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菜谱 二毛收集老菜谱30年,把食物当成一门科学

“我在重庆、成都、北京开了三十年餐馆,开发了三十年的创意菜品,读了无数美食书籍,写了很多美食文章,但直到看到这些传统菜谱,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二毛来说,研究传统菜谱是一个挖掘、传承、转化、利用的过程,正是老菜谱、老厨师,才使得菜肴的创新和传承有了今天的可能性。几十年来,二毛通过对这些老菜谱的细心追溯,看到了中国烹饪的发展,感受到了饮食文化的波澜壮阔,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延续。

/剥离//80/-错误/1|”/>

二毛,原名牟振利,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

中国历史上首次菜谱展览

此次美食文献展,二毛重新梳理了自己近30年的收藏,精选了明清至20世纪80年代的菜谱文献1500余份,以时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为主要线索,全面呈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展览以饮食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为明清、民国、建国后三个部分,最早的藏品来自明代永乐年间。“中国饮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第一个高峰,清末民初更是进入鼎盛时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直到20世纪60年代饮食文化受到压制。”

/剥离//80/-错误/1|”/>

展览特设四川文献展区

二毛在20世纪60年代后收集的文献中,有大量的油印菜谱,这些非正式出版的文献和菜谱令他深受感动。“在压迫的年代,依然有暗流涌动,这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顽强和不朽。所谓中国菜的不朽,源于中国饮食文化在几千年来极富生命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不久的80年代,饮食文化重新被开发。“就像这个时代诗歌、哲学等社会科学的普遍爆发一样,传统饮食文化也以全新的色、香、味、形、器、意呈现在人们眼前。”二毛认为,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大批烹饪大师,以及他们对菜谱和饮食历史的书写和口述,是“真实而深刻的”。

方剂的收藏在80年代就结束了(极少数特别优秀的方剂在90年代才收藏),二毛认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方剂的抄袭现象日趋严重,普遍缺乏原创性,以致此后的方剂大多没有收藏价值。

/剥离//80/-错误/1|”/>

民国、明清文献一角

从“吃货”到专家

二毛对美食的兴趣从小就开始了。二毛的妈妈是一位烹饪大师,所以他从小就特别“吃货”。妈妈告诉他,如果喜欢吃,就应该学会做饭,因为只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口味。

于是,他八岁开始跟母亲学做菜,学会的第一道菜是回锅肉,秘方就是醪糟。“这个是很少有人知道的,醪糟、豆瓣酱、甜面酱、泡姜、泡椒在高温下混合,回锅肉的口感会更加鲜美。”这道“毛式回锅肉”至今仍是他的拿手好菜。

美食曾经只是一种爱好,朋友聚会时,二毛总是下厨,做了很多菜2019年新菜谱,朋友鼓励他开餐馆。1986年,还在教书的二毛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馆,也从此开启了他的美食人生。

20世纪80年代末,二毛开始收藏旧菜谱。这种收藏最初是无意识的,逛旧书市场时他会特别留意菜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每到一个城市,二毛都会去两个地方:一是菜市场,二是旧书市场。

后来到了成都,他经常去杜甫草堂,尤其是周六早上,那里聚集着买卖旧书的商贩。到了北京,他成了潘家园的常客。那时,他纯粹是想在旧书中寻找一些特色菜肴,修复后用在自己的餐馆里。

每次发现一本老菜谱,二毛就迫不及待地看一遍,买回来后再仔细研究,做笔记、摘录、整理。因此,他一直认为收藏是先阅读,再研究、再转化。寻找老菜谱的三十年,除了收藏本身的乐趣,他收获了更多收藏之外的意义。

/剥离//80/-错误/1|”/>

清代、民国及1970年代日文版随园食单

收藏文献需要缘分,很多菜谱都是来之不易的。有一套文献,他收藏了十几年,但至今缺一本书。有一次在北京潘家园,他常去的一家旧书店老板问:“我这里有一本菜谱,你要吗?”二毛拿起一看,正是他缺的那本。

“有时我去一个地方,会发现正好有我需要的文件,好像它就在那里等着我。”这种体验对他来说尤为深刻,就像只有在对的时间才会出现的缘分。

/剥离//80/-错误/1|”/>

中华烹饪(菜谱)文献展 2019.5.15-2019.6.1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