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创作挑战#
澳大利亚是一个容易出现物种过剩的国家。 这是因为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与其他大陆分离了。 这使得这里的动物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食草动物哈士蟆,所以一旦外来物种进入,没有天敌的制约,它们很容易就会泛滥成灾。
首先,欧洲人将欧洲洞兔带到了澳大利亚,导致澳大利亚发生了长达数百年的人兔战争。 洞兔的数量一度突破100亿只大关。 即使在用尽一切手段的今天,澳大利亚仍然有500-6亿只洞兔在野外幸福地生活着。
随后狐狸、骆驼和猫大量繁殖。 即使是在其他国家已成为保护动物的鳄鱼,在澳大利亚也有25万只,而且数量仍然过剩(鳄鱼)。 不,在澳大利亚,另一种动物已经泛滥成灾,那就是蟾蜍。 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被“邀请”的蟾蜍
澳大利亚实际上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与我国主要种植粮食不同,主要种植甘蔗。 毕竟,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原。 去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二大糖原出口国。 这取决于种植甘蔗。
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从利斯莫尔到凯恩斯绵延2000多公里的地带是他们的主要甘蔗种植区。 这里至少有6500个甘蔗农场。
农业种植最担心的就是病虫害,澳大利亚大片甘蔗田也不例外。 自 20 世纪 30 年代初以来,澳大利亚的甘蔗一直被甲虫吃掉。 这些甲虫不仅吃甘蔗,它们的幼虫也在甘蔗中产生。 还会直接导致甘蔗折断死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也是绞尽脑汁。 1935年,澳大利亚听说美洲有一种蟾蜍,是甲虫的克星。 这是甘蔗蟾蜍(Bufo)。
甘蔗蟾蜍是一种大型蟾蜍,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它属于蟾蜍科蟾蜍属。 成年甘蔗蟾蜍的平均长度约为12厘米。 已知最大的甘蔗蟾蜍身长可达24厘米,重量超过5磅(2.65公斤),由于体型巨大,甘蔗蟾蜍也被称为美国巨蟾蜍。
虽然它的名字叫甘蔗蟾蜍,但实际上它基本上是陆生的。 它只会在繁殖季节短暂返回水体交配和产卵。 之后,它离开水,在陆地上完全自由地生活。 它只有蛋。 而蝌蚪能在盐度15%的海水中生存,故名。
甘蔗蟾蜍蝌蚪
在其原生环境中,甘蔗蟾蜍是杂食性动物,可以吃植物性食物并捕食小型啮齿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各种无脊椎动物。 由于甘蔗蟾蜍体型庞大,且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早在 1840 年代,甘蔗蟾蜍就被引入西印度群岛的一个岛屿和加勒比海附近的岛屿,用于防治害虫。
20世纪初,美国波多黎各也从南美引进甘蔗蟾蜍消灭甘蔗害虫,取得了良好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相对成功的经验,饱受甘蔗害虫困扰的澳大利亚才将目光投向了甘蔗蟾蜍。 1935年,从南美洲引进了102只甘蔗蟾蜍幼虫。 经过简单的培育后,它们被放归野外。 在昆士兰州的甘蔗田里。
起初,这些甘蔗蟾蜍的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在澳大利亚被称为“甘蔗蟾蜍”。 他们猎杀了大量的甘蔗害虫,但很快澳大利亚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甘蔗蟾蜍”失去了控制。
失控的“甘蔗蟾蜍”
传入几年后,人们发现这些甘蔗蟾蜍不仅遍布整个甘蔗田,而且还传播到其他地方,而且数量巨大。 最重要的是,这些甘蔗蟾蜍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它们的狩猎目标也变得更加有效。 选择性,就这样,102只甘蔗蟾蜍很快就突破了1亿只,达到了15亿只左右。
那么,为什么甘蔗蟾蜍传播得如此之快呢? 它的扩散对生态有什么影响? 我们接下来再说吧。
甘蔗蟾蜍数量迅速过剩
甘蔗蟾蜍能够从 100 多只增长到 15 亿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繁殖能力强。 甘蔗蟾蜍是世界上繁殖能力最强的蟾蜍之一。 它们从孵化后的第二年就可以繁殖,如果生活在热带地区,则可以全年繁殖。 当时澳大利亚被划在昆士兰州,这里地处热带,为它们提供了全年繁殖的绝佳条件。
而且,一只雌性甘蔗蟾蜍一次至少可以产8500个卵,最多可以产20000到30000个卵。 这些蛋呈带状,长度可达20多米。 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让102只蟾蜍仅仅用了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数量就扩大到了6万只。
第二:没有天敌。 甘蔗蟾蜍数量的急剧增加,其实与它们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密切相关。 在它们的原生环境中,有许多动物可以捕食甘蔗蟾蜍、卵和蝌蚪,例如宽鼻鳄鱼、鳗鱼、电缆蛇等等。 植物鳉鱼、大口鲤、鲶鱼、哨鸢等,这些天敌的控制,稳定了甘蔗蟾蜍的数量。
但在澳大利亚,几乎没有动物能够对它们构成威胁,这大大提高了甘蔗蟾蜍的卵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 最终,有了这两方面的加持,蔗蟾蜍就如欧洲洞兔一样彻底了。 失控。
甘蔗蟾蜍的危害
虽然甘蔗蟾蜍最初是被放入甘蔗田来捕杀害虫的,但当它们的数量迅速膨胀之后,它们显然不会留在甘蔗田里。 而且,作为一种食性非常广泛的动物,它们并不甘于满足。 它不仅仅吃一些坚硬的甲虫,而是以许多澳大利亚本土动物为目标,例如其他一些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
除了肆无忌惮地捕杀本土物种外,一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本土物种也袭击甘蔗蟾蜍,如澳大利亚淡水鳄、巨蜥等食肉动物,尤其是巨蜥,它们本身主要捕猎两栖动物为食。 他们怎么可能放过这么多甘蔗蟾蜍呢?
没想到,吃甘蔗蟾蜍的巨蜥纷纷倒地,数量大幅减少。 原来,甘蔗蟾蜍和其他蟾蜍一样,都有可以分泌毒液的毒腺,主要集中在眼睛后面(腮腺)和背部,这些腺体可以分泌蟾蜍毒素。 虽然少量的蟾蜍毒素只会让动物产生幻觉,但吃掉整个蟾蜍毒素就会导致动物死亡。
因此,甘蔗蟾蜍不再是甘蔗田害虫的杀手,而是成为生态杀手。 它们肆意捕杀本土物种,一些有捕食蟾蜍倾向的动物也被其毒液毒死。
为此,澳大利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主要包括用灯光诱捕成年人。 科学家发现甘蔗蟾蜍具有趋光性。 他们利用灯光,在夜间将它们困在它们人口密集的地方,然后将它们全部抓获。 还有“杀幼”。 简单来说,这就是在甘蔗蟾蜍分布区的水域进行搜索,如果发现蟾蜍卵,就直接捞上来,防止其孵化。
然而,即使使用了所有这些方法,甘蔗蟾蜍在澳大利亚仍然处于失控状态。 原因很简单。 如今它们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繁殖能力强,所以这仍然是一场持久战。
可见,一味引进物种来控制本土物种是不合理的,因为引进物种极难控制,一旦泛滥,就会对生态造成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