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东方健康饮食模式”
在近期的全国营养调查和疾病监测中发现,东南沿海地区(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居民的生活方式以清淡低盐饮食、食物多样化、以及丰富的蔬菜、水果和乳制品。 鱼、虾、水充足,牛奶每天都有,体力活动量很大。 相应地,这些地区的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低。 这种生活方式与膳食指南所倡导的模式类似。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饮食模式被视为东方健康饮食模式的代表。 这也是全国其他地区学习的典范。
● 增加核心建议
新的膳食指南增加了三项核心建议。 他们是“规律饮食,喝足够的水”,“能够烹饪、选择和阅读标签”和“公开分享膳食”。
“按时吃饭、喝足水”是针对我国居民吃饭不规律、饮水不足的现状提出的。 “定时三餐”要求大家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 饮食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过度节食。 此外,您还应该喝足够的水,少量多次。 在温带气候下,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的成年男性每天喝水,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要知道自己的水分是否充足,可以通过观察尿液来判断身体是否脱水(如图)。 更重要的是,饮料不能代替水。 过量摄入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
“知道如何烹饪,知道如何选择,知道如何阅读标签。” 是一项旨在我国全体居民学习营养知识、掌握营养技能、学习更科学烹饪的积极举措。 营养不是营养师的营养,而是全体居民的营养。 目前的现状是大众食谱,中国居民外出就餐(外出就餐、叫外卖)的比例较高,而且外出吃的食物往往口味较重,油盐较多。 只有每个人对自己的饮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精心规划,才能保证自己的长期健康。 《指南》希望鼓励市民通过不断学习营养知识,学会如何选择新鲜、高营养密度的食物; 学习如何阅读食品标签以及如何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学习科学烹饪,如何烹饪的同时控油控盐。 菜肴更加美味,营养又不会过多流失。
而“用公筷分餐”则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的最佳选择。 使用公筷分餐可以有效避免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和个人健康。
● 调整推荐食物量
(1)动物性食品推荐量的组合。 对比一下新旧膳食指南就会发现,新膳食指南在推荐动物性食品摄入量时,总体水平只推荐每日摄入量120至200克,并强调每周吃两次水产品,整个一天一餐。 蛋。 这种叙述方式更方便普通居民记忆和操作(120-200克约为3两至4两)。 至于深受人们喜爱的猪肉,建议每周不超过500克,每天不超过70克。
(2)增加牛奶的推荐量。 旧版膳食指南中牛奶的推荐量为300克,新版建议为300至500克。 对于儿童来说,300~500克乳制品就可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摄入乳制品超过500克,建议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
(3)减少食盐摄入量。 从成人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到不超过5克,结合国家“三个减少行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对食盐摄入量的限制更加严格。 中国是一个消耗大量盐的国家。 因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这一变化不仅是向国际标准靠拢,也是不断强调减盐的重要性。
(4)对于酒精,指南也由2016年版的“成年男性饮酒量不超过25克,女性饮酒量不超过15克”改为成人(男女)不超过15克。 这也是整合更多显示酒精对人体负面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的结果。
(5)此外,虽然谷物和土豆的总推荐量没有变化,但谷物和土豆只是分开了。 但指南强调了全谷物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主食的选择不宜过于精细,而应增加粗粮和豆类的比例。 这样不仅可以稳定血糖,还能吸收更多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对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
●“1+9”模式的完善
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针对的是2岁以上的一般人群和9个特定人群,即:备孕妇女、哺乳期妇女、0~6个月婴儿、7~24个月婴幼儿。 、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老人、老人、素食者。
2016年膳食指南实际上为老年人推荐了“一般老年人”。 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还没有详细、具体的建议。 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针对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个性化、专业化指南非常有必要。 通过进一步细分人群,新膳食指南的内容也更加全面、针对性更强。
● 菜谱可视化
消费者对于指南的推荐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概念,因此新版指南不断完善菜谱的可视化,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感受”,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这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真正希望推动营养知识普及和国民健康的又一铁证。
时隔6年,新的膳食指南终于发布。 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和阅读膳食指南,多了解营养知识,掌握营养技能,做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