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阿加普
时隔22年,火遍大江南北、产生无数表情包的动画《中华小当家》于今年10月翻拍重回我们的视野,并更名为《厨艺小当家》。 “众议院议长”。 《中国小当家》的原名是《中国一番!》。 由于在中国播出时的赞助商是统一企业,第一版动画中的许多角色都以该公司的产品命名:比如主角刘昴就被译为“小当家”(小当家的脆皮面条) ),而女主角梅莉被译为“嘟嘟”(满语嘟嘟是一根不错的小香肠)等等,或许这个版本太深入人心了,所以重新设计的版本动画标题依旧使用译名“小主人”。
小当家脆面和满族嘟嘟好小香肠
小当家的脆皮面和满汉嘟嘟太好吃了。 虽然制作人员和声优全部更换,但新版动画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中国版动画中省略了日本制作人员名单。 不过,今年发布的秋季新品系列依然备受关注。
没有其他原因。 这部作品确实是经典。
第一部动画版《中华小当家》于1997年播出,故事主要情节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少爷走遍中国,根据各地特色美食与人们进行厨艺比赛,立志用烹饪让人们快乐。
左:《中华小当家》原作漫画右:《中华小当家》动画视觉图
动画中的菜肴多种多样,有蛋炒饭、青椒肉丝等日常菜肴,也有豪华的满汉宴席,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熟悉的中式菜肴。
动画特色菜品:从上到下:青椒肉丝、韩式面条、煎饺
同时,本作对于烹饪的具体描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其最大的特点是作品中展示了许多在现实中显然无法复制的烹饪技巧,并且根据故事的不同,展示了各种远远超出常态的烹饪表演。 比如切菜时,菜丝会飞上天空,自动放到盘子上; 食物烘烤时会发出耀眼的金光等。
《中华小当家》动画截图
此外,本作还有很多日本少年漫画迷熟悉的情节,颇有跳跃漫画的味道:主角们大胆浮夸的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外观设定、回合制的料理战斗、集合神器和同伴的冒险,偶尔穿插一些让青少年脸红心跳的福利场景等等,都是如此。
那么这样一部充满“中国味”、副作用颇多的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借此机会一探这部经典作品诞生的秘密。
奇妙的缘分让中国粉丝有机会满足创作欲望
在日本周刊少年漫画杂志领域,《周刊少年Jump》(以下简称Jump)和《周刊少年》(以下简称《周刊少年》)自古以来就是强劲的对手,长期位居榜首。销售额位居前两名。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 在被Jump的辉煌压制了近20年之后,极受欢迎的漫画《金田一少年纪事》的发行,一下子扭转了局面,销量大幅增长,最终达到了与Jump同等的水平。 。
《金田一少年事件书》连载第一弹
为了彻底击败Jump,编辑部的编辑们决定继续以此势头奋战,创作出比Jump更有趣的作品,吸引读者。
当时,有一部名为《翔太的寿司》的美食漫画在网络上连载,销量非常好。 于是推出第二部美食漫画的提议立刻被提上了日程,连主题都敲定了——中国美食。
漫画《翔太的寿司》
“那么这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美食漫画该由谁来画呢?” 当时小编觉得用画过中国故事的漫画家会更有趣。 当时正好有一个新人。 虽然他连连载经验都没有,但他只是经常提交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草稿。 但即便如此,小编还是立马去见了这位提议的新人——一位名叫小川悦司的漫画家。
小川悦司出生于1969年,他的童年正值中国功夫电影风靡全球的时期。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的中国功夫电影他都没有错过。 对这些电影的喜爱也让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成年后,小川不断阅读《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名著,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痴迷。
小川悦司发推文:我因为兴趣(功夫电影)而偏离了美食漫画(笑)
成年后,小川悦司计划成为一名漫画家。 “我只是想以中国为舞台画点什么!” 编辑来找他时,问他能否创作一部以中餐为主题的漫画。 漫画。
“请让我试试吧!” 他立即接受了任务,但心中却充满了不安:“美食漫画?!”
