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种历史悠久的小吃,叫“灌肠”。 老北京街头经常有推着车、摆摊的小贩出售这种食品。 摊位的一端是一个小炉子,上面放着一个巨大的七彩锅,另一端是一个带把手的方形木托盘,里面装有一个青花瓷罐,里面装着咸蒜酱和一个白色瓷盘。 煎灌肠的油必须是加工过的猪肉制品的“汤油”。 由于此汤油已具有各种调料的香气,因此炒出的灌肠具有芳香的香气。
历史上,有文人墨客写诗赞美“炒灌肠”:
米粉酿的猪肠要油炸。
锅铲、筷子、盘子都扛在肩上,
大家都买特别口味的,
穿过几条斜阳巷。
很早以前在北京流传着“炒灌肠”的说法:
猪肠红粉炒一会,
蒜香辣,咸鲜可口。
已经过油的肉和肉与腌制的肉是一样的。
屠夫嚼得太多,真是可怜。
如今所谓的“灌肠”,其实与动物的“肠”无关。 而是用上好的淀粉加上“红蟋蟀”(注:“红蟋蟀”是大米或糯米发酵后产生的鲜红色。(色霉)在大锅里煮成成熟的面团,然后擀成团。切成粉红色的粗条炸灌肠,这就是“炸香肠”的半成品。
煎的时候,大铁锅里已经放了热汤油。 左手拿着一块灌肠剂,右手拿着一把小刀。 在手掌上,将灌肠剂“切成”两侧薄、中间厚的大块。 切好并放入锅中。 起锅,然后用铲子将灌肠压平压实,翻来覆去,直至锅内灌肠颜色金黄,外皮酥脆。
当食客到来时,小贩拿起一个白色的小瓷盘,放在压扁的灌肠上面。 他用铲子把瓷盘边缘多余的东西去掉,然后用铲子“扒底”,把瓷盘翻过来,在上面浇上盐。 蒜酱就是一道又辣又辣的“灌肠”! 吃“灌肠”,需要用一根竹牙签,挑一块“灌肠”吃下去,立刻就会感觉到无比的香气入脾! 吃到嘴里,外脆里嫩,美妙又有趣!
相传,“灌肠”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满族食品。 清朝初期,满族人常吃一种叫做“炸鹿尾”的食物。 满族人喜欢狩猎。 后来鹿少了,就逐渐演变成用猪肉掺上猪血和淀粉,塞进肠衣,然后用猪油煎着吃的方法! 这就是北京灌肠最早的起源。 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流传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放弃了猪肉和猪血,只在肠衣中填充淀粉。 炒好后,大家尝了尝,觉得味道还不错。 后来,人们干脆加上了肠衣。 全部省略,用淀粉揉成条,上锅蒸熟,晾凉即可。 油炸的方法仍然保留,至今仍在使用,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北京“油炸灌肠”! 之所以一定要加上“红蟋蟀”,大概是为了模仿“炸鹿尾”的颜色吧!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炸香肠”的配料也发生了变化,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东四柱石街上仍然有一位肥胖的满族老妇在兜售带肠衣的“炸香肠”。 整根红肠都被油炸了。 ,捞出来然后用刀切成小块。 味道确实比纯淀粉灌肠好! 可惜的是,“三年天灾”期间,一位胖老太因缺乏原料而无法经营生意,饿死了。 “肠衣灌肠”也跟着她一起死了。 这大概就是“套管灌肠”的最终结局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不少出售“炸香肠”的小店或庙会摊位上,摊贩打着“老北京”的旗号,将半成品香肠用刀切成又大又薄的片,等到它被炸了。 锅煮好后,吃在嘴里感觉又干又硬,就像吃到了剃光的“马蹄铁”一样! 实在是难以下咽啊! 原因是切片的形状不对! 用的油不是汤油,而是“沙拉”,淀粉质量也太差了! 所以现在的“炒灌肠”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口味!
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情况是“随便做,人家都会吃!”。 我想这也是很多北京小吃制作粗制滥造、食材和做法随意改变的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