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
鸡年
思乡之情是一盘海南鸡
文特约撰稿人 王春雨
“瑞记”老板莫鲁瑞和“瑞记”招牌。
转眼间猴年过去,鸡年到来,海南鸡已是举世闻名,美誉深厚。
海南鸡的起源
文昌市潭牛镇北面,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名叫天赐村。村里榕树众多,枝叶繁茂,山坡上青草如茵。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鸡在榕树下啄食榕籽,或在草地上寻找昆虫,追逐嬉戏。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繁殖的鸡,外表光亮,肉质细嫩,皮薄骨脆,几百年前就备受推崇。
相传明朝时,一位来自文昌的京官回乡探亲,回京时带了文昌鸡给皇帝吃。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说:文昌鸡果然名不虚传!随着皇帝的夸赞,文昌鸡在岛上名声大噪,文昌鸡诞生的古村落被命名为天赐村。
1936年,宋子文第一次回到家乡。他感慨地对文昌乡亲们说:“我父亲对我说,如果我不是个男子汉,就不能回文昌认祖归宗。现在我按照父亲的嘱咐,第一次回到家乡,见到乡亲们,心里很高兴。”乡亲们设宴款待他,宋子文对文昌鸡的美味赞不绝口。在与乡亲们告别时,他带着乡亲们特意送给他的一笼文昌鸡坐飞机返回南京。这则消息迅速传开,立刻传遍了全岛,传遍了海外。名人效应,大大提升了文昌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宋子文第一次回到家乡时,就对乡亲们说:“我们琼崖人在家乡没有立足之地,只能辛苦打工挣钱养家,这种不怕飞渡江、敢于冒险的决心,才是我们琼崖人真正的勇气。”
这句话意义深远。是的,自明末清初海禁解除以来,海南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漂泊到异乡。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海南人。目前,海南人有370万人,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海南华侨在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开拓进取,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支援祖籍故乡的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我们仅以两位华侨前辈在新加坡推广海南鸡文化为例。
王益源(右坐)家庭合影。
20 世纪 50 年代,默里每天都会亲自挑选鸡。
王公禅鸡饭
在新加坡,上年纪的人几乎都知道“王公禅”这个名字,他是“王公禅鸡饭”的老板,也是新加坡海南鸡饭的创始人,一个传奇人物。
王公禅,本名王义元,琼海市中原镇乌坡村人,少时家境贫寒,每天天刚亮就要扛两竹篓鲜鱼到一里路外的集市上卖,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1936年,19岁的王益元在一位好心人的带领下,前往新加坡谋生。但他没有一技之长,身在异乡,该怎么办呢?正愁没头绪时,一个主意突然冒出来:卖鸡饭!原来,他去东南亚之前就听说文昌鸡饭名声大噪,于是他不怕路途遥远,便到文昌县文城镇玉奎鸡饭馆品尝,并向老板吴玉奎请教做鸡饭的要点。
当时他就想,新加坡有这么多的海南人,还有这么多的华人,难道他们不想尝尝美味的海南鸡饭吗?王益源下定了决心,立即行动起来。每天早上,他把煮熟剁碎的鸡肉和圆圆的鸡饭准备好,装进两个竹篓里,然后一手提一个竹篓,沿着牛车水的街道叫卖。这种大众化的美食,方便、实惠、味道鲜美,颇受人们的欢迎。王益源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他自然也高兴不已。
