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龙胆人工繁育技术
珍珠龙胆人工繁育技术
潘荣华等.
石斑鱼肉质肥美、细嫩、营养丰富。 深受人们推崇,视为上等佳肴。 是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之一。 目前石斑鱼养殖总产量18万吨,珍珠龙胆居世界第一。 石斑鱼养殖产量占70%以上。 珍珠龙胆是以鞍带石斑鱼(俗称龙石斑)为父本,棕斑石斑鱼(俗称虎斑)为母本杂交而成的杂交种。 又称龙虎斑、珍珠斑; 通过杂交,具有父本生长速度较快、母本抗病能力强的优点,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苗木成活率普遍较低,成为限制育种推广的主要因素。 笔者总结了珍珠龙胆人工养殖的生产经验,以期为提高石斑鱼人工养殖成活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硬件及水质
池塘为黑膜池塘,面积2亩,水位最高可提高到2.6m。 水池周围的墙壁没有被破坏,水池底部有一个向水池中心流动的斜坡。 水池中心不漏水,进出方便。 水质指标要求水温在23℃以上; pH值7.8~8.3; 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 盐度26‰~28‰; 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含量低于养殖标准。
1.2 动物饲料的生物培养
利用一个面积3亩的池塘发酵鸡粪,对轮虫、桡足类等动物饲料生物单一优势种进行定向规模化养殖,保证珍珠龙胆鱼苗的饲料需求。
1.3 水的初步处理
首先要清理池塘,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在阳光下暴晒7至10天。 然后加水10~20厘米,每亩浇漂白粉30公斤或生石灰60公斤进行消毒。 消毒后,将池水排净,并用水冲洗2~3次。 进水经过150目丝网过滤。 进水所用水源经过砂滤池和沉淀池。 进水完毕后,每亩喷洒漂白粉20~30g/m 3 对水体进行消毒,并开启增氧机充分曝气。 第二天每亩浇有机酸500mL解毒。 解毒后,每亩喷洒浓缩小球藻液1000毫升,补充藻种。 小球藻液来自广东恒兴饲料工业有限公司863基地,撒氨基酸肥水糊,补充营养盐。 待水色变清后,加入适量小球藻。 对于叶绿素,添加氨基酸肥和水膏,以保持水色稳定。
1.4 受精卵孵化与管理
在池塘表面制作孵化装置。 孵化装置采用直径110mm的PVC管作为框架(300cm×300cm×1.2cm),嵌入彩条布孵化袋(290cm×290cm×1.1cm),并固定其四个角。 孵化架上方应搭建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 充氧系统由气泵、PVC硬管、橡胶软管、空气石等配件组成。 同时,在池塘的四个角各放置一个纳米盘进行充氧; 配备水车2辆,功率1~1.5kW。 受精卵孵化当天早晨,向孵化袋内注入1m消毒后的新鲜海水。 孵化袋内平均布置9个以上的空气石,并在孵化袋的每个角落各放置一个,进行持续充氧。 选择天气好、水温23℃以上产卵。 珍珠龙胆受精卵购自海南临凯苗圃,鱼卵1kg。 鱼卵袋到达后,先用高锰酸钾5g/m 3 对袋表面进行消毒,冲洗干净,放入孵化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将受精卵慢慢放入孵化袋中水。 调气以足以提起受精卵为宜。 每2至3小时,用烧杯检查孵化程度。 幼虫孵化后,及时调节风量,保持微充气; 在孵化袋的每个角落各放 1 个杯子,数出幼虫并估算总量。
1.5 鱼苗培育
产卵后第3天早晨,幼虫生长发育,形成口裂和眼点,能自由游动并有摄食动作。 此时解开孵化袋,让鱼苗自然入池。 开袋前1小时每亩撒500克VC,缓解幼虫应激。 开袋后第1~13天,通过水泵和200目筛网,从专门培育轮虫的轮虫池中收集轮虫和小桡足类(幼虫)进行饲喂。 8次,保持池水中轮虫密度在3~10只/mL。 第14天至第23天,桡足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种类,逐渐增加其摄食量,从而减少轮虫的摄食量。 第24天后,可将新鲜桡足类、枝角类、卤虫及微胶囊配合饲料一起投喂,直至刺完全除去,即可用网养塘。
1.6 水质管理
开袋后第1天至第12天不加水。 12日龄后,缓慢添加新水。 用1000克红糖+500克孢子菌调节pH值,活化8小时后泼洒全池。 若烧杯内动物饲料数量不足100头,则添加鳗鱼粉5000克+氨基酸肥2500克作为追肥。 加新水前,每亩向全池喷洒500克VC; 每亩使用芽孢杆菌50克,促进氮素循环,延长肥水效果。 育苗中后期,水质变清,容易长青苔,影响苗木成活率。 通过每天不断补充小球藻水、藻类5kg/亩、益生菌5kg/亩来稳定水质。
2 个结果
本试验主要针对冬季棚苗。 2021年12月7日至2022年1月20日,进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生产试验。 试验时放入1kg受精卵,将卵培养至2~3cm以上。 有8万株苗,成活率8%左右,成活率一般。 但冬季棚苗价格较好,1.8元/尾,产值14万元,经济效益显着。
3 讨论与分析
