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百客TA平台臊子面,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这两年随着省会西安知名度的提升,陕西也开始受到关注。其中,最吸引人的当属美食和文物。陕西的美食不仅好吃,还有浓浓的文化魅力。大家熟知的粽子、凉面、锅贴、豆腐脑、馒头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乃至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道面食,其特点是“细、嚼、滑、炸、薄、酸、辣、香”。“细、嚼、滑”是指面条吃起来要有嚼劲、爽滑;“炸、薄、酸”是指臊子的汤汁滚烫,面条多过面条,表面的油分浓厚,吹不透;“酸、辣、香”是指臊子面的口感,加醋使臊子面吃起来油而不腻。
油应该足够浓稠,不会被吹走
一、旗山臊子面的由来
酸菜面的起源在岐山地区,自西周时期开始代代相传,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人最早定居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因此周原又被称为“岐州”。虽然后来两次迁都,但岐山“圣都”的地位却无法撼动。因此,“岐州”在祭祀仪式中一直保持着最高地位,并在岐山地区长期存在,对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当许多文化都在迅速消亡的时候,这里的风俗习惯仍然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周人的发祥地——周原遗址
关于旗山臊子面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两种说法比较可靠。
1.《文王屠龙》
西周初年,岐山一带渭水沿岸常有蛟龙作乱,危害庄稼和人民。有一天,周文王率众外出狩猎,遇见了这条蛟龙。就在这条蛟龙即将大显神威之时,周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发,重达数千斤的蛟龙从天而降。文王命部下将蛟龙斩成碎块,调成酱汁,拌成龙肉汤。煮好的面条盛在碗中,文王亲自舀汤。吃完面条,将汤倒回锅中,反复使用。就这样,尝到龙肉的人多达一万多人。(来源:《岐山县志》)
面条少了,香味更浓
2. “馂[jùn]余”
馂是什么?古人有“剩食谓馂”之说。大型祭祀活动即将结束时,要举行隆重的“馂食礼”,即吃鬼神吃剩的食物。后来逐渐延伸到吃长辈吃剩的食物。因此,“馂余之礼”亦为“吃剩礼”。如今,岐山婚丧喜庆时仍保留“倒汤”、“还汤”的习俗。即第一碗臊子面的汤要祭天地,剩下的汤叫“福把子”,要带回家祭祀主人家的祖宗牌位,客人才可以开饭。另外,当地人将肉臊子煎熟,便于保存,臊子可以反复重复使用。
将肉炒熟做成肉酱,容易保存
当然,不同的人对上述传说有着不同的解读,但神话所反映的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相似的。神话不能作为史料直接研究,但它确实反映了先民们的集体记忆和美好愿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神话都模糊不清,无法考证,但通过与先秦文献、出土文物的对比,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丰富的信息。
2.臊子面体现的周人文化精神
1. 祭祀礼物体现的“接触巫术”
酸菜面的面条和酸菜是分开制作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菜了。如果从“酸菜”这个字来看,“月”是肉,“品”代表牛羊猪三大牲畜,下面的“木”字象征着一张桌子。所以“酸菜”可以理解为牛羊猪肉摆在桌子上,就像是用祭肉祭天一样。所以酸菜应该和祭祀有关。民间认为祭肉是神灵享用的食物,非常珍贵。所以祭祀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皇帝就会把祭肉分给大臣、王公大臣,也就是赐给酸菜的礼物,“酸菜”就是祭肉的意思。 诸侯再将祭祀肉分给群臣、谋士,这样,分享祭祀肉的阶层不断向下流动,甚至普通百姓也能享用到“福肉”。由于祭祀肉很少,人们将肉切成尽可能小的块,所谓“肉越细越好”。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肉”,神灵的祝福可以保佑更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团结部族、巩固周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祭祀用的牲畜有三种:牛、羊、猪
这种思想体现了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的“接触魔法”。他认为原始人错误地将接触过的东西视为永远接触,在物理接触中断后仍能相互影响,比如对头发和指甲施咒。根据这种思想,人们认为在祭祀时分享神灵吃过的祭肉,就相当于获得了神灵的道德和智力特征,这也体现了祖先分享福肉的美好愿望。
2.“夫八子”与周人的礼仪精神
每次祭祀结束,由假扮被祭祀的人先享用神灵的剩饭,其次是皇帝和大臣,然后是公卿以下的下级。这样,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人人都能吃到神灵的剩饭。后来,吃剩饭的仪式逐渐延伸到吃尊贵人的剩饭,这叫“食一礼”,也就是吃剩饭的仪式。过去,岐山人吃面条前,先端上一小碗,晚辈端出来倒汤,以祭天地。吃剩的汤叫“府八子”,桌上长辈和尊贵人的剩汤也叫“府八子”。所以,“府八子”有两层含义,一是祭天地的剩汤;二是长辈和尊贵人的剩汤。
祭祀用的铜盘
此外,岐山人对宴席上客人的座位、吃面时倒汤的礼仪,甚至不同人吃饭时的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从未以条文的形式公布,而是成为心照不宣的礼仪。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礼仪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推动的,而是从个体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以培养敬畏之心,使人服从。发源于岐山地区的周文化,也代表着这样的伦理精神,经过后世孔孟子思学的发展,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挣扎。
3. 岐山臊子面的残存风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岐山人对酸菜面进行了不少改良,使之名扬海内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极为困难,岐州、州两地没有肉做酸菜,农民就用素菜代替。后来,荤素酸菜面并驾齐驱,扩大了岐山酸菜面的影响。此外,对传统的“剩汤再热”吃法也做了一些改良,使之符合现代人的饮食标准。
素食酱料 – 红、黄、绿、白、黑
笔者曾到过岐山、扶风等地,在与当地人交谈中得知,当地婚丧喜庆吃面的习俗,在西周时期仍沿袭至今。宴席上,上汤,下面。每位客人将大碗里的面舀到自己的小碗里,只吃面,不喝汤。碗里剩下的汤,也不倒掉,而是由客人带到厨房,倒入大锅里和原汤调和,再加入调料继续煮。如此循环,直到客人吃饱离开。
在红白喜事上,人们用小碗吃面条,而且不喝汤。
除了岐山酸菜面,这一带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小吃,比如擀面、血面、豆腐脑、锅贴等。原始人不再满足于口腹之欲,而是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人文理念赋予食物,使饮食文化成为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什么比吃更能有力、更直接地展现民族文化的特质了。前一秒,我们可能还在为某事争吵不休,但当我们在餐桌旁,这样的矛盾瞬间被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消解了。这就是食物的强大力量。
参考:
1.荆鸿雁:《陕西岐山臊子面文化探源》,《史记》2011年第4期
2.李永平:祭祀消灾的神话文本——论酸菜面的文化传统,《思想阵地》2015年第4期
3.庞鑫:论岐山臊子面的审美文化内涵,《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