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村里可以吃到正宗的东南亚美食

我的家乡很小,小到骑电动车十分钟就能到。我的家乡也很大。虽然离我有两千多公里远,但我的味蕾仍然能感受到那些“异国”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汕尾市,在这个粤东沿海城市里,有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正式名称叫华侨行政区。1952年,我国在我的家乡安置了一批华侨,这里是全国最早的安置侨胞基地之一。多年来,先后接收和安置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十几个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

因此,在我的家乡,不用出国就能尝到正宗的东南亚美食,比如印尼千层糕、印尼木薯糕、越南肠粉卷……此外,还有各种地道的地方小吃和美食,比如泡菜面、肠粉卷等,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对我来说,每次回家都像是开启了一场“寻味之旅”。

早餐“内卷”

美食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很多吃货来说,藏在味蕾里的记忆往往是最深刻的,家乡的很多小吃,从小就有。

据了解,整个管理区面积32平方公里,分为9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约1.3万。我所在的第二居委会,常住人口约7000人。但奇怪的是,虽然人不多,但随处可见餐饮摊位。

营养又美味的早餐是一天的开始。丰富多彩的早餐也是我们家乡饮食的一大特色。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总是纠结于早餐吃什么。但这种纠结更多来自于品类的丰富。即便是现在,家乡的早餐也是促使我早起在家的一个因素。

常见的有腌面、肠粉等。家乡的腌面是我记忆中很特别的美食。腌面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水煮几分钟,取出后淋上特制的调料,色香味俱全。有人说这种腌面的做法是客家人归侨的,与传统的客家腌面有所不同,我喜欢尝尝那种独特的咸鲜味道。有的食客还喜欢加点醋或者辣椒,味道酸咸辣辣的。

腌面

在我上中学的路上,有一家老字号的面馆,是一对夫妻开的。在一条土路上,装修很简陋,只有四五张桌子,不过想吃,得早起。夫妻俩经营这家面馆很多年了,前店后屋。制面机就放在院子里,木头做的。刚制好的面条上裹着一层白白的面粉,让人立马垂涎欲滴。

这些年开了十几家泡面店,但味道几乎都不怎么样,只分好坏。一碗泡面加上一碗珍珠菜肉丝汤,现在基本都在10元左右。

如果吃腻了腌面,可以去菜市场吃一碗牛腩面,牛腩酱浇在嚼劲十足的面条上,就算没有肉,也是必吃的早餐。牛腩面是同一家店卖了十几年的,所以说要吃牛腩面,你立马就会想到它。

如果你不喜欢吃面条,不妨试试随处可见的肠粉摊。在广东,肠粉可以说是标配美食。不过除了传统的抽屉式肠粉,我们还有以越南归国人员为主售卖的越南肠粉。将米浆铺在一块细布上,盖上锅盖蒸十几秒,用竹签翻面,放入馅料。米皮洁白透明,口感鲜嫩。

越南米粉卷

小时候,如果上学要迟到了,我就会去菜市场买一些蛋糕,全都是很“奇葩”的蛋糕,什么彩虹蛋糕、香兰叶蛋糕、椰丝蛋糕、娘惹蛋糕、春卷……

自制糕点

那时候,一两块钱一般就够填饱肚子了,长大后,我常常后悔自己当初省吃俭用,去网吧上网。

或许是因为选择太多,经常难以抉择,现在每次回家都想把早餐当午餐吃,各种早餐都尝一尝。又或许是这种“内卷”,觉得路边小摊的味道一点都不比大饭店的差。

美味,可以打包带走

农村没有那么多“网红”美食,但华侨华人的特色菜却在本市乃至周边城市享有盛誉。

我最喜欢吃的外卖是印尼千层糕。正宗的千层糕含有大量的黄油和蛋黄,需要一层一层地烘烤,反复烘烤十几层。千层糕的横截面看起来很不错,质地柔软,吃起来清淡而芳香。此外,还有印尼牛奶饼干、鸡蛋饼、木薯饼等。