3.1 水质和池塘条件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水温23℃以上、盐度20‰以上,是育苗所需的基本水质条件。 池塘是否漏水也间接影响苗木的成活率。 在这次实验中,池塘漏水,水位每天下降约10厘米。 于是,每天都得慢慢往池塘里倒水。 水的透明度始终在60至80厘米之间。 育苗中后期,池底易长青苔。 人工打捞苔藓时,发现苔藓上挂着死鱼苗,有损失。 因此,池塘漏水,需要不断补水,导致水清、施肥困难、透明度高。 当池塘底部长出青苔时,幼苗就会死亡,导致幼苗成活率下降。
3.2 基础生物饲料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基础生物饲料是否充足,很大程度上影响苗木的成活率。 投喂量根据幼鱼、稚鱼和幼鱼胃肠饱满度及残食量确定。 少量多次投喂,使鱼苗吃饱。 通过开口投喂轮虫,密度为3-10个/mL; 4至12日龄的幼虫分别以10-15/mL和2-3的密度喂食较大的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毫升。 每天取样,看看水中的饵料量是否充足。 同时,夜间还将养殖的鱼苗进行镜检,观察饱腹感并进行调整。 本实验中13~23日龄幼虫主要为桡足类。 外塘原来培育的轮虫池桡足类太少,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保证幼虫摄食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外面购买。 但受天气和市场行情影响,桡足类无法供应。 如果你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取样观察,你会发现幼虫的密度有所下降。 因此,幼虫消耗的食物一定要充足,否则会影响成活率。 除上述动物性饵料外,基本的生物饵料还包括植物性饵料。 例如小球藻,由于轮虫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珍珠鱼,不能满足幼虫的营养需要,因此在饲养前应进行精养。 而小球藻细胞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非常适合轮虫。 营养强化。 此外,小球藻还可以起到肥料和水分调节剂的作用。 小球藻作为基础生物饲料,是人工育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最好培育并充分配制石斑鱼人工养殖所需的基础生物饵料,为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基础。
3.3 受精卵质量对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受精卵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苗木的成败。 石斑鱼卵一般为无粘性、球形、透明无色的浮卵。 优质鸡蛋外观无色透明,浮于水面或水面,有光泽,颗粒大小均匀整齐; 镜检发现颗粒饱满,胚胎发育正常,卵核由中心偏向一极; 重要的是它需要PCR检测并且不携带病毒。 如果携带神经坏死病毒或虹彩病毒,育苗成功的几率极低。 受精卵的质量也会影响幼虫的开口。 4~10日龄时,幼苗成活率会明显下降。 有报道称,孵化7天后,石斑鱼幼体的成活率不足10%,严重时可能出现100%死亡。 主要原因是鸡蛋质量差导致先天畸形,影响张口进食。 如果没有张口摄食的能力,幼虫很难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 当内源营养耗尽时,幼虫将100%死亡,这极大地影响了人工苗的成活率。
3.4 栽培管理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苗木的成活率。 孵化后约 12 至 15 天,幼虫长出背刺和腹刺,通常称为鳍。 有时,人们用手电筒照射幼鱼一段时间,就会看到鱼在水面上打转,然后突然死亡。 因为这个阶段鱼的器官和外部形态已经进一步发育,会产生大量的粘液,这会给外界带来很大的压力。 由于趋光性和聚集性,密度会很高,并且会缺氧。 因此,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在池塘的四个角、楼梯处、池塘边缘等幼虫容易聚集的地方提前安装充气石,并抽气。提前把鱼苗吹走。 另外,禁止用强光观察鱼苗。 。 孵化后约20至40天,这个阶段俗称“回鳍”,幼虫也可能死亡。 原因之一是水质差,氨氮、亚硝酸盐很高; 另一个原因是鱼苗太多,在收翅阶段鱼苗就开始互相残杀。 最后一个原因是病毒性疾病。 神经坏死病毒从受精卵开始就有机会进入生产系统。 所以PCR检测受精卵和投放的饵料是否含有病毒就是这么重要的一步。 因此,鱼苗的培育和管理需要细心,才能有较高的成活率。
4。结论
笔者通过珍珠龙胆人工养殖的生产试验进行总结。 良好的水质和池塘条件,充足的基础生物饲料,优质的受精卵,精心的培育和管理,有利于提高育苗成活率,促进石斑鱼的生长。 工业发展。
请注意。 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我的个人主页查看更多我的作品。 今日头条会将我的更新推送给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