烹饪新手+连环新人的惊慌开始
小川悦司喜欢品尝美味的食物,但他的厨艺却“很差”。 他不但厨艺差,连饭都没做过。
如今,小川对麻婆豆腐的制作相当熟练。
于是,负责这项工作的编辑给了他“一周之内认真学习”的命令,并送了他几本厚厚的《朝日百科世界美食周刊》给他作为参考书。 小川白天打工,通宵读书,努力把这本书里的所有烹饪知识都塞进脑子里。
这本书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原来,除了饺子、麻婆豆腐、炒饭,中国还有那么多美食、烹饪工具和方法,是日本人还不懂的。” 小川受到很大启发,立即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打算将漫画第一章的主题做成一道类似于鱼酱的冷门菜。
不过,小编看完这个版本后,立刻就否定了小川的想法。 他认为食物太平淡了。
那时候,美食漫画还是一种新兴的漫画类型,很冷门,也没有像今天那么多细分。 为了一开始就博取人气,小编建议第一集就使用相对主流的菜品。 考虑到这样的市场考虑,小编再次向小川下达命令:“换麻婆豆腐,重画!”。
“中国成语!” 》漫画第一章:麻婆豆腐烹饪场景
终于锁定题材后,新人小川再次纠结于剧集的节奏。
每周连载通常每章 18-20 页。 小川绘制的漫画第一章长达80页,连载了近4周。 不过,为了从一开始就将这部漫画的基调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在漫画首发的那一周,就破格放出了全部80页!
漫画《中华小当家》第一卷内容页面分布
小川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画出这八十页,但一周之内就被消耗殆尽,他立即被催促准备下周的内容。 这实在是太赶了,小川必须用尽所有的精力来应对每周的更新任务。
结果,这位美食漫画新人“没有时间真正研究食物!”
无限制,华丽至上,突破画面表达极限
“以中国为舞台”是编者设定的范围。 但考虑到漫画的娱乐性,小川将更具体的时代设定为古代中国,这样他或许能够描绘出更非凡的美食。 但如果时代设定过于严格,会出现的菜肴种类就会减少,所以最终时代设定就变成了“清朝左右时代”的模糊背景。
接下来,小川一边学习清代美食书籍,一边开始创作。 由于我们生活在清朝,所以人物的头发必须扎成辫子。 不过,如果漫画的主角也有这个发型那就有点奇怪了,所以主角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完全遵循时代背景。
“这样设计就可以了。” 怀着这种宽容,小川不断扩大人物创作的范围,结果就是一部没有那么严重的民族意识的作品。
《中华小当家》的主角,肌肉发达的钢铁侠谢大师,有《北斗神拳》中人物的影子; 悲惨的七星剑忍,具有日本武士的特征; 反派女向恩的旗袍设计性感前卫
“一部漫画作品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性,就无法与同时连载的竞品作品竞争,也就不可能获得人气。”
当时同期连载的美食漫画《翔太的寿司》走的是安全现实主义路线,讲述了主角在烹饪上稳步进步的故事。 为了与竞品区分开来,小川决定在《中华一番!》中展现夸张华丽的风格。 这与“Shota's Sushi”完全相反。
比较:左:《翔太的寿司》漫画场景右:《中华一番!》 漫画场景
在每集的选择上,为了尽可能呈现更有冲击力和华丽的场景,小川把乐趣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烹饪的实际可行性。 有时我们会逆向创作:先想象一个足够有冲击力、足够有趣的画面,然后思考“这道菜如何实现?”
就这样,后来的选料方法逐渐变得与中国烹饪的传统几乎无关了。
《中华小当家》中最具影响力的菜肴:大宇宙烧麦、大魔熊猫豆腐、彗星炒饭
在故事构成上,为了让故事舞台更加华丽,小川在料理漫画中加入了大量的冒险元素。 这样,故事的舞台就会随着主角一行人行程的变化而变化。 后来在漫画《真正的中国一番!》中 《》中,他甚至设计了反派黑暗料理世界,与那里的厨师们的厨艺大战成为了故事的主线。
就这样,料理漫画《中华一番!》诞生了。 加入了“冒险”元素和“战斗”元素,让同为料理漫画的《翔太的寿司》显得平静。
《厨艺小当家》重置版比原版更加贴近时代和国籍设定。
如果说以上是小川的故事策划,他集结了不逊色于普通少年漫画的华丽元素,那么就具体的漫画场景而言,他又如何能与少年漫画中拳打脚踢、肉肉的刺激相抗衡呢?
