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吃制作技艺(蒜蓉棒)

历史起源报告

编辑

蒜蓉棒是一种古老的小吃。孟氏蒜蓉棒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十七年,泉州人刘庆南外出学艺谋生,回国后带回了制作麻花的技术,在村里开了一家店铺,做起了制作麻花的生意。刘庆南根据南方喜甜、北方喜咸的生活习惯,在麻花表面抹上一层糖霜,使麻花外脆内甜。后来,刘庆南与其侄子苏桂生研究出用糖和蒜泥挂麻花的技艺,演变成泉州独有的蒜蓉棒。[2]

工艺特征报告

编辑

蒜条选用优质面粉、纯白砂糖、新鲜蒜蓉等原料,采用代代相传的秘方和六道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手工揉面技艺,使面团揉得筋道,蒜条形状均匀。炸制过程中油温控制得当,蒜条入锅炸至金黄,外脆内软。裹糖霜是蒜条制作中独有的技艺,是手艺与速度的默契结合。[2]

流程报告

编辑

泉州蒜棒制作步骤:

蒜蓉棒的制作步骤

1、准备好材料:面粉、水、糖、酵母、菜籽油、刮刀、盆、滤网、圆簸箕、蒜末、麦芽糖;

2、制作面团,将面粉、适量白糖、酵母、菜籽油、水放入碗中搅拌均匀;

3. 让面团发酵。将面团放在桌上揉至光滑。盖上布(约 20 分钟)。

4. 将面团擀成条状,再切成均匀的小块,表面刷上菜籽油,将小块擀成合适的长度。

5. 让面团第二次发酵。用布盖住长条(约 20 分钟)。

6、将发酵两次后的面团擀成长条状,交叉做成麻花状;

7、油七八成热时下油条炸,并不断翻动,使油条均匀受热,炸至金黄色即可捞出油条放入圆形簸箕内滤油。

8、拌蒜糖。锅内加入水和糖,糖溶化后加入少量麦芽糖煮成糖浆,加入蒜头,搅拌均匀。

9. 将炸好的麻花加入蒜蓉糖浆中,搅拌均匀。[4]

遗产保护报告

编辑

传承价值

蒜棒制作技艺独特,已传承五代,孟家蒜棒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孟家蒜棒长期保持传统手工制作,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小吃制作,相继开发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甜味、咸味、海藻味等系列蒜棒,具有食品研究开发价值。孟家蒜棒口感香甜酥脆,回味悠长,已成为泉州美食小吃之一,不仅具有饮食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旅游开发价值。[2]

遗产

孟丽玲,1966年5月出生,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泉州小吃制作技艺(蒜条)”,1981年9月开始随苏团山学习蒜条制作。[3]

保障

201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鲤城区文化馆为“泉州小吃制作技艺(蒜蓉棒)”项目保护单位。[1]

社会影响报告

编辑

荣誉

2006年1月,福建省烹饪协会授予孟丽玲蒜蓉棒“福建名小吃”荣誉称号。[3]

2006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孟丽玲蒜蓉条“中华名小吃”荣誉称号。[3]

2010年8月,孟丽玲蒜蓉条入选泉州市老字号品牌。[3]

2012年8月,孟丽玲蒜杆被中国大蒜行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带头人”“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3]

2015年10月,孟氏古法味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授予“2014-2015年度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称号。[3]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