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海面波光粼粼,小船驶向海上的牡蛎田。 白角村的蚝农们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
白角村是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以优质牡蛎闻名,素有“牡蛎之乡”之称。 该村毗邻美丽的海湾,拥有10000英亩的牡蛎田。 村民们世代养殖牡蛎。 总人口8822人,其中从事生蚝业的有4000多人,每天生产生蚝十多吨。
在传统牡蛎养殖产业基础上,白椒村正借助“百千工程”优势,积极谋划拓展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务,推动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海牧渔,从一颗牡蛎开始
“牡蛎养殖是白椒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村民的致富之路。按养殖方式分,有石牡蛎和吊牡蛎。” 谈起白礁“牡蛎”事件,白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雄亮知道许多宝藏。
石蚝是白礁村的特产。 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其蚝味特别浓郁。 白礁蚝农在海滩上按一定间隔放置石头,蚝苗就在石头上生长。 蚝农根据潮汐规律安排出海时间,往往早出海。 凌晨4点30分,可以看到牡蛎养殖户在滩涂上劳作。 广阔的牡蛎田里,牡蛎养殖户弯腰采摘更大的石牡蛎。 他们手中的工具在牡蛎田上划过,留下美丽的弧线。 收获的工作很辛苦,但蚝农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石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吊线牡蛎养殖是在远处海滩上进行的养殖活动。 牡蛎养殖户依靠丰富的经验和技能,用耐用的绳索将幼牡蛎幼苗悬挂在清澈的海水中。 蚝苗在海水中自由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变得肥美可口。 每逢收获季节蚝,蚝农会将成熟的串蚝整串捞出,送到市场供人们品尝。
“石牡蛎和串牡蛎都不需要人工饲养,主要以海洋中的微藻类和有机残骸为食,牡蛎生长一年以上才能收获,此时的牡蛎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陈雄良说。
“目前白椒生蚝日产量十几吨,光是电白区范围内就能卖完,这个产量还是太低了。要做大做强生蚝产业,首先要提高产能。” ” 白角村海洋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让村民分享发展成果,一直是陈雄良和帮扶干部思考的问题。
拓展业务,进军水产品加工领域
养殖业的成功高度依赖于技术。 白蕉村从事养殖的村民渴望掌握更多现代养殖理念和技术,从而提高产能、增加收入。 他们积极到其他地方学习经验。
在珠海市公安局、对口帮扶单位、珠海市对口茂名乡村振兴镇帮扶镇帮扶队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村先后组织有志于投身海水养殖业的村民到海南学习、浙江等地水产养殖技术先进。 掌握技能后,他们回到家乡,成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带头人,带动了白礁村海水养殖业的生产能力。
“我们的海鲜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加工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非常可观,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陈雄亮深知,想要让村里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向新的领域拓展。 水产品深加工领域。
2023年10月,白角村成立公司,利用公司整合资源,筹备规模化养殖、水产品深加工等业务。 “现在我们计划扩大挂牡蛎的生产规模,将产能提高到现有水平的六到八倍,然后开展牡蛎产品的加工业务。” 陈雄良预计,加工业务的利润将是养殖业务的三到五倍。
目前,白角海鲜场已被村集体合作社整合,整合优化零散鱼塘、闲置水道、废弃山坡、闲置老学校、老码头,支持养殖业发展。行业。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白椒牡蛎产业加工厂、餐饮服务场、沿海观光带服务站等一系列发展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 此外,白椒农贸市场也在筹建中。 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建设。 项目一旦投产,将极大增加村集体收入。
浪潮新篇章,乡村建设与环保齐头并进
白角村是电器镇第一轮乡村振兴重点村、示范村。 以前,村里有污水池和土路。 道路崎岖难行,而且没有自来水或污水处理系统。 “现在,村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 白蕉村人小周感受到了村子的深刻变化。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国建设家乡,现任白椒村候任干部。
曾经让人头疼的污水池、土路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治污湿地公园和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村里的道路不再崎岖难行,而是四通八达,连接着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步行还是驾车,都轻松便捷。
2012年,白椒村成为茂名滨海新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行政村。 家家户户都可以享受干净的自来水,不再为水源而烦恼。 2020年、2022年该村已实施污水处理和雨污分流。 2022年,淀城镇政府、白角村委会、茂名联通电白区域赋能中心在淀城镇白角村举行“数字乡村”平台启动会暨“数字乡村示范村”挂牌仪式。 今年春天,茂名滨海新区、店镇、白角村的各级党员干部、乡贤贤士、大学生在各个自然村植树1300多棵,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一抹绿色。 如今,村庄更加宜居,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撰稿】林夏
【协调员】崔火、邹向亮
【作者】邹祥亮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