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值得信赖!
预防感冒、泻肺火、治寒燥、退低热……中医有8个养肺治肺的经典方剂。 让我们来看看!
1、玉屏风散:自元代起用于预防感冒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赵晓东:
“玉屏风散”源自朱振亨的《丹溪心法》,由黄芪60克,白术60克,防风30克组成。 自元代起就用于治疗虚实自汗、预防体虚感冒。 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防风黄芪牛肉汤》所用药物与玉屏风散完全相同。 另外还添加了牛肉和红枣,可以补气润肺,养心安神,强身健体。 建议容易感冒、身体虚弱、怕冷的人经常饮用。 ,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预防感冒。
▼做法:牛肉25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神仙粥,防风10克,红枣10枚。 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水中煮沸后捞出。 锅内放入适量水,将黄芪、白术、防风、红枣放入锅中,大火煮半小时。 然后加入煮熟的牛肉块。 牛肉煮熟后,挑出黄芪、防风、白术,然后加入适量的盐、葱、姜,继续大火煮8分钟,最后加入少许味精。
2、白鹤固金汤:有效退低热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防治中心主任陈艳清:
白鹤固金汤源自《医方集》。 具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是治疗阴虚咳嗽的常用方。 主要用于肺肾阴虚所致的咳嗽、痰多、气喘、手掌、足底等症。 可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的发热、面红、盗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症状。 若证属阴虚,可用其治疗。
制法:百合固金汤由百合12克,地黄、地黄、当归、贝母、麦冬各9克,白芍、桔梗、玄参、甘草各6克。 请医生鉴别后,放入砂锅中煮。 ,煎汤后口服即可。
在具体应用上,如果咳嗽痰多,可以加百部、瓜蒌润肺止咳化痰; 若咯血较重,可加藕炭、白茅根、必必等凉血止血。
此方中药多属甘寒、滋补。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有些不明原因的低烧很难消退。 中医辨证多属阴虚内热或中气下陷。 如果出现低热、咽干、口渴欲饮、腰膝酸软、心悸五热、舌苔红等症状,可以去看医生。 在指导下尝试一下。
3、养阴清肺汤:清热解毒、润喉。
蒋楠,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养阴清肺汤出自咽喉医学专着《重楼玉钥》。 注重滋阴清热、解毒润喉、祛邪。 原书主要治疗白喉,即咽喉部出现白色假膜,并伴有咽痛、咳嗽、发热、鼻唇干燥等症状。
由于方剂大多含有滋阴、清热、凉血作用的药物,所以现在常用于阴虚燥热所致的干咳、咽痛、口鼻干燥等症状。
如果是阴虚内热型慢性咽炎(症状有咽干、咽痛、咽痒、咳嗽、痰少、喜饮水、大便干硬、入睡困难、舌苔红、脉细) ,也可以用它来治疗,具有滋阴清热、润喉生津的功效。
处方:方中有八味药,分别是熟地、麦冬、玄参、白芍、贝母、芍药、薄荷、甘草。
4、杏素散: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燥证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防治中心主任陈艳青:
醒素散取自《伤寒调编》。 其主要功能是凉燥、润肺、化痰。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燥证。 主要症状为微头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 ,苔白,脉浮弦。
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外感寒燥(或外感风寒证)、肺气不足、痰湿内阻的患者。
处方:由紫苏叶、杏仁、半夏、茯苓、枸杞各9克,陈皮、桔梗、枳壳各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服。
如果恶寒严重,可以加葱、淡黑豆缓解症状;
若头痛剧烈,可加川芎、防风祛风止痛;
咳嗽痰多或痰多生津者,可加紫菀温润化痰。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辛温,只适用于寒燥、风寒证,不适用于风温证。
5、薤白散:最能清肺火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防治中心主任陈艳青: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最早见于北宋钱易所著的中医儿科专着《小儿医学志诀》。 钱易死后,其学生编撰。 薤白散主要用于治疗肺热上盛、小儿气短咳嗽等症。 常用于支气管炎、肺炎、小儿麻疹初期等肺火郁结证。 风寒咳嗽、肺虚哮喘者不宜用此方。
配方:原方中地骨皮、桑皮各30克(炒),甘草3克(烤),粳米少许。
6、桑菊饮:可防治风温感冒、咳嗽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防治中心主任陈艳青评价:
桑菊饮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风热发作的辛凉药。 风热咳嗽患者大多以咽干、咽痒为临床特点。 因此,我们在诊断疾病时,只要抓住咽干、咽痒、咳嗽、微渴等主要症状,就可以使用此方,性味辛凉。 表,润肺止咳之功效。
做法:自制桑菊饮,可取霜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糖少许。 将桑叶和菊花加水滤去杂质,加水约1000克,用武火煮沸,然后小火煮10至15分钟,滤出桑叶和菊花,加入适量的加糖根据个人口味。 也可以用开水泡茶。 可防治风热感冒及其引起的咳嗽。
7、白虎汤:治疗热病的主方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防治中心主任陈艳青: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是治疗高热的经典方剂,常用于治疗流感、肺炎等疾病。
处方:仅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 石膏虽性寒,但不像其他苦寒清热药那样清热,伤胃气,也不损伤肾阴。 知母不仅能帮助石膏清热,本身还能滋阴。 因此,它是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热、阳明热的主方。
若小儿发烧,取生石膏30克,加水用武火煮沸,煮30分钟服用,即可有退烧之效。 但只适合风热发热者。
8、仙人粥:春季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常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剂科 吉静:
仙人粥列于《食仙红蜜》中,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发。 对于身体虚弱、外受风寒邪气引起的头痛、咽痛、鼻塞、流鼻涕、咳嗽、白痰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做法:家庭食用可取糯米100~150克,新鲜带须洋葱7~8个(去白色部分),生姜5片,陈醋适量。 将糯米、姜洗净,砂锅内加适量水。 水烧开后,加入糯米和姜,煮20至30分钟。 然后加入葱,煮至米饭煮熟。 然后加入10至15毫升陈醋,搅拌均匀并调味。 趁热食用。
糯米健胃平心,益气强体。 葱、姜性温,味辛。 均具有解表散结之功效,并能祛风散寒。
提示:中药方剂最好咨询医师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