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古时又称“小饼”、“月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赞叹月饼:“小饼如嚼月,里酥香甜。” 由此可见,宋代的月饼中已含有酥油和糖。 为馅。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明代沈邦所著的《万树杂记》记载:“庶民家具,皆用月饼制成的月饼,大小不等,谓之月饼”。 《追中志》云:“八月,宫中赏海棠、玉簪花。从初一开始,就有卖月饼的,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摆月饼、瓜果,如果有剩下的月饼,则收集起来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年底分发,称为团圆饼。也。
元明以后,中秋节吃月饼、送月饼的习俗日益盛行,月饼也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
从清代到近代,月饼在品质和品种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原料、制作方法、形状等的差异,使月饼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特色品种。
月饼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节日食品,也是四季流行的糕点。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的《孟梁录》中。 那时,它只是一种休闲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结合起来,象征合家团圆,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节用来联络朋友的重要礼物。 当时的月饼呈菱形,与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而且“随时有,随时可要,不失时机”。顾客。” 可见此时的月饼不仅仅是中秋节吃的。
至于月饼一词的由来,无从考证。 然而怎样做月饼,北宋著名学者苏东坡留下了一首诗:“小糕如嚼月,米脆糯糯”。 也许这就是月饼名称的由来,也是月饼制作的依据。
自明代以来,关于月饼的记载就有很多。 这时的月饼已经是圆的了,只有中秋节的时候才能吃。 它是中秋节的主要祭品,自明代以来在民间流行。 《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果饼必圆”。 “如果一家人把月光对着月亮的方向,朝月亮祭拜,月光纸就会被烧掉,祭品就会被撤走,一家人就会散去。一定是到处都有。月饼和水果都给了。”亲朋好友互赠,饼直径二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