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中药名。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 夏秋季节,花开至顶,穗色翠绿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研究发现,荆芥乙醇提取物5毫克/公斤和10毫克/公斤的剂量组对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有显着效果。 对小鼠死亡的抑制率达到40%和50%,实验证实荆芥醇提取物对H1N1病毒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芥末具有显着的抗补体作用。 从芥菜穗中分离出的薄荷酮、胡薄荷酮、橄榄内酯、橙皮苷、橙皮素、香叶素、洋地黄醇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补体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家兔腹腔注射荆芥挥发油0.5ml/kg。 可见活动量明显减少,四肢肌肉轻微放松,呈现出镇静作用。 1%StE乳剂200mg/kg灌胃,对正常小鼠的外观、行为及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
4.抗氧化作用
研究发现,从荆芥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迷迭香酸等11种化合物能够抑制大鼠脑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 对LBL-1中的5-LOX和兔血小板中的12-LOX的损伤有抑制作用。
从荆芥中分离的化合物抑制大鼠脑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
5、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StE乳剂(0.7%、1.4%)连续5天PO给大鼠,可显着增加大鼠全血比粘度(高剪切、低剪切)和红细胞压积体积,而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无显着变化。影响。 发生了重大变化。 StE组动物红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对血小板数量影响不明显。 腹腔注射2.0、4.0、8.0mg/kg体重的荆芥提取物可显着降低全血比粘度,高剂量组仍能减少红细胞聚集。
6、发汗作用
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大鼠腹腔注射荆芥提取物2、4、8 mg/kg体重可显着增加汗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空泡率、数密度和面积密度。
1.退热退烧
家兔口服煎剂有微弱的解热、降温作用。
2、抗炎镇痛
腹腔注射水煎剂可显着抑制炎症小鼠耳廓肿胀,并显着抑制炎症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 其抗炎作用与荆芥中所含的苯丙呋喃有关。 呋喃衍生物对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促进更多皮质类固醇的产生,起到抗炎作用。 影响。 水煎剂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抗过敏
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橙皮苷,对脂氧合酶有抑制作用。 脂氧合酶是一种可引起过敏反应(SRS-A)的物质,因此荆芥具有抗过敏、平喘的治疗作用。
4.止血
荆芥炭能明显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起到止血作用。 临床上以粉末吞服为宜。
5.减少氧自由基
其所含的橙皮苷成分可抑制过氧化物酶,减少生物膜脂质过氧化产生的氧自由基。 因此可以抗衰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等老年人常见疾病。
6.其他
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癌作用,能抑制试管内结核杆菌的生长; 该汤剂对抑制肠肌收缩有显着作用。
1、解毒消肿的功效
荆芥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敷于疮毒等,有一定的疗效。
2、祛风祛表的作用
荆芥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感冒等。
3、止血作用
荆芥具有一定的止血功能,对吐血、鼻衄、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有一定的疗效。
4.辛辣粉的作用
荆芥具有辛辣作用,可以帮助麻疹爆发。 常与薄荷、蝉花、牛蒡等配伍使用。
荆芥耳的营养价值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花穗,为穗状轮生花序,长约0.5厘米,有不规则小花序。 花冠常脱落,花萼钟形,先端5齿,浅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 小坚果呈棕黑色。 香气芳香,味微涩、凉。 外果皮细胞表面呈多角形,壁有粘液性,细胞腔内含棕色物质。 内果皮石细胞浅棕色,挂壁深波状,凹纹密布。 它是单细胞茎,棕黄色。
荆芥是一种药物,生用有祛风定症的功效,炭炒则有止血的作用。 与防风、羌活合用,可治疗风寒表症; 配银花、连翘、薄荷,可治疗风热表症。 与生石膏配用,可治疗风热头痛。 配牛蒡、桔梗、生甘草,可治疗咽喉肿痛。 与槐花。 木炭可以治疗便血; 与白茅根合用,可治疗鼻衄。 荆芥和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作用强,入气,理气,而荆芥祛风作用强,入血,用炭炒可止血。 因此,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调血方中常用荆芥。
