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故事
刘德元
正月初一,我带着孙子去人民公园,远远地看到一辆三轮车,上面有一个大腹便便的“瓮”(wèng)。 一个嫂子拿着火钳,不断地从瓮里夹起烧焦、耙过的红薯。 周围有很多人,有的拿着现金,有的在手机上点击支付码。 大家都在等着买新鲜的红薯。 耙红薯每斤10元。
这时,耙好的红薯从瓮里出来了,颜色金黄。 打开时又热又冒烟。 孙子迫不及待地握住我的手,想紧紧地吃起来。 我说热啊!
烤红薯(供图:彭州先市刘德源)
回到家,耙红薯的色、香、味在房梁周围萦绕了三圈,挥之不去。 于是,就有了本文的开头。
由此想来,我其实很早以前就认识红薯了,只是没有探究它的来历而已。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红薯是土特产。 后来看了一些书才知道,这种土疙瘩其实并不是土产,而是产自南美洲的“洋货”。 美洲最早由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后被带到欧洲新大陆。 欧洲人将这种土块翻译为“甘薯”。 红薯因其易栽培、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等优点,在欧洲餐桌上广受欢迎。 一段时间以来,为解决各国饥荒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据研究,甘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进入中国。 又名马铃薯、红薯、红薯等,最早由荷兰人从欧洲传入台湾。 他们多次派使者进京。 这种黄色土状的块状物实际上成了皇家“贡品”,被大学士徐光启翻译为“红薯”。 不久,徐光启带了几颗红薯回到家乡松江(今上海)试种,成为松江农业史上著名的红薯种植方法。 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对此有记载:“红薯耐寒,叶圆而易栽培。芋头长于根下,色黄味甜。几十块石头在山谷里挖土豆……”也就是说,红薯传入中国时,外表像芋头,产量很高。 它的海拔如此之高,任何一个山沟的一块土地都可以生产数百公斤的土豆。 然而,当徐光启发现“一块山沟地,几十块石头就能挖土豆”的秘密时,那时候,红薯还是“贡品”; 既然是贡品,当然不敢推广。 如果扩大的话,农民就会大面积种植,皇帝就会吃掉。 老百姓也吃,这还是“贡品”吗? 所以,红薯只能是皇帝餐桌上的小吃。 有时候,皇帝高兴的时候,甚至可能会赏赐大臣一些。 因此,老百姓还没有资格认识这种高产作物,更谈不上种植和推广。
红薯(彭州先市供图,来源:四川方智图书馆)
那么,红薯是什么时候进入四川并被四川人称为“红薯”的呢? 说起这件事,笔者是从一本名叫《瓜朋闲谈》的清代笔记本上看到的。 作者曾兆坤,生卒年不详,曾任资中讲学,后升任叙永堂(今四川叙永县、古蔺县等地)教书。 他对洪涛入川有这样的描述: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京城资州有一个官员,名叫王岗士(kān)。 他是一名太监(六年级起),负责从御膳房向皇帝送菜。 当时万历皇帝喜欢吃耙红薯(烤红薯、空红薯),“吃了它,龙的脸会很高兴”。 王老爷子到御膳房传话:皇上说,味道很好。 意思是:真好吃,晚上就吃这个。
公元1617年春,王先生的母亲去世。 他照例回到子州丁酉(为母亲守丧一年),偷偷带回了几个红薯。 它们很稀有,可以用来祭祀他的母亲(因为它们是只有皇帝才能吃的东西); 其次,我们看看四川能不能种红薯。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东西很便宜。 我把它扔到地里,很快它就生根发芽了。 于是,红薯就“突然种”在了子洲。 也就是说,有人偷偷种植它。 那时候,偷偷种植只要没人举报就可以,但要大面积种植,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例如,徐光启是一名学士,只能对红薯进行研究。 想要推广它是不可能的。 在当时,没有皇帝的允许,是绝对不可能推广的。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又如崇祯末年,极端天气引发的干旱几乎席卷了明朝各地。 其中,河北省顺德地区、大名地区、河间地区爆发因干旱引发的疫情。 “一夜之间,百姓惊慌逃窜,城内空无一人。” 在四川、陕西等干旱严重的地区,大旱、小旱、蝗灾已持续十年之久。 农民没有饭吃,到处饿死。 天下大乱,甚至引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 如果明朝统治者有先见之明,认识到红薯不仅是“贡品”,而且是战胜饥荒的“功臣”,大力推广种植,这场因饥饿引发的动乱也许就可以消除。 可以得知。 可惜错过了这个机会,百姓饥寒交迫。
然而,明清易鼎以后,中国人口正在经历一轮爆发式增长。 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皇帝为了安抚百姓,实行“盛世生民,永不增赋”和“分民亩”的政策。 与四川相反,他们采取了“移居四川”、“以占为业”的政策。 等优惠政策,客观上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帮助。 据统计,雍正以后的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呈线性上升趋势。 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全国人口从乾隆六年的1.43亿,猛增到乾隆五十九年的3.13亿。 其中,四川(含重庆)人口从清初的不足60万激增至乾隆年间的2000万以上。 人口的增长导致整个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 这为乾隆时期粮食短缺和米价上涨埋下了伏笔。
为了生存,缺粮的百姓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孤注一掷的手段,与富商和政府对抗,抢夺大米和粮食。 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出现抢米风潮。 乾隆八年冬至十年春炒红苕尖,成都、资州等地均发生抢米案件。 “一个城市就发生了一百多起抢劫案。”
为了吃饭,国家高层此时想到了红薯,对曾经作为“贡品”的红薯解禁,允许农民种植。 渐渐地,遭受饥荒的人们发现了红薯高产的秘密。 更有趣的是,当红薯传入四川时,四川民众十分喜爱,将“红薯”称为“红薯”。 这个口号很容易理解,就像北方有些地方把红薯称为地瓜一样。 但在四川,红薯就是红薯,红薯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大,虽然都是种植在地里,藤蔓细长的农作物,而且主要以地下茎为食。