千层蛋糕

对于吃惯了中西糕点的人来说,东南亚糕点是一个新鲜有趣的选择。

由于制作简单,很多当地人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在家里制作千层饼,作为礼物赠送或者招待客人,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和当地的民俗很好地融合了。

相比很多地方,花桥的地理位置不算太优越,从市中心到那里要一个多小时,长期缺乏农业和工业支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华侨华人的饮食在外人看来很实惠;华侨华人也淳朴热情。他们说着一口特色鲜明的普通话方言,“吃”读作“四声”。不能说是方言,但有些词是粤语、薛老话等语言元素的融合。即使远离家乡多年,这种说话方式也根深蒂固。

经过多年的流浪,我有时觉得自己很晚才意识到这么小的地方竟然能出产这么多的美食。除了大量的商店外,市场两旁还有许多小吃摊贩,例如香甜可口的五果汤和萝卜糕。由于靠近大海,这里还有各种海鲜美食。传统的广东美食——米粉和烧腊就更不用说了。

擂茶

以前,花桥里有两个相邻的小吃摊,一个叫“越南”,一个叫“美洲”。两个摊位的炉子都摆在店门口东南亚美食,“简陋”的店面装修总是散发着阵阵蒜香和油香。“低档”的小吃摊也营造出一片繁华的美食景象。这里没有“传统名菜”,但在里面买一份炒米粉就足以满足你了。

花桥虽然“以美食为荣”,但其实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小学的时候,我曾看到一个旅游团过来,那种由衷的喜悦至今还记忆犹新。

这么多年走遍全国,总想把家乡的美食分享给大家,但很多糕饼很难保存,从来没在其他地方见过家乡的千层糕,带给同学、同事,看着他们品尝,心里很开心。

近年来,我的家乡终于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特色产品更加丰富,比如大力推进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水果小镇”

如今,让海外华人圈“红”起来的肯定是水果。

华侨管理区的前身叫华侨农场,农村发展离不开农业,华侨有耕地面积9000多亩,山地面积10000多亩,常年雨水充足,日照充足,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几乎为零的工业排放也是水果品质优良的保障。

如今,桥区任何一家杂货店门口都可能摆放着好几种水果,马来西亚的红杨桃、泰国的“黑钻石”莲雾、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的释迦牟尼……

夏季,各种荔枝上市,黑叶、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品种应有尽有。外面十几块钱一斤的荔枝,这里只要几毛钱一斤。近年来,这里还引进了“荔枝皇后”仙金凤,这种荔枝果实较大,但核小,汁水丰富。

在喜茶推出橙汁之前,我们就已经喝上鲜橙汁了。海外华人与橙子的历史源远流长。走进果园,随处可见橙树,包括野生橙树。这种果树长相奇特,但枝头上却结满了圆圆的果实。

但油橙确实是一种“小众”水果,口感酸涩,细嚼慢咽才能尝到它的甜味,吃不惯的人可能真的吃不惯。近年来,油橙成为“网红水果”,野果也成为“佳果”,我们生产的“白玉”甜油橙已成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审定的新品种。

在这个“水果之乡”,还有脆甜的红心番石榴、“潮式贡品”金橘、菠萝蜜、龙眼……

可以说,水果文化渐渐成为家乡文化和特产的一个重要分支,每次待在家里享受水果的自由,都像是想把火车票钱赚回来一样。

我一直想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但最后还是说出来的时候,我好紧张。说美食不是我的长项,我担心自己表达不好。该怎么形容呢?一位大叔问我,“地球村”还是“世界村”比较吸引人。

说到家乡美食,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看法,花桥地方小,没有那么多的流量和名气,也没有所谓的传统美食和知名小吃,在网络时代或许不值一提。

但我的思乡之情却早已与味道联系在一起,每一道美味对于我来说都是家乡的象征。

让我对家乡的记忆定格的场景,是傍晚时分,邻家的一位老人在家门前的土路上弹吉他,身边围着几个人唱歌,琴声悠扬,田园生活惬意而宁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