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小吃 来自宋代的超级小吃“点染”到底是啥?

看《东京梦华录》的时候,美食多得是眼花缭乱,只看到美食,错过了锅儿这个超级小吃,看《三燕二拍》的时候,又发现了锅儿,而且这次更加形象,叫鹌鹑锅儿。

有些人看到鹌鹑就以为这是鹌鹑串,但书上居然注明这是“一种面食”。还以为是形状像鹌鹑的糕点呢?查了资料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先说读音,馉饳的读音跟“骨”和“剁”一样,是宋代流行的时尚食品。是的,学者们把馉饳儿视为宋代的时尚小吃,大概可以和……最近流行的脏馍媲美吧?

由于锅呐儿也是用面皮包馅儿做成的,所以很多人把锅呐儿当成类似饺子、馄饨的食物。但事实上,《东京梦华录》中将饺子、馄饨、锅呐儿三者分开列出,显然不是一回事。

就拿记载较多、内容较详细的鹌鹑饺子来说,将鹌鹑馅料放在方形面皮的中间,沿面皮对角线对折,形成三角形,将一角沾上水淀粉,将另一角折起,压紧,两端对齐,形成元宝形状。

此法与包饺子绝对不同,但与包馄饨却有相似之处,不过经过折角、拉拢等多道工序,馅料与面皮之间会有较大的空隙时尚小吃,馄饨放入汤锅后会很快膨胀起来。

馉饳儿煮熟后,蓬松蓬松的。到了宋代,这成了一个成语:馉饳儿好气啊!用来形容有些人特别容易生气,一惹就爆炸。

馉饳儿也可以用竹签和其他配料煎着吃,也可以蘸盐或汤吃。《三言二拍》中的这个故事来自宋代故事书,书中也描述了类似的吃法:

和尚听闻召见,便端着托盘走进茶馆,放在桌上,把油条穿成黄色的条子,捏上些盐,放在官吏面前,说:“请先生吃油条。”这就是盐油条的吃法。

因为馉饳儿也是馅料,馅料的选择也有很多种,不同的书籍对其吃法也有所不同。除了上文提到的鹌鹑馉饳儿外,《山东民俗·日用饮食》中也有写到大鱼馉饳儿。

“大鱼饺子。取刚捞上来的鲜马鲛鱼,将肉切成片,剁碎或切成馅,加少许盐、少许韭菜和油,包成小孩拳头大小的饺子。煮熟后,每碗只放两个。一顿中餐,六七个饺子就饱了。吃起来很过瘾。”

虽然菜谱上写着“包成饺子”,但开头却是以大鱼馉饳命名的。所以我在想,曾经有朋友说起吃巨型饺子,吃几个就觉得饱了,或许他吃的其实是馉饳。

有人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馉饳儿已逐渐被更为简单的饺子所取代。但我想,在古汴梁城和古咸阳城周围应该还有人在制作馉饳儿,只是现代人更习惯称之为大饺子。

最后说说插画,因为历史上留存的图片太少了,我也是从网上随便捡来的,不知道这张图更接近哪张。

不过上图这款神奇的面食,叫馉饳瓦玲儿,形状跟瓦玲很像,应该是最接近馉饳儿的了,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