小川在处理每周更新的艰巨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答案。 对此,其编辑水丸直志给出了总结:
编辑:水丸尚志
该漫画的作者小川开发了两项关键技术:
一是尝试食物时意想不到的有趣反应。 “下一页将会呈现怎样令人惊奇的品尝反应?” 这种烹饪漫画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小川发明的。 当我继续看这部漫画的时候中华小当家,我仍然期待着下一次的品尝场景。
二是小川画的“食物的美味”……他画的食物充满了热气,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食物刚出锅时的滋滋作响的状态。 一方面,这也是因为中国菜主要用火来烹饪,所以小川总是特别注重描绘以火为主的菜品的空灵感。 最终的效果是烹饪过程充满了雾气,画面中有大量的留白。 给人的印象是,这真是性感的食物。
这两种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小川创立的。
“中国成语!” 》漫画中的测试场景和烹饪场景
不拘泥于中国的规则框架,在循序渐进的故事节奏中加入远远超出常规的表演,创造出扣人心弦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这就是小川在连载这部漫画时完善的独特方法论。 。
动画的洗礼,让原作大放异彩的神奇表演
“那那些灯是什么?真的是炒饭吗?” ——动画《中华小当家》第一集中的一句路人台词。
《中国小当家》原著漫画自1995年开始连载,名为《中国一番!》。 1997年,《中华一番!》 开始连载。 2017年,《中华一番!极限》开始连载。 动画方面,1997年推出的动画《中华小当家》改编自《中华一番!》的前半部分。 和“中华一番!” 并于1998年9月结束。
动画版共52集。 除最后4集原作外,其余48集基本涵盖了原作漫画的51章(不含漫画第7-14章)。 平均每集20分钟的动画正片基本对应21页的漫画内容,也就是一周更新的漫画量(小川后期的每周更新量基本稳定在20页)。
在《中华小当家》动画版前期,改编漫画第7-14章描述阳泉酒楼小当家成长的内容被舍弃。 不过,在最后四集中,使用了漫画第7-14章的一些元素,例如烹饪凤凰晶等。(来源:维基百科)
由上可知,如果动画严格按照漫画的节奏制作,漫画的内容就无法支撑动画的剧情。 就连原作漫画最大的亮点,即评委们试吃后夸张的表情,以及厨艺本身的出色表现,也只在原作每一章的几帧中展现出来。
从效果来看,动画版在原作的重要场景上增加了更多、更长的原创特效表演。 这些表演手法虽然是原创,但依然秉承了原作“尽力将美食千方百计地传达给观众”的精神。 例如,打开锅盖时充满屏幕的金色光芒就是其中之一。
原创表演手法“金光”出现在动画版第一集中
另一个重要的原创特效是烹饪完成后品尝环节中品尝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独白。 原作中颜艺表演的短短几帧,在动画中展开为长达数分钟的心理场景:在各种美丽的自然场景、梦境场景、以及最后的评判词——“好吃”之间切换。 。 搭配上充满激情的台词,场面可以说是华丽夸张到近乎鬼魅,但是观感却非常有冲击力。
动画版中的品酒场景以及随后的心理场景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动画版改编的另一大成功——音效和音乐。 程序严格的中餐比赛,伴随着中国风格的锣鼓音效。 这些音效用作烹饪程序的开场或结束声音,气势十足,符合场景。
音乐是锦上添花。 在作曲家太田朋美彦雄伟、华丽、性感的中式配乐下,所有的菜肴都显得有厚重的中国底蕴感,略带“魔幻”的烹饪场景,让人更容易享受。 人们接受了它。
网易云音乐上几首经典BGM歌曲评论很热闹
最后,在经历了极其优秀的中文配音包装后,这部动画几乎就是一部“以假乱真”的中国作品。 其浓郁却“邪恶”的中国味,二十多年后依然让观众难以忘怀。 有些人甚至至今都不敢相信原创者是日本人。
结论最后,用漫画《中华小当家》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颠覆传统是小党家流派的主题,这与小川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参考:
[1]【大会议】烹饪漫画革命!小川悦司~“中华一番!” のヒミツ~的诞生
[2]グルメMANGAってどうやって作っているの? “中国一番!” 小川悦二先生的インタビュ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