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朵的特点介绍
2009年7月16日 16:13 来源:农博网–中国蘑菇网
金耳,又名脑耳、胶耳等,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真菌。 金耳子实体呈脑状(彩图36),鲜时黄色至橙红色,干时收缩变硬,淡黄色至肉桂色,整体坚韧有粘性,能迅速膨胀并恢复原状。浸入水中后成型。 金耳较大,长近10厘米,厚度3-4.5厘米; 它从一个地方长成5-6片。 上部宽而厚,相互间隔,底部狭窄; 果层生于表面,花表面覆盖整个表面,深度为150微米; 成熟时,表面凹槽处出现白色粉状担孢子,成熟时孢子呈淡黄色(被陆地硬皮病分泌的色素染色)。
金木耳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于云南、西藏。 然而,产量有限。 云南省年收购量约2000公斤。 因此价格昂贵,每吨售价2万至3万美元。 是我国传统出口的名贵土特产。 金耳是银耳的近亲,其生物学特性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可以采用种植银耳的方法,装在瓶子里或者塑料袋里。 每公斤干料可生产鲜金木耳1公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金耳朵的特点
金耳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2-25℃; 子实体在5-35℃即可形成金耳,但以18-23℃最适宜。 如果温度过低,生长就会缓慢。 生长期气温持续高于34℃时,子实体会干枯,但暴露在空气中的水分中仍能生长。 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55%~60%。 子实体生长期间,要求相对湿度达到80%~90%。 如果高于90%,则容易引起腐耳。 金耳是需氧的,尤其是在出穗阶段。 缺氧会抑制金耳的正常生长。 金耳喜酸性环境,其最适pH值为5.5-6.5。 金耳的生长发育常伴随有共生菌,其毛粗、皮硬。 它们与金耳在营养生理上具有良好的共生关系。 因此,金耳菌种的分离培养有其特殊性,即金耳菌种不是单一的纯菌种,而是金耳与粗皮的混合物。 了解这一特点对于保证金耳朵生产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