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制作 逍遥麻辣汤制作技巧

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逍遥胡辣汤由宋代的头羹、河羹、胡羹演变而来,因突出用椒,后人便称其为胡辣汤。椒性辛温小吃制作,有补气、温中、健胃之功。用羊肉、面筋、高汤按一定比例调味,依次入锅,用小火慢炖,用木勺慢慢搅拌,熬成汤即可。具有“久而不烂、熟而不烂、甜而不浓、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特点。

逍遥胡辣汤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御厨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消食茶”为基调,制成色香味俱全的汤品,不但减少了茶的苦涩,还去除了汤的辛辣味,还能提神醒酒、开胃健脾,取名“长寿汤”。后来,北宋遭遇“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宋都开封,御厨赵启因军难南逃,路过逍遥镇,便决定在此隐居,以卖汤为生,“长寿汤”也在此落户。 为了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胡辣汤加入了逍遥镇特有的槐山羊肉、黄花菜,并用面粉勾芡,初步形成了如今胡辣汤的雏形。

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兴盛,逍遥镇成为内陆水陆重要商港和八方商贾的聚集之地,融南北风味于一体的逍遥胡辣汤在商贾口口相传中名声日盛,逐渐成为中原名吃的一道名菜。

建国以来,逍遥胡辣汤的制造者们本着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原有的调味料中添加多种中药调味品,逐渐形成了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汤品。

2009年6月12日,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编号:Ⅷ-276。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