随着越来越多人喜爱海南鸡饭,王义源也渐渐攒了一些钱。一段时间后,他在海南二街(又名八米土街)桃源咖啡店租了一个摊位,挂出“王公禅鸡饭”的招牌招揽顾客。由于王义源在实践中掌握了做鸡饭的窍门,端上桌的鸡色泽浅黄油亮,皮脆肉嫩,尤其是配上特殊的调味料,让人吃了还想多吃。
随着鸡饭生意越来越红火,王功灿的名字也越来越为人所知,街坊邻居送喜帖时,都称呼他“王功灿先生”,他的真名也被人遗忘了。
后来桃园茶餐厅易主,店面挪作他用,王义源只好把招牌搬到海南一街琼林园茶餐厅继续经营。经营了一两年后海南鸡饭,他因年老体弱而退休,并于1959年在陈笃生医院病逝。
如果说王益源的举措令人鼓舞,那么,他的同胞莫鲁睿的崛起则更加弥足珍贵。
瑞记鸡饭餐厅
莫鲁瑞出生于琼海市中原镇文楼村。1928年,年仅14岁的他因担心被土匪绑架,便跟随家乡人到新加坡谋生。此时桃园茶餐厅开了“王公禅鸡饭”摊,他经亲友介绍到店里帮忙。他年纪虽小,但干活快,肯吃苦,有进取心。白天在店里做工,跟“公禅叔叔”学做鸡饭,晚上到海南二街兴华学校读书,每月工资4新元,除了支付夜校学费外,还定期把钱汇回乡下的母亲。
莫鲁瑞,一个外表看起来温和,内心却倔强的年轻人,曾对当时的合伙人说:“等我将来有资本了,一定在海南鸡饭行业发展。”为了表明决心,他给“共产党叔叔”干了两年,学会了做鸡饭的手艺,随后自己创业。
经过实地考察,莫鲁瑞在诗巫马诺罗戏院附近的海口路租了一个摊位,卖海南鸡饭。当时,海口路是海南人去新加坡的必经之路,他有地利和人流优势,摆摊卖家乡鸡饭,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大多是他的家乡人,对他们来说,思乡之情就是一盘海南鸡。莫鲁瑞的生意红火。可惜好景不长,新加坡与海口之间的上下车站改为红灯码头,海口路变得冷清起来。
此时莫鲁瑞已经攒了一些钱,在海南二街的“池乐咖啡店”租了一个摊位继续做生意,这时他开始用“瑞记”三个字作为招牌。
1949年是莫绿水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买下海南街1号的“美和”杂货店,装修后在门口挂上“瑞记鸡饭店”的招牌,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莫绿水志向远大,他提出要把海南鸡饭做成精品,必须在色香味上下功夫。
莫鲁瑞的拿手好戏是选鸡和焯水,这是跟“共产党叔叔”学的。他说,这两件事,特别是选鸡,是鸡肉好吃不好吃的关键,这一步他一定要把好关。每天早上,他都站在餐厅后面,对卡车运来的一两百只活鸡,摸一摸肚子、摸一摸肛门,称重,合格的就取走。顾客们尝过他选的鸡后,都说“非常好吃”,“越吃越想吃”。
当时担任星洲日报记者的王格空(原名曾传春,潭牛镇文同村人)在报上刊登了一篇有关瑞记鸡饭的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瑞记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食客们在餐厅外排队等位的景象屡见不鲜。
1951年,香港著名影星李丽华、颜骏乘飞机到新加坡拍摄《牛车水》。下飞机后,他们没有坐车去下榻的饭店,而是直奔瑞记鸡饭馆大快朵颐。闻讯而来的追星族和市民,纷纷涌到饭店门前。影星们见状,只好从后门溜走。
手头资金充足,莫陆瑞得以灵活经营。一方面扩大业务,买下隔壁的“金和汇庄”,整合后,酒楼面积扩大一倍,在主打海南鸡饭品牌的同时,兼营中西时令菜品、举办宴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在马来西亚投资橡胶园、种植油棕,同时也从事房地产业,事业一帆风顺,生意蒸蒸日上。
当时莫禄瑞已列为新加坡首富之一,曾被推选为琼州会馆副主席、天后宫主席,1966年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颁授公共服务奖章。
王益源、莫鲁睿两位从艰苦创业到成为人生赢家的华侨前辈,一生在海外从事海南鸡饭事业,弘扬海南鸡文化,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让海南鸡在新加坡乃至全世界享有盛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