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很多场合都见过玉白菜——用二色或多色玉料精心雕刻而成的白菜,上面配有两只小爬虫,栩栩如生,可爱极了。 所以大家对这种艺术形式并不陌生。 事实上,这一主题早在七百多年前忽必烈统治天下的元朝就开始流行。 但选料考究、工艺精湛、能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的珍品却寥寥无几。 探索当今的顶级玉白菜,还得把目光投向海峡对岸。
海峡两岸文物界一直有“北京故宫(微博)建筑第一、台北故宫收藏第一”的共识。 这奠定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方面的领先地位。 院内保存的60万余件文物中,不乏稀世珍品。 由于展览空间有限,博物馆通常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以满足广大观众的观看需求。 即便如此,要将馆藏的所有文物一一呈现给世人,至少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 虽然这里展出的文物经常更新,但有三件珍品从未被更换过。 它们是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 它们被统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三件宝物之首,翡翠白菜长18.7厘米,宽5.07厘米,高9.1厘米。 其用料和造型均十分精美。 相传是清朝光绪帝大婚时晋妃作为嫁妆带来的。 卷心菜意味着纯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 此白菜用料细密、圆润、水分充足。 工匠们根据原料的自然色泽,雕刻出白菜的白绿叶。 嫩绿的叶子上还趴着两只小虫子,一只是蝈蝈,一只是蝗虫。 迎合了中国人民多子多孙的传统愿望。 该白菜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精湛的工艺征服了广大观众。 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大家喜爱。 难怪它在历届网络评选中击败了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和《山西》。 王羲之的《快学石青帖》曾多次以高票数入选书院十大国宝之首。
至此,我们玉白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除了翡翠白菜之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两颗较小的同类。 其中一颗被博物馆的人昵称为“玉白菜”,并不是因为它的个头小,大约13.4厘米,主要是因为它的个头小,大约13.4厘米。 因为它的颜色偏黄,“不好看”,所以很少有机会挤进前台,展现自己的尊严。 另一位也已经被冷落了很长时间了。 它来自紫禁城的南库。 它最初是为插花而制作的。 于是,雕刻的时候,在白菜的中心刻了一个洞,就这样,它就碎了。 面子,自然就失去了出山的机会。
说到玉白菜,中国大陆也不是没有份额。 收藏级有两件,其中一件在北京博物馆。 由于这种玉白菜在同类中比较劣质,所以展会主办方根本没有重视,相关信息也很少。 相反,天津博物馆的玉白菜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其出众的质地和形状。 因为这需要靠聪明才智。 工匠们大胆地雕出了原本属于原料缺陷的黄色,逼真地表达了白菜的自然感觉,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难怪相关人士戏称其为“冰冻”。 白菜”。
我们讲了很多玉白菜。 事实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沉寂了八十多年的精英中的精英。 与慈禧太后陪葬的稀世珍宝中,有一颗大玉白菜。 据《爱月轩笔记》记载,这玉白菜叶绿,心白。 茎上还刻有一只扑动的蚱蜢和两只红白黄蜂。 极为遗憾的是,自那次浩劫之后,这件国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自从有了白菜和昆虫的艺术题材之后,像翡翠这样的翡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翡翠白菜,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 同时,通俗化、亲民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凸显了翡翠的高贵气质。 我不难理解,收藏家们遇到高档翡翠都是垂涎三尺,趋之若鹜。