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徐子伟记者许戈实习生谭全杰)“在虚拟世界和大众化时代,沉浸式学习非常重要。 大学教育必须吸引学生从互联网中走出来。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杨梦亚在2019年12月举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分论坛环节分享道。 1月13日,打造线下“沉浸式”体验。 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西南大学联合主办。政治学和法学。 本次会议由旅游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主办。 来自全国近60所高校的宣传部门或团委负责人、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讨论。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宜生认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一切先进思想的吸收和借鉴需要文化成果,需要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载体。 他建议,大学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精心创设情境来实现,让学生得到滋养和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陈伟提到,数字时代泡菜汤,大学也要重视数字传播平台的建设。 例如,加快校园媒体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实现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频媒体、平面媒体立体融合,以优质平台聚集青年学子, “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 ,服务人民的沟通制高点。”
本次研讨会分享了许多优秀经验:南京大学依托校园苏式园林现场表演昆曲,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天津大学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笔记本做成展览,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 重庆科技大学设立红岩精神陈列馆,把红色教育基地变成入党第一课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带领大学生体验革命者的人生故事…
“教育家屠有光有一句著名的‘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就像泡菜汤,影响和决定着沉浸在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当学生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科科长李秋表示,高校可以不断打造校园文化景观,依托规模化、系统化的文化场馆她举例说,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提出了建设“人文实验室”的理念,注重“弘扬文学、鼓励教学”的“独特精神”。 “至善至美”,依托校园“十大文化景观”和“校园博物馆群”等成果,持续推出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文化展示活动、文化研究成果、校史文化课程,帮助打造一系列跨学科融合与交流的文化场所。
“依托博物馆、人文景观、独秀书店等文化场馆,既能让学生在特定时间点受到文化纪念活动的熏陶,又能受到校园文化的滋养。 未来,我们希望学校与学生能够共同成长。 一起收获。”李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