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塑像。 赵斌 摄
杨靖宇将军曾居住的“墙子”。 赵斌 摄
初夏,采访车行驶在吉林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蒿子湖东北抗日联军营区”隐匿在茂密的森林之中。
“你猜,这磨石是真的吗?”
“猜猜士兵们做饭时烟都到哪里去了?”
…
随着密营里金牌导游的一道道问题,“抗日联军智慧”一一重现。
烹饪智慧:烟去哪儿了?
“这是‘青松灶’,抗日战士们用它做饭。”导游指着远处用茅草和树桩搭成的“小窝棚”,介绍当时的“厨房”。
1938年至1940年,营区笼罩在日军侦察机的整天盘旋监视之下,时刻在寻找杨靖宇及其部队的行踪。为了避免炊事烟气吸引敌人,聪明的抗日联军战士发明了“松木炉”——将炉子直接连接到一棵粗大高大的空心松树上。
“空心树是天然的烟囱。”导游说,灶台下面埋着几十米的暗管,每隔一段距离都留有空隙,用于排烟。做饭时产生的烟气会慢慢散入树中,再慢慢排空。远远望去,袅袅炊烟与蒸腾的水雾融为一体。
选址的智慧:抗日战士们藏身何处?
山高、林密、道路险恶……杨靖宇将军率领抗日战士,利用密营的有利地形,一次次成功避开敌人的“围剿”。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联军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修建了四种类型的密营:挖在地下的叫“地窖”、用树架垒成的叫“霸王圈”、依山而建的叫“山房”、用木架搭建的叫“叠架”。
“指挥部遗址是杨靖宇指挥战斗和工作的地方。”讲解员指着眼前的“指挥部遗址”介绍道。遗址东西长7米多,被称为“墙子”。抗日战士们将地面挖深1至2米,并用杂草覆盖,以避开敌人的视线。如今,指挥部遗址已自然坍塌,依稀可见腐朽木柱的残骸。周围的土丘和树木为它形成了天然的防护屏障。
生存的智慧:橡子如何变成食物
沿路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直径一米多的大磨盘,磨盘上斑驳的痕迹见证着抗日联军战士们的艰苦岁月。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后,抗日联军战士们既要应付日军的围剿,又要小心叛徒的出卖。即便是在野兽众多的密营里,战士们也不敢轻易射击打猎,生怕被敌人发现。尤其是冬季,大雪封山长达4个月之久,战士们的物资更是匮乏,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当时,密营粮食极度匮乏,士兵们吃不到米、面等真正的食物。在密营里,橡子这种野猪等动物吃的植物,成了士兵们填饱肚子的“食物”之一。“橡子比较大,一般的磨石磨不下七八个。士兵们就想到用磨石把橡子磨成面粉食用。”导游说,橡子粉虽然能让人有饱腹感,但在胃里很难消化。
很多人都听过抗日联军战士吃草根、树皮的故事,但其实深山里能吃的树皮并不多,密营里只有一种“黄菠萝”树,树皮像木屑一样,味道酸涩,是抗日联军战士充饥的树皮之一。
走进密营深处,一朵四瓣小黄花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透露,抗战时期,在药品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抗日战士就地采集这种黄山黄连花,碾碎后抹在身上,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战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聪明的智慧,坚持到了革命的最后一刻。
采访结束前,采访组来到“东北抗日联军蒿子湖密营纪念馆”,在杨靖宇将军铜像前默哀、鞠躬、献花,缅怀革命先烈。离开密营后橡子面,一个个画面久久萦绕在脑海里:80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大汉手持双枪,在齐膝深的雪地里飞奔,带领抗日联军与敌人殊死搏斗,一路高喊革命口号……
这是当时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写照,是抗日联军英雄们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更是抗日联军战士集中智慧和力量,以战术手段与敌人周旋的立体体现。
新闻链接
建立秘密营地:与敌人进行战术演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事委员会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他率部长期在满洲东南作战,在东北势力强大,配合全国抗日战争。
1936年,日寇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在东北林区实行团部制,强行合并村落、集体惩戒保甲制度,迫使抗日联军由露天根据地转入“密营”。1936年6月至7月,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桦甸市红石林区南部深山密林中建立秘密营地——蒿子湖密营,储存军需品、救治伤员、修理枪支、收集敌情、缝制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