得迪布维克那一刻脸上的幸福和自豪。

后来,成都成了唐博和导师之间一条无形的纽带。有时,唐博暑假回老家不久,迪布维克就会来成都小住一段时间。“这期间,只要有论坛、学术交流,导师都会带着我一起去,我也借此认识了更多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右二)个人英文官网照片

唐博还告诉红星新闻,作为成都女婿,迪布维克已经非常适应成都的慢节奏生活,偶尔会利用休息时间到成都九眼桥的酒吧里坐坐,甚至还会被酒吧老板邀请上台弹奏几首歌。

唐博记得学川菜,迪布维克曾高兴地告诉他,每次他演奏完毕,总能听到观众的掌声,而迪布维克也很喜欢成都人民的热情。

10月10日晚,唐博在朋友圈祝贺恩师获奖,并开玩笑道:“成都九眼桥音乐酒吧的老板没想到,这么低的价格能请到诺贝尔奖得主来表演。”

“获得诺贝尔奖是意料之中的事”

他淡泊名利,对得奖与否也不太在意。

得知导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当天,唐博和很多同学都给迪布维克发微信,表达祝福和祝贺:“可是我的导师果然没有回复他们任何一条。”

在唐博的心目中,迪布维克一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平时经常更新朋友圈,但就没更新过获奖的事情。”唐博告诉红星新闻,群里很多同学都给迪布维克送上祝福,有学生还给他发红包,但导师们并没有回复,更没有收到学生发来的红包。

学生们通过微信向迪布维克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作为学生,唐博对于导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并不感到惊讶:“我们几乎都知道他会获奖,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据公开报道,杜布维克的杰出贡献之一是对银行挤兑问题的深入研究。他与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戴蒙德共同提出的“戴蒙德—迪布维克模型”成为其他学者研究该问题的基本模型。他对银行挤兑的开创性研究也成为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之一。

“我们一点都不意外,在学习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模型能帮助我们的导师获奖。”唐博说。据他观察,“导师好像对这个奖项没怎么在意,他一直都是一个隐居的人,不爱炫耀。”

迪布维克在接受网易财经智能采访时也表示:“获得诺贝尔奖让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收到了很多人的祝贺和留言,我感觉我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对于唐博来说,虽然他已经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并且已经近五年没有见到导师了,但迪布维克留给他的人生财富仍然有效。

“他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宽度,一个人在做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可以做其他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每当我遇到人生瓶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菲尔曾经对我说的话,‘不管是人生还是科研,都会有困难,只要挺过去就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琪 吴洋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摘自《红星新闻》,作者:红星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