荆芥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并有祛风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 常与风、风配合使用。 但也可与辛凉外药或清热解毒药同用,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荆芥具有辛辣作用,可以帮助麻疹爆发。 常与薄荷、蝉花、牛蒡等配伍使用。荆芥也常用于疮初症状浅者。 可与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配伍使用。 不但能散寒清热,还能消痈肿痛。 荆芥在炭上炒,有破血止血的功效。 可用于便血、崩漏等,临床常与其他止血药配合使用。
荆芥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 荆芥别称:荆芥、荆芥、四方蒿、假苏、荆芥油节标散。 有祛风透疹的功效。 荆芥具有治疗感冒、麻疹、风疹、头痛、疮痈发作的功效。
临床应用:传统经验认为,本品是治疗风湿病、血液病及产后的重要药物。
1.用于治疗外来感染。 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加气管、生姜;风寒加气管、生姜;风寒加气管、生姜。 风热者加薄荷、柴胡等。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虽辛,但温而不燥。 与辛凉外药合用,可增强疏散风热的功效。 适用于发热、头痛、鼻塞、咽痛、眼痛等患者。 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初期)。 方如精方败毒散。
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 我前辈的经验是“咽喉肿痛必用荆芥”。 现代治疗咽炎、扁桃体炎的处方中常含有荆芥。 桔梗与生甘草合用,尤其能增强其抗炎作用。
3.用于治疗出血。 使用荆芥炭止血时,应与其他止血药物合用,如槐炭治疗便血,毛庚治疗鼻出血。
4、治疗产后失血性晕厥(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昏厥),可用荆芥。 单味6克,研末冲饮,或与其他药物混合煎服,根据症状。
5.用于治疗皮疹、止痒。 它用于治疗荨麻疹、风疹和麻疹,以加速病理过程的消退并缓解瘙痒。 常用的有薄荷、防风草等配伍(可内服或外洗)。
荆芥的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用于感冒、麻疹、渗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泄、祛风、理血; 炒炭止血。 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吃、吐血、鼻衄、便血; 崩漏,产后出血; 痈肿、疥疮、瘰疬。 荆芥也有同样的功效,但发散力更强。
荆芥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并有祛风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常与风、风配合使用。 但也可与辛凉解药或清热解毒药物同用,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荆芥具有辛辣作用,可以帮助麻疹爆发。 常与薄荷、蝉花、牛蒡等配伍使用。荆芥也常用于疮初症状浅者。 可与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配伍使用。 不但能清热解毒,还能消痈肿痛。 荆芥在炭上炒,有破血止血的功效。 可用于便血、崩漏等,临床常与其他止血药配合使用。
荆芥是一种药物,生用有祛风解表的作用,用炭炒则可以止血。 与防风、羌火合用,可治疗风寒表症; 配银花、连翘、薄荷,可治疗风热表症。 与生石膏配用,可治疗风热头痛。 配牛蒡、桔梗、生甘草,可治疗咽喉肿痛。 与槐花。 木炭可以治疗便血; 与白茅根合用,可治疗鼻衄。 荆芥和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作用强,入气理气,而荆芥祛风作用强,入血,用炭炒可止血。 因此,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调血方中常用荆芥。
舒表、祛风、消疹。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初发疮毒。 炒炭可治疗便血、崩漏、产后出血。
1.外部症状。 本品香气辛,善疏风,微温而不烈,药性温和。 是中药中药性最温和的疏风散寒药。 可广泛用于外感,无论风寒、风热、寒热症状。
2.麻疹呈不透明状,风疹呈瘙痒状。
3.疮、溃疡初期症状较浅。
4.吐血、鼻衄、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相关兼容性
1、经血不止:乌龙尾(煎至烟尽)、荆芥各半。 为了最后。 每次服二钱,与茶同服。 (《神圣记录》)
2、头上风大时使用:八月以后,取荆芥穗为枕,置于床下,立春时取出。 (《千金药方》)
3、咽喉不利,疏风壅塞,流涎过多者:牛蒡子一两(微炒),荆芥,炙甘草半两。 食后服二钱煎汤,缓慢见效。 (寇氏《本草纲目》)
相关讨论
1.《本草纲目》:疏散风热,清头目,润喉,消疮肿,治项强痛,目黑花,疮毒,吐血,鼻衄,血痢,及血崩中的痔疮。
2、《本经风元》:治风血,入风树五脏,是藏血之所,故与主治相结合。 花元花主治产后中风、口震、惊风、尿血神昏等。 用荆芥薄荷、豆皮酒三钱,治疗有奇效。 产后出血,小儿大便热。
荆芥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面虚自汗、阴虚面红者忌服。
使用荆芥的禁忌症:
1.体虚自汗或阴虚头痛者不宜服用。
2、《药性论》:久服荆芥,可致口渴。
3、《胃行吉谈》:凡服用荆芥风药者,忌食鱼。
4、《纲要》推荐驴肉、无鳞鱼。
5、《本草纲目》:病人面色虚、出汗者忌用; 非风湿、风寒所致血虚寒热者不宜使用。 阴虚火炎、面色赤红的患者应注意不要误服。
荆芥的吃法
1、荆芥桔梗粥
成分:荆芥9克,甘草6克,粳米60克,桔梗12克。
做法:将荆芥、桔梗、甘草用纱布包好,水煎去渣,加入粳米煮粥。 用作早餐。
功效:具有清热润肺、润喉止咳的作用。
2.寒性荆芥
原料:鲜荆芥100克,姜丝5克,蒜粒3克,葱末3克,香油、醋、酱油、鸡精适量。
新鲜荆芥100克、姜丝5克、大蒜3克、葱末3克
做法:先将荆芥切段荆芥菜,然后将荆芥放入盘中,加入姜丝、蒜末、香油、醋、酱油、鸡精,最后搅拌均匀。
功效: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