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烧大排 红烧肉5元,素菜2元……上海这个小区开了“小食堂”,居民端着搪瓷碗、脸盆来排队。

52个门洞中,1/3是为75岁以上的老年人开放的。 除了少数8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社区供餐服务外,绝大多数居民都得自己处理“买卖”。 这就是宝钢十一村这个老社区面临的困境。

虽然地处宝山中心城区,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市场,但夏季高温依然给老人买菜、做饭带来挑战。 对于看重实惠的老人来说,虽然门口友谊支路、盘古路沿线都有社会餐馆,但一顿饭要20至30元/人。 有点贵,而且点外卖也不符合生活习惯。 居民询问有没有既省钱又方便的吃法?

上周一,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宝钢十一村社区就餐便利点开业,给居民带来了期待已久的新就餐选择,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家门口小食堂”。

200人的小队20分钟就卖完了

“门门”就是关闭的意思,不用离开小区,步行即可到达。 在宝钢十一村社区西北角,一座30平方米的凉亭原本是作为党员组织生活活动的空间,使用频率并不算太高。 恰巧该社区需要有固定地点开展便民助餐试点,居委会在征求居民同意后增加了就餐补助功能。 虽然名为“食堂”,但自助餐实际上并没有配备烹饪设备。 菜肴由自助餐公司上海嘉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制作。 它们被装在保温箱里,由专用车辆运往社区出售。

上周五上午10点20分,距离餐车到达还有10分钟,展馆外已经排起了三十、四十人的长队,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塑料饭盒或搪瓷碗、盆。 家住19号的刘金祥老人10点多出门,排在队伍中间。 他说,早来的居民9点左右就开始在“嘎三湖”排队。 老年人起得早,吃饭也早,这就是为什么自助餐的午餐从10:30开始。 然而,居民们却发现,“家门口小食堂”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不仅是自己小区的居民前来参观,邻近几个小区的居民闻讯也纷纷赶来,加快了食物的销售速度,有人担心来晚了就买不到了。 抵达的居民只能提前抵达。

居民的担忧不无道理。 短短几天,“小食堂”的特色菜品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居民们互相提醒,“11点30分之后就没有选择了。” 上周二,中午准备了100块红烧肉,4位居民买了30元,最多的人一次拿走了10元。 上周四,200人的小队在20分钟内就卖完了。 后来临时补货,很快就卖完了。 嘉林餐饮负责人刘一民告诉记者,方便餐目前还处于试运营阶段。 菜肴每天从距离酒店仅10分钟车程的宝阳路中央厨房新鲜烹制并送达。 为了保证清洁,不浪费,中午的供应量是200人。 后续将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采访中,不少老年居民表示,餐饮服务点开在社区里,非常方便。 “你可以买回家吃。” 有时他们会带上晚餐,以节省额外的路程。 吸引他们继续光顾的核心原因是实惠。 以8月18日的午餐菜单为例。 桂花红烧肉、红烧排骨、糖醋排骨、元宝虾、熏鱼都是5元,肉丝3元,炒菜、绿叶菜2元。 菜品有20种,以荤菜为主,素菜为辅。 主食是米饭、花卷、刀切包子,也可选择蛋糕、饼干等烘焙糕点。 一位阿姨说,她买了一份排骨和一份素菜,一共7块钱,米饭是自己在家煮的。 “这么便宜,外面哪里可以买到?”

宝钢十一村小区书记夏敏表示,居委会干部收到餐饮公司发来的第二天的菜单后,会将菜单发送给组长组,然后组长领导会转发给各楼道组,社区也会同步发布。 “居民们一看就知道明天有哪些菜品、喜欢哪些菜品。” 夏敏表示,初步调查显示,不仅老年居民对社区开设自助餐呼声很高,上班族和有孩子的家庭也反应热烈。 。 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家门口小食堂”目前提供一日三餐,早餐时间为6:30-8:30,晚餐时间为16:30-18:30。 “年轻居民在群里反映,现在早上出门都着急,不用担心挨饿,可以去凉亭买包子、油条、豆浆,晚上回来还可以买晚饭,方便孩子早点吃晚饭。”

流动餐车进社区,居民为何愿意接受?

社区没有合适的场地设立固定就餐点怎么办?

通过友谊路街道协调,对一些就餐需求较大、周边餐饮设施不足的社区,利用流动餐车将餐食送入社区,提供伙食援助。 餐车的大小与小型房车差不多。 配有不锈钢厨房设备和内部冷冻柜。 该车经过改装,可以一侧打开,类似于影视作品中的移动披萨车、热狗车和冰淇淋车。

中午11时30分,嘉林餐饮流动餐车停在宝山留村中心广场旁,两名工作人员已经在进行收尾工作。 20道菜中只剩下4道菜还剩少量。 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于上午9时50分驱车进入小区,开始准备工作。 10时20分,已有居民排队等候。 和小区的定餐自助餐一样,也是一个小时左右就卖完了。 “有些居民是看到别人手里装着的菜才知道我们的餐车的,出于好奇就过来买一份。”

看着剩下的几道菜,居民姚先生并没有购买。 原因是素菜没有了,荤菜里的鱼是用切碎的辣椒煮的,他妈妈不习惯吃。 姚先生指出,老年人吃素比较多,希望以后素食菜品种类多一些上海红烧大排,荤菜尽量少油少盐。 有居民表示,现在大家都注重健康饮食,希望餐饮企业能够展示所用米面粮油的种类和品牌。

流动餐车首次进社区,居民接受度还不错? 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得知流动餐车提供的菜肴与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共享餐厅来自同一个中央厨房,他感到欣慰。 “我以前在那里吃过,味道还不错。”

一到友谊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享餐厅所在楼层,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 暑假到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放松学习。 有了餐厅,他们就不用顶着烈日出去吃午饭了。 中午12点30分,本以为就餐高峰期已过,但共享餐厅依然一席难求。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餐厅面积约140平方米。 最初只摆了10张餐桌,可容纳40人同时就餐。 运营后发现人流量稳步增加。 目前,每天午餐接待两三百人。 为减少等候时间,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开辟了两个活动室供群众午餐。 家住周边小区的乔先生直言,他故意带着两个孩子避开用餐高峰期。 “我11、12点来的时候,排队的人太多了,体验不太好。”

即使吃饭晚了,乔先生还是愿意来,主要是看中性价比。 价格方面,烤鸡翅3.5元每两,西红柿炒鸡蛋2.2元每两,水煮牛肉1.8元每两,米饭和汤都是免费的。 乔先生和两个孩子一顿饭一共花了40多元。 之所以采用这种定价方式,是因为共享餐厅采用自助取餐、自动结算的模式。 顾客取餐时扫描餐盘二维码。 顾客拿起饭菜后,将盘子放在感应区域。 取餐时机器会自动称重并结算价格。 餐厅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倡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避免浪费。 通过后台积累的数据,餐厅还可以掌握菜品销售数据,并根据菜品排名和就餐高峰时段合理调整菜品。

为了让居民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友谊路街道正在大力推进“家门口”食品工程。 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张伟岭介绍,街道正在积极打造中心共享餐厅、社区就餐便民点、流动餐车三级就餐救助网络,正在加快推进五社区餐试点救助定点包括同济公寓、宝山村等。 、安排流动餐车进入社区。 通过一点一面、一社一策,推动“家门口”粮食工程提质增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