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跃君/文
我的家乡位于爱湾湾畔。 村前有一片滩涂。 小海捕鱼原本是村民的谋生职业,梅鱼也是常见的小海鲜。
梅子鱼又名大头鱼,一般生活在江浙一带近海、港口等浅水区。 由于其颜色金黄,在我们温岭城南的老家又被称为黄梅童子鱼。 幼梅鱼被称为“大头梅烂鱼”。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梅同鱼就是一条小黄鱼。 事实上,它与黄鱼是不相容的。
梅花鱼身体细长,两侧平坦,尾细长,头大而钝,眼睛小,嘴大而斜,嘴角达眼后缘。 上下颌牙齿柔软,全身布满鳞片,背面灰褐色,下部腹侧鲜黄色。 新鲜的梅花在黑暗中能发出萤石般的光芒梅童鱼,洁白如银。
记得小时候,在村前的海滩上,敖环江湾等邻村的人们经常用长排网捕梅塘鱼。 尤其是夏季退潮时,他们会摇动小船,将一捆捆高2米、长10米、两端插着青竹秆的网拖到退潮时的滩涂上。 选择一定水域,将竹秆网下端插入泥中,竖立成一排,呈V字形排列。 每排网长约100米。 V型的顶部是一个直径2米的鱼窝,鱼最终被关进这个窝里。
每当看到邻村有人在撒网,我们就提着小竹篮、网桶冲进退潮的地方,分享抓梅塘鱼的快乐。
当潮水退去,滩涂即将露出时,梅鱼就会顺着潮水,进入行网末端的巢穴。 有时,当梅花鱼碰到顺流架起的网时,它就会跳出水面,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我们热爱小海的孩子们,会紧紧跟在渔民的身后,手里拿着小网,竞相捕捉活泼的梅鱼。 这一幕真是欢乐的一幕,相当壮观,令人回味无穷。 。
有时梅花盛开,渔民丰收。 记得我7岁那年的一天,我的三哥和我的表弟们一起去乞讨小海。
夜色早已降临,他们还没有回来,一家人都很着急。 吃完晚饭,坐在桌边等着,就看见三哥迈着沉重的步伐回来了,背着一个装满了梅鱼的竹篮,还有两个绑尸体的竹篮。 小尼龙绳里还装满了梅鱼。 老人高兴地接过木钩秤,称了一下。 他发现它有12公斤重,就把它倒进木盆里,刚好装满。 梅鱼金色的鳞片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十分耀眼。 这时,三哥满心欢喜地说,因为梅鱼太多了,就用网来抓,用手抓着。 竹篮装满后,还要解开绑在身上的绳子,把梅鱼收起来。 鱼一条一条地用绳子绑起来。 因为我背负的东西太多,又赤脚走路,所以我很晚才回家。
接下来,全家人都忙了起来。 将梅鱼清洗干净后,将一部分放入锅中,倒入一些米酒煮熟,剩下的加盐,即成咸鱼。 不一会儿,满屋子就弥漫着梅鱼的香味,全家人都吃得很饱。
梅桐鱼肉质细嫩,无刺,肉质鲜美。 目前最简单、最美味的做法就是蒸,也是家常菜。 除了红烧、焯水、梅花鱼面外,还可以用来制作肉馅或鱼丸。 煎咸鱼也不错,是小鱼中的极品。
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在浅滩上钓到肥美的鱼已经变得很困难,而且即使钓到了,也没有以前那么大、肥了。 渔民捕获鱼后,立即被鱼贩购买并冷冻,或加工包装出口。
梅鱼含有丰富的磷,是健脑的补品。 由于目前梅鱼的稀缺性,其价值不断上升,人们也将其视为补品。 对于一般经济收入的人来说,很难享受到这样的福气。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买几条鱼给老人和孩子吃。 滋养身体。
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时间也已经过去了。 没想到以前常吃的梅子鱼,如今却成了酒店、餐厅里难得一见的菜肴。
梅塘鱼成为了我们海边人的收获记忆,也成为了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