我们先来说说红薯的种植。 这里还要科普一下:红薯烂了容易种。 春雨里,把不及筷子长的红薯蔓插进地里。 为了促进红薯的生长,需要先在地里挖出条状。 浅沟里的土(农村人叫“打红薯沟”)堆积在沟的两侧,形成了长长的蛇形田埂。 天气一到,红薯藤就会疯狂生长,藤下的根茎就会长成红薯。 一窝里会有好几个,大的一两公斤重,小的半公斤重。 例如,光绪版《知州直隶府志》中提到:“乾隆前三十年,这里秋收多为粟谷,十年后,则杂以玉米、红薯。到了乾隆末年山上满谷的红薯已经收获了。”红薯一般三四月播种,九十月收获,亩产可达两千斤。 要知道,同期,北方的小麦亩产只有三百公斤左右,而南方,即使是两季水稻,年亩产也只有二三百公斤。 可以说,高产的红薯拯救了很多中国人的生命,也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饮食结构。 清光绪出版的《内江县志》记载:“民食红薯,亦苞,次之为蕨根,次之为艾草,食稻者穗之十分之一”。 至此,红薯已第二次引入我国。 一百多年后,禁令终于解除,为人们所接受和依赖。
四川省省长丁宝桢
又如清光绪二年(1876年)执掌四川的丁宝桢。 他一上任就发现了红薯的巨大价值,并在《川藏备灾》中写道:“红薯产量高,半年即可熟,熟时微甜。”与吴中花生和芋头绝对相似,而且也与芋头相似,可以长期保存,磨成条,可以用来做糕点。”这说明丁宝桢不仅发现了高产的特点。而且红芋容易栽培,也让它容易生长。 人们发现,红薯可以切片保存,磨成粉,加工成粉丝。 添加面粉可以制作红薯饼等,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红薯吃法,甚至是对四川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丁宝桢主政四川的十年间,红薯成为西南地区的主食之一。 如果没有红薯,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 例如,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川、贵州等地夏季降雨量比往年多。 耐旱、耐寒的红薯大面积淹水。 当地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大量饥饿人口涌入山里。 “四个村子里很多人都饿死了。” 可见,没有红薯,川黔将陷入恐慌和饥荒。
红薯粉(彭州先市供图,来源:四川方智图书馆)
纵观中国历史,虽然清末乃至民国时期人们的粮食问题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但对于一直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人来说,甘薯选育始终能够扭转局面。这种民生劣势。 亮点。
后来,在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引进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出现了黄皮、红皮、紫皮、黄心、红心、白心等几种耐寒红薯品种,并迎来了红薯的新品种。 20世纪30年代红薯的流行。 亩产量最高。 据粮食专家刘人玉先生统计,抗战时期,仅1938年,四川红薯总产量就达7500万公斤。 充足的红薯产量为四川人民节省了大量的大米和玉米支援抗日前线,为抗战带来了救命的“土豆之光”。
最近,当笔者下乡当知青时,当时农村家家户户都挖了一个“窖坑”来储存红薯,以度过“荒年”。 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薯藤,是生产队养猪的主要饲料。 20世纪60、70年代,红薯与大米、小麦、玉米并列中国四大主粮。 可以说,在当时的农村,红薯基本上都是当饭吃的。 吃法有钻、煮、烤、煮红薯粥、红薯干饭等。 粥只能看到人影,红薯干米也不是米。 红薯占了这顿饭的大部分。 尽管米多米多,米多米多,但如果能吃到红薯干米,那可以说是一份大礼。 比如,笔者下乡的生产队,土地少,土多。 一般人一年能得到三四百公斤红薯,而普通人只能得到几十公斤细粮小米。 特别是春节过后,为了防止红薯“干烂”,农民们把没吃完的红薯切成片,晒干,磨成粉,做成红薯饼; 或加水揉成面团,放入多孔沥水勺中,操作者左手持勺,右手握拳,不断敲击面团。 这样,面团就会顺着漏勺的孔落入沸腾的铁锅里,煮成粉丝,晒干备用。 可以交易(这些方法最初是丁宝桢独创的)。 那一年的红红薯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这么多年过去了,城里人开始称呼乡下人为“莸气”。 当有人说“very ”时,意思是非常质朴。
红薯凉粉(彭州先市供图,来源:四川方智图书馆)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红薯不仅是人们口中流行的食品,而且具有相当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相当的药用价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本草秋元》一书中记载,红薯具有“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便秘、排除脏腑毒素、舒筋活血”的功效。筋骨、止血、清热解渴、理体补虚”。 网上甚至称红薯的“抑癌率”可达98.7%。 虽然这些说法存疑,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红薯藤叶子上最嫩的部分,也就是四川人所说的红薯尖,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之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四川,似乎植物枝叶最嫩的部分就以尖端来命名,比如红薯尖、豌豆尖、南瓜尖、生菜尖等。
我喜欢吃红薯尖。 红薯的吃法有两种:一是炒,锅烧热,锅里放油,油热后放入干辣椒,然后放入洗净的红薯红薯尖放入锅中,翻炒一会,原本大篮子的红薯尖已经凝结成一小盘了; 二是凉拌,将洗净的红薯尖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上面淋上香油、辣油、姜蒜酱等,煮上几下,让人兴奋不已。 然后就是火锅店。 有人喜欢烫豌豆尖,有人喜欢烫生菜尖,而我喜欢烫红薯尖和红薯粉丝。 那就是:红薯和白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特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