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起源报告
编辑
宁化客家小吃历史悠久,品种多达300余种,制作工艺源于古代中原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宁化客家小吃不断转型升级,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化发展,从“夫妻店”模式到标准化生产,从只经营小吃到打通全产业链,客家小吃逐渐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大产业。[9]
工艺特征报告
编辑
宁化客家小吃按风味和制作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大米、面粉等为主要原料,如黄米糕、油煎包子、炸丸子、米包子、义府面、勺粉、春卷、糯米糕、米凉粉、糖糕、光糕、蒸饺、金钱糕、银盏糕、中元糕、糖球、灯笼糕、香菇糕、芝麻软糕、米粉、客家大饼、米茶、千层糕、肉糕、椰饼等,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口味清淡香甜。如客家大饼选用瘦猪后腿肉,用木锤反复捶打成肉泥,形成独特的酥嫩口感。
另一类则以豆类、薯类、芋头等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如烧卖、粽子、包子、松丸、丸子、花卷、粉丝、蛋皮、南瓜饼、酿豆腐、山药饼、白玉饺子、红菇山药丸、炸豆腐、鱼丸、芋圆等。制作方法朴实原始,原汁原味,咸鲜辣兼具。制作方法和烹制技法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如酿豆腐仍沿用古法制作豆腐,不用石膏、卤水或人工合成药剂,而是用自然发酵的豆浆酸水,充分保留了豆子的香气和营养,同时口感更加细嫩爽滑,为以豆腐为主料的其他小吃制作提供了保障。[2]
遗产保护报告
编辑
遗产
宁化客家小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朝晖、钟翠华、叶金荣、吴黎明。 [2]
保障
2012年起,宁化县成立了宁化客家小吃领导小组、宁化客家小吃小组、宁化客家小吃协会,并建成宁化客家小吃技艺保护、展示、传播的重要基地——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2]
2012年至2022年,宁化县依托客家小吃服务中心举办培训班209期,免费培训学员1.2万人次。其中,2021年举办客家小吃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544人次。[9]
2021年,宁化客家小吃协会在国家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宁化客家小吃指导标准,涵盖多种代表性客家小吃小吃制作,促进客家小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7]
社会影响报告
编辑
荣誉
2016年,宁化客家小吃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2]
2017年11月6日至9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在明泰特色小吃展销会上,宁化酸菜猪腰荣获金奖,勺粉等3种小吃荣获银奖,擂茶等5种小吃荣获铜奖。[6]
2021年,宁化客家小吃进入中国小吃50强,宁化县被列为“中国客家美食地标城市”。[2]
主要活动
2017年7月8日晚,2017年全国山地自行车越野赛“骑遍红土地 重走长征路”在革命老区福建宁化举行。举办客家小吃品尝文化晚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走进宁化、了解宁化、品尝宁化的客家美食、感受神秘的客家文化、领略宁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5]
展览业绩
2020年9月20日,宁化县在和龙乡下邑村举办第三届客家农民丰收节暨和龙贡米文化电商旅游节。骑楼街道35个“农贸市场”摊位开业迎客,展示米茶、灯笼糕、年糕等宁化客家小吃。[4]
2021年5月29日至6月3日,为期6天的“宁化客家小吃巡展全国进福州”小吃展在福州市台江区万达广场举行,现场展示了勺面、酸菜腰子等20余种宁化客家小吃,还有糯米糕、古坑粉丝制作技艺